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

2016-08-19 20:23罗晖王玮王培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教师团队卓越工程师

罗晖++王玮++王培东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文章通过“三元制”模式,即辅导员团队、教师团队和导师团队协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从而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三元制 辅导员团队 教师团队 导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0-0153-03

Abstract: "A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is an important plan in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ticle through "the ternary system" mode, namely team of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mentor collabo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actively explore more perfect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a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smoothly.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s; the ternary system; team of counselors; team of teachers; team of mentor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界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为适应经济转型都将培养卓越的工程师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近年来,以卓越工程师为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量涌现,如当前在国内四种典型模式即: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等[1,2]。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进一步探索并制定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现有的几种培养模式提出基于“1+4”辅导员团队、“1+N”教师团队和“N+N”导师团队基础上的“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

1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培养目标,应将综合素养培养、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个教育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保证培养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基于“三元制”模式的辅导员团队、教师团队和导师团队的合理配置及分工、协作是改革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2 “三元制”模式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团队建设

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不仅仅在于其专业知识掌握更多,或者是实践能力更强,而主要在于综合素质更高。为了解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综合培养问题,本文对辅导员团队、教师团队及导师团队有效协作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形成了“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本文根据林健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阐释分析各团队的具体职责[4]。

2.1 “1+4”辅导员团队

2005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要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研究者将辅导员的角色职能概括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往的一个辅导员管理几个班级甚至是整个年级的情况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基于该情况提出“1+4”辅导员团队,即一个辅导员配置四个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助理。助理在分担辅导员工作压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和学生沟通。该种新的团队模式能够解决以往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因负责管理的学生过多,难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具体深入的交流和引导的问题。辅导员团队的建设主要沿用原辅导员,研究生助理通过选拔培训以培养辅助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1+4”辅导员团队主要负责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危机处理能力(包括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2 “1+N”教师团队

社会的高度发展对学校的专业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程度需求较高的教师群体,由于专业学科的日益进步与提高,正逐渐收到关注。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既是衡量高校毕业生成功与否的新标准,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新的杠杆[5]。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主要对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从事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不能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在传统教师队伍中,“1+N”教师团队加入了多位企业的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技术人员[6,7]。高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合作教学,避免了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脱节的现象,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该团队的建设主要通过成立课题组的形式进行,课题组的教师定期进行会议讨论,更好地了解学生各方面教学效果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1+N”教师团队中的高校教师主要负责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基础知识(包括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企业教师主要负责专业实践知识(了解生产工艺、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教学,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讲解,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的培养。

2.3 “4+4”导师团队

现代教育日益强调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既强调对学科专业基本规范的尊重,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发展条件。导师制是个性化教学方式之一,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水平和能力以及导师个人的学术专长,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找到其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4”导师团队指的是本届学生由上届四名优秀学生辅助导师指导学习生活,形成四年学生循环帮助的结构。该模式中四名上届学生辅助导师不仅能分担导师工作,而且能扩大一个导师所能辅导的学生数量,从以往的一名导师辅导4-6名学生提升至10名学生左右。建设导师团队的核心是对四名上届学生的选择和锻炼,主要是在导师对指导的学生情况有较深了解的前提下,对优秀学生进行选择,从而辅导其工作。

导师团队主要负责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的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以及管理与沟通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的培养。

3“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

3.1 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协同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系统千差万别,虽然各自属性不同,但在整个大环境中,各系统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影响。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协同效应,它是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辅导员团队、教师团队、导师团队作为子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三者的协同情况决定的。协同机制,主要指各子系统为实现共同目标达成协同共识,在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合作。为了解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综合培养问题,辅导员团队、教师团队及导师团队必须有效协作,并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形成“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8]。

3.2 各个团队之间的协同方式

辅导员团队主要负责的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政治、心理疏导、基本素质及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等工作,但由于专业受限,对于学生所学相关专业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教师团队及导师团队的帮助能够弥补辅导员团队这方面的不足,进而让辅导员团队能够针对性的释放和分化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扬长避短,就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专项辅导。

教师团队主要负责的是学生的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正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在和学生的沟通中进行了解情况,并及时反馈至教师。与此同时,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认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够从方法层面帮助教师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只有学生的校园生活问题以及人生规划困惑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保证教师团队工作的高效性。

导师团队主要负责的是学生的专业学习、管理与沟通交流能力、就业指导等。导师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时应将辅导员的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等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评估相结合,以提出最适合学生的培养计划。

为使辅导员团队、教师团队及导师团队能够行进有效的互动协作,使三者能够建立起一种互动机制,本课题拟建立一个由各团队优秀代表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委员会,通过会议的形式实现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同时,建立一个“卓越工程师”网上协同工作系统,系统包括主要起到以下几个功能:

a)不同团队对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等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

b)对学生的思想健康、课程学习及项目比赛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确保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稳步提升。

c)根据不同团队给予学生的评价,分析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

d)将辅导员团队、教师团队、导师团队各自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网上,供其他培养团队参考并增加培养内容(通过MOOC平台增加课程来实现),比如:导师团队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学生某方面知识欠缺可以反馈到网上,教师团队就针对性的强化这方面的知识教育,或通过学生在MOOC平台上自学完成。

以上是三个团队在培养过程中各自的主要工作,此外,要定期召开团队内部的工作协调会议,交流团队各成员在培养过程中的心得,并每隔一段时间召开团队之间的会议,反馈各团队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解决方案。

辅导员团队和导师团队中的辅助工作大都是学生完成,工作面对的受众也是学生这一事实。协同工作内容一方面契合了学生的成长需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学生真正受益;另一方面符合各自组织的职能特点,有利于各自优势的更好发挥。 三个团队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各方面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

文章在结合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提出了构建“1+4”辅导员团队、“1+N”教师团队和“4+4”导师团队,结合林健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阐释明确各团队职责,并进一步提出构建“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卓越”工程师,能够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琳,陈京京,王杰. 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2] 赵中敏. 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25-27.

[3] 朱泓,李志义,刘志军.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4]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5] 陈建兵. 研究生课程中教师应起到怎样的作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16-120.

[6] 林健.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4):1-12.

[7] 林健.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4+35.

[8] 陈以一. 协同性、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2-67.

猜你喜欢
教师团队卓越工程师
MS—EEPO(有效教育)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调查与分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