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宏凯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瑞祺中学 529157)
讲学稿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制定的,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使用讲学稿辅助试卷讲评课,不仅能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讲学稿辅助试题讲评课。
近几年广东省高考生物学科试题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这就要求在平时复习备考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偏题、怪题和难题。在省或市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模拟考试后,教师应该把上级部门给出的各个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告诉学生,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试题做错的原因(包括知识、方法、规范性、能力等方面)。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重点分析难度系数在0.3~0.7之间,且区分度在0.3以上的题目,对难度较高或较低且区分度较低的题目,不易在课堂上长时间讲评,对有需要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
完整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认清知识点内部的关联,使得他们具有触类旁通、上下贯通的能力。教师讲评各地模拟试卷时,要重视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便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在高考和各地模拟试题中,经常都有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的题目,有时遗传图谱发生一点小小的变化,学生就会做错。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评讲时可把几种常见的遗传图谱汇编在讲学稿上(图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遗传的病遗传方式。
图1 几种常见的遗传图谱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图(1)、(2)、(3)与图(4)、(5)对比,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1)和(2),(4)和(5)对比,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1)和(3)对比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对“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的规律理解得更加深刻;学生通过对第二个问题分析,会发现:如果正常父母生的是男性患者或者患病父母生的是正常男性,这种遗传病既可以是常染色体遗传,又可以是伴X染色体遗传。但是,如果正常父母生的是女性患者或者患病父母生的是正常女性的话,这种遗传病就只能是常染色体遗传;学生再通过分析第三个问题,又会发现在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除了要掌握“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的规律和要注意所生后代是男性还是女性,还要注意题干中的信息。把同一知识点的不种类型的题目汇编在讲学稿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能有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讲学稿中将题目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对于学生讨论后能理解的知识点不讲,不能理解的问题重点讲评,不但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且可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
例如,近三年广东高考生物学试卷中一直有考查学生对变量控制能力的试题,但考生答题都很不理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评讲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找到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常考点:如何确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如何控制自变量;因变量的获得手段以及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区别。再根据这4个考点,把试题设计成7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原试题被改编成:抗菌肽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能否替代抗生素成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呢?研究人员用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罗非鱼幼鱼各60条进行了表1所示的实验。根据表1思考:①为什么用罗非鱼幼鱼而不用成鱼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该实验每组用10条幼鱼,而不用1条?③这6组实验为什么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④为什么该实验的对照组是A和F组,而不是F组一个?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⑥该实验的因变量如何获取?⑦这个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表1 研究人员进行的罗非鱼实验
学生通过讨论前3个问题,清楚了实验设计的3个原则:可行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后面4个问题,可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要想知道抗菌肽能不能替代抗生素成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是否需要先探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的效果呢?A组和F组之间可不可以对照?如果可以对照,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A组与B、C、D、E组之间对照,自变量又是什么?因变量又是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渐意识到表格中包括了两组实验数据, A组和F组都是对照组,所以自变量也是两个。要想得到罗非鱼的体重变化数据,一定要在实验前后测量罗非鱼体重,从而计算出体重变化,根据罗非鱼的体重变化,推测出在饲料中加入少量抗菌肽可以替代抗生素成为新型饲料增加剂。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被激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现,对变量控制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基金项目:2015年江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立项课题:No.2015JMKGSY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