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平(安亭医院针灸科,上海 201805)
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朱卫平
(安亭医院针灸科,上海 201805)
目的 寻找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安亭医院针灸科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的方法;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1周,最多治疗3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优于对照组的83.6%(P<0.05)。结论 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颈夹脊穴;周围性面瘫;针刺
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病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中医学中的“中风”范畴,又称“口僻”。本人从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共2年时间收集周围性面瘫患者160例,治疗组80例患者采用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的方法,并同对照组80例采用单纯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160例周围性面瘫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的初诊患者,按就诊时间前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中男43例,女37例;最小14岁,最大67岁;平均(35±8)岁;病程最短4 h,最长7个月,平均1周。对照组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4±9);病程最短2 h,最长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本病诊断标准依据《针灸治疗学》[1]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①必须符合《针灸治疗学》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知情同意者;③能配合治疗和随访者;④排除肿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引起的面瘫。
1.4脱落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而被误入的患者;②纳入后患者未按本方案进行治疗者;③没有按时复诊者或失访者或患者要求退出者;④患者按本方案治疗有半疗程以上者,纳入疗效分析。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对照组取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配穴:随症配穴,风寒证加双侧风池;风热证加双侧曲池;恢复期加双侧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穴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头面部穴位采用局部浅刺,进针得气后,每穴平补平泻0.5~1 min。攒竹、阳白、颊车、地仓穴连接G6805-2型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时间为30 min。2 d治疗1次,每个疗程为10次,疗程之间休息1周,每个患者治疗不超过3个疗程。
1.5.2治疗组:治疗组的头面部取穴、随症取穴、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配合电针患侧C2-4夹脊穴,穴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使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尖方向向颈椎内侧斜刺,针刺深度为0.5~0.8寸,患者感觉酸胀后,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时间为0.5~1 min,上下两穴连接G6805-2型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30 min。隔日1次,1个疗程为10次,疗程之间休息1周,每个患者治疗不超过3个疗程。
1.6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标准采用国际通用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根据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的病情分级。①痊愈:H-B分级为Ⅰ级。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②显效:H-B分级由Ⅲ级转为Ⅱ级。静止时,双侧面部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受到障碍。③有效:H-B分级由Ⅳ级转为Ⅲ级。静止时,双侧面部基本对称,运动时,中度功能受到障碍,和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处于痉挛和抽动状态。④无效:H-B分级为Ⅳ~Ⅵ级: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双侧面部不对称,有明显的面部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
1.7统计方法: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96.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83.6%,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当感受风寒或风热病邪时,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在治疗方面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中,采用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治疗面瘫,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证实,疗效显著,编入教材,作为治疗面瘫的常规取穴。此常规针刺治疗面瘫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是一种安全、可靠、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各针灸医家对常规针刺疗法进行了临床研究,有效率高。
周围性面瘫可能是由于脑桥周边的异常血管压迫了面神经所引起的,因此,脑桥血液循环如果得到改善,那么压迫神经就减轻,面瘫症状得到改善。电针颈夹脊穴能够有效的改善椎基动脉血液循环,增强血液的供应,椎基动脉主要是供应脑干(中脑脑桥延脑)血液[2]。针刺颈夹脊穴能够明显改善颈部微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缺血和缺氧情况,有利于面神经瘫痪的恢复[3]。另外,夹脊穴具有调节脏腑气血、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颈夹脊穴与手阳明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太阳经筋联系相当密切,而手足三阳经都是经过面部[4]。所以,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对于治疗周围性面瘫更具疗效,起到双重治疗的效果。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9-70.
[2] 李龙芬.电针颈夹脊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5,4(4):341-342.
[3] 陈卓伟.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62-663.
[4] 张永臣,贾红玲.华佗夹脊穴研究与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19.
R255.2
B
1671-8194(2016)20-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