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民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营镇钱营第一中学 063301)
采用教具演示的方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本文介绍一个简单演示肘屈伸动作原理的教具如下。
木条1根(长40 cm×宽2 cm×厚1 cm)、小木板(宽1.5 cm×厚0.3 cm)小铁钉3枚、饮料罐1个、塑料瓶1个、剪子、胶带、尼龙线、0.3 cm的铜丝、尖嘴钳、锯条、木锉等。
2.1 木板的处理 ①将宽2 cm×厚1 cm的木条截成长16 cm的2段;②将其中的一段的一端,用小钉(或用铁丝打扁磨尖,钻出)在大面的中线上距离端线1.5 cm处,钉出(或用粗细相当的铁丝打扁磨尖,钻出)一个小孔,再把木板竖放,沿纵向用3根钢锯条并排在一起,锯出一个开口,再用木锉修饰一下,使开口的厚度恰好等于0.2~0.3 cm,深度大约为3.5 cm,将另一端的两个角切成圆弧形(此木板定名为A);另一块木条先不作处理(定名为B);③将废旧的木制学生尺(宽1.5 cm×厚0.3 cm)用钢锯截成长约10.5 cm的小木条,并在2段分别打出小孔(定名为C),备用。
2.2 制作长方形铁板 可以用饮料罐剪开展平,再剪成长5 cm×宽3 cm的长方形;②把铁板中间放在木条上,沿长边折成“U”形(参考图1~3)。
图1 教具制作示意图(1)
图2 教具制作示意图(2)
2.3 饮料瓶的处理 ①用剪刀将饮料瓶(最好是选择带颜色的)的上端(颈部)和下端(底部)剪掉,只留中间大圆弧的部分;②将饮料瓶的中间部分顺瓶子的方向剪开,再剪成宽窄约0.3~0.4 mm均匀“W”形塑料条,每条距离边缘0.5 cm左右不要剪通。
图3 教具制作示意图(3)
2.4 铁丝(或铜丝)的处理 将直径约为0.3 cm的铜丝(或铁丝)剪成5 cm左右的6段,并围成“P”形。
2.5 木棍的处理 将直径约1 cm左右的木棍锯成长约2 cm的4段,在中间用铁钉纵向钻透,备用。
用铁板将两个长木条连接在一起,作为“肘关节”的两根“骨”。组装方法:①将A木条的椭圆端和B木条的一端相对,用“U”形铁板包住一边作为“关节囊”,再用两个小钉分别钉住两块木条和铁板,使其固定并能够较灵活的旋转,形成“关节”;②固定“肌肉”:在“骨”和“关节”部位钉上“P”形铜丝圈;③关节处绑缚铜丝,在关节外端拧出“P”形结;④安装小木板:把小木板C中间放入A木板的开口处,用小钉固定(图1)。
把两块“W”形塑料条卷成筒状,并在筒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根制备好的木棍,木棍的外端与塑料圆筒的两端平齐,用铁丝从塑料筒外,将两者绑缚牢固。
5.1 “骨”外端“骨骼肌”的安装 在图1中的小木板C的上边的小孔内系上尼龙线(可以是较粗的风筝线),另一端穿过靠近小木板C的小铜环,再各贯穿“骨骼肌”的小孔,并将“骨骼肌”左端用铁丝固定在左侧铜环上,在它的另一端用胶条与穿出的尼龙线粘在一起,再将尼龙绳依次穿过右侧相邻的铜环,最终固定要最后一个铜环上。使此“骨骼肌”与穿过的细尼龙绳之间达到“左活右死”的效果(图2)。
5.2 “骨”内端“骨骼肌”的安装 在图1中的小木板C的下边的小孔内系上同样的尼龙线,另一端穿过靠近小木板C的小铜环,再各贯穿“骨骼肌”的小孔,并将“骨骼肌”左端进行与上一个“骨骼肌”同样的处理,在它的另一端连同穿出的尼龙线一起固定在右侧的另一块“骨”的铜环上,使此“骨骼肌”与穿过的细尼龙绳之间也达到“左活右死”的效果(图2)。
5.3 补充说明 在安装“骨骼肌”的时候,应注意调整其位置和松紧度,达到的效果是:
当两块“骨”中心线保持一条线的上的时候,上边的“骨骼肌”应该处于收缩(中间隆起)状态,而下侧的“骨骼肌”应该处于舒张(中间舒展拉长)状态;而当搬动小木板C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时候,随着两块“骨”之间的夹角变小,直到变成锐角,两侧的“骨骼肌”应该呈现相反的状态,即上边的舒张下边的收缩(图3)。
按不同方向转动左侧小木板的两端,可牵引尼龙线,使其带动其中另一块“骨头”转动,同时使附着在上边的“肌肉”呈现相应的收缩和舒张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下侧“骨骼肌”左侧应该有两个肌腱与肩胛骨相连,可称为“肱二头肌”;而上侧的“骨骼肌”有三个肌腱与肩胛骨相连,可称为“肱三头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