方俊华,张茂友,周晓东,秦洁,顾建明,任孟忠,张凤侠
(1.张家港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张家港 215600;2.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苏州 215006;3.张家港市金港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河蟹与鳜鱼池塘主养技术试验
方俊华1,张茂友2,周晓东2,秦洁1,顾建明3,任孟忠1,张凤侠1
(1.张家港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张家港215600;2.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苏州215006;3.张家港市金港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江苏张家港215600)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6.004
近年,随着河蟹养殖面积的扩大与养殖成本的上升以及河蟹价格不稳定等因素,河蟹养殖经济效益下降,单一的河蟹养殖与常规品种套养已不能有效保证利润空间,如何利用现有的养殖品种与技术提高单位效益已成为许多养殖户和研究者的关心热点。为探索河蟹池塘配养品种与比例的新模式,笔者联合张家港市金港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进行了河蟹与鳜鱼池塘主养技术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经济效益。现将相关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1.1池塘条件
2014年与 2015年养殖的池塘面积分别是130×667 m2和110×667 m2,蟹池平均水深1.5 m,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养殖用水标准。池底淤泥深5 cm,平坦且稍向出水口倾斜,池埂坡度适中,坚实不渗水。
1.2池塘清整
四周用硬塑板埋设,板高40 cm,在池塘的四角和池埂中间安装监控探头。每年春节前后,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化浆后全池泼洒,彻底消毒,清除有害病原体。
1.3增氧设施
池塘内配置微孔增氧系统,池塘共安装底层微孔增氧设备45 kW,每667 m2增配300 m的条式增氧管,并按每10×667 m2配1台涌浪式增氧机,在正常天气白天中午开微孔增氧,开机20 h左右,遇特殊天气时,微孔增氧全天开动。
2.1水草种植
2014年种植的水草以伊乐藻为主,条状扦插,水草带的宽度为5~6 m,间距为3~4 m,池边四周种植苦草,水草覆盖率50%~60%。2015年种植伊乐藻的同时种植芦苇稻,芦苇稻在4月8号进行播种育秧,于5月10号移植至各个塘口,每0.8 m×0.8 m种植1棵,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3。
2.2投放螺蛳
清明前投放活螺蛳150 kg/667 m2。6月中旬以后,根据河蟹投放量和水质情况酌情增放1次,投放量50~70 kg/667 m2。
选择体质健壮、附肢健全、无病无伤、同一池塘内规格整齐的蟹种,放养前先在培养池消毒,然后进行放养。鳜鱼则选择规格统一、活力强、无病的苗种放养,放养前应要求鳜鱼苗种生产单位在运输前统一消毒。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4.1饲料投喂
在鳜鱼苗投放前,每667 m2投放鲫鱼水花30万~40万尾,并按吃食情况陆续投放以鲮鱼为主的活饵料鱼。投喂的河蟹饲料以配合饲料和新鲜小鱼为主,河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以粒径在1.2 mm左右最为适宜。在7—8月养殖中期,投喂粉碎的玉米和颗粒饲料,立秋后隔天投喂新鲜小鱼或冰鲜带鱼,切成小块进行定点投放,在投喂前喷洒EM原露。每次河蟹蜕壳前一星期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添加剂和微量元素,预防蜕壳不遂和软壳,提高河蟹蜕壳期间的成活率和膨胀系数,以确保河蟹规格。
4.2水质调控
4.2.1添换水水位控制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3—5月以添水为主,在5月中旬水位控制在0.6 m左右;5月中旬以后到7月上旬,水位由0.6 m加深至1 m,保持在1 m左右;7月中旬以后至9月底,水位提高到1.5 m左右;10月以后水位稳定在1.2 m。在养殖前期第10天(或河蟹蜕壳前3~5 d)添水1次,每次5~10 cm;养殖中期视水质情况添换水,添水时注意注入水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基本一致。春季选择晴天中午前后吸取上层水(1 m以内),夏季尤其是高温季节在晴天9:00以前吸取表层水(50 cm以内)进行换水,使添入的新鲜水含氧量高。
4.2.2调水质从4月底开始定期用生物肥和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微生态制剂以多种混合菌为好,如EM菌和复合芽孢杆菌,依据细菌的性状合理使用,使水质保持“肥、活、爽”。另外,在遇到低压、高温、闷热天气,及时根据水草的生长情况和水色的变化适度施用生物肥,使水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优良的藻相,水质处于“爽而不过肥”状态,同时开动微孔增氧机,时间在每天20 h以上。
4.3水草养护
由于伊乐藻耐低温不耐高温,对水草的养护主要是对伊乐藻的管控。一是控制水位,在前期将水位保持在50~60 cm,控制伊乐藻快速生长;二是进行刈割,伊乐藻的生长旺季在4—5月,在4月中下旬每个池塘分3次进行刈割,每次间隔2~3 d,刈割以后到5月中旬,若伊乐藻又长得比较茂密,再刈割1次,割除伊乐藻上部的老化茎叶,促进伊乐藻的根系横向生长,茎变粗,提高其抗风浪能力。
芦苇稻早期施有机基肥,促进根部生长和早期分蘖,后期逐步加水,水位控制在芦苇稻生长高度2/3处。
4.4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4—5月份要预防纤毛虫病,在晴好天气用纤毛净、甲壳净、硫酸锌复配药等杀纤毛虫1次(在蜕壳前一星期使用),隔1~2 d后,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剂消毒,并用1%的中草药制成颗粒饵料,连续投喂5~7 d。在梅雨季节结束后、高温季节来临之前,进行一次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连续服药5~7 d。高温期间,定期投喂喷洒EM原露或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的颗粒饲料。9月中旬,杀1次纤毛虫,并进行水体消毒。平均每个月杀虫消毒1次。
4.5日常管理
一是巡塘,早晚1次,通过巡塘及时了解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以及水色变化和水草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二检测水质,经常测量水温和溶氧量;三是做好日常养殖记录。
表1 塘口苗种放养情况
河蟹在10—12月用地笼捕捞上市,鳜鱼11月底干塘捕捞上市。收获情况见表2。
6.1苗种放养
河蟹、鳜鱼多品种主养池中由于要投放鲫鱼等饵料鱼,2014年放养的青虾没有收获到,因此在投放鲫鱼饵料鱼的河蟹、鳜鱼混养池中不适宜放养青虾苗。在2014年河蟹与鳜鱼混养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2015年在适当减少河蟹放养数量的基础上加大了鳜鱼的放养密度,达到了每667 m2放养545尾,这样大大增加了河蟹池中的鳜鱼产量,使鳜鱼单产达到了255 kg/667 m2。
6.2水草种植
2014年池中种植的水草主要以伊乐藻为主,少量搭配种植了一些苦草,由于河蟹喜食苦草,在7月中旬苦草的根茎全部被河蟹夹断,及时捞除漂浮的苦草后,用生物制剂改良底质,避免了水质恶化。2015年在蟹池中央种植了芦苇稻,大大加强了高温季节净化水质的能力,在加大鳜鱼放养密度的情况下未发生重大疾病,初步取得了理想的水质净化效果。但2015年种植的伊乐藻在7月份全部萎缩,主要原因可能是连续的阴雨天气和频繁的水位变化,伊乐藻的萎缩对后期的水质净化和河蟹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表2 养殖捕捞结果及效益核算
6.3池底改造
由于芦苇稻播种移栽较晚,生长高度不够,限制了池塘高温期加水的深度,导致高温期水质偏浓,增加了养殖风险。因此,建议池塘底部最好开挖0.5 m深的“田”字型沟渠,以增加高温期的养殖水位,一是可以增加池塘立体容量,二是可以降低高温期的底部水温,以减少养殖风险。
总之,在近几年河蟹养殖面积、产量大幅增加,而价格逐步走低,销售困难,效益普遍下降的情况下,蟹池套养鳜鱼养殖是一种降低单一品种养殖风险、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D2014-14)
(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