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岩 荣根满 孙会成(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与进展性研究
王红岩 荣根满 孙会成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2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患侧负重能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比较前后评定结果。结果 肢体的功能分级及肌张力无明显的变化,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有较明显的变化(P<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康复治疗有别于急性期康复治疗,前者以促进潜在残存功能的恢复为主,后者以防治废用综合征、改善整体身心功能状态为重点。
脑卒中;慢性期;康复治疗
一般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半年之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而对发病半年以上尤其是一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和意义。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在我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2例,平均年龄(64.89±7.96),平均病程(39.3±10.67)个月,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临床诊断为脑卒中,其中,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30例;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肌张力升高,4例患者上肢肌张力较正常略低。所有病例入院前至少半年未进行康复治疗且从未进行过正规康复训练,无严重的感觉及认知障碍,无合并不能连续完成康复训练计划的临床疾病。
1.2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持续8周的康复训练,在治疗过程中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治疗,并充分领会动作要领。具体如下:
1.2.1对肌张力持续低下的患者采取:①体位治疗;②输入感觉刺激(以Rood法为主);③利用对称性和不对称性颈、腰反射诱发产生肌张力;④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诱发产生肌张力;⑤牵拉、挤压关节;⑥主动体位转换。
1.2.2对肌张力高的患者采取抑制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训练。具体方法有:①利用PNF促分离运动训练产生正常运动模式;②控制能力训练。
1.2.3以上两类患者除接受上述康复训练外均进行:①被动与主动关节活动训练;②坐位、立位平衡及躯干运动训练;③站立、负重、步态训练;④手功能作业训练(OT)及其他物理运动训练(PT),每天各一次,每次治疗时间40 min。
1.3评定标准。评定内容包括:运动功能、肌张力、患侧负重能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具体评定方法按国内外常规通用的方法,其中:①运动功能评定主要针对患侧手、上肢及下肢的布氏分级。②肌张力检查主要做患侧的上、下肢肌群Ashworth评定。③患侧负重能力以患侧下肢能维持30 s及30 s以上的最大负重为指标。④关节活动范围主要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及膝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即踝关节的被动跖背屈关节活动范围及膝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⑤平衡功能评定根据修订的Semans标准。0级:伸直下肢时不能坐;Ⅰ级:伸直下肢的情况下不能坐;Ⅱ级:能手膝位站立、双膝跪立或双足站立(能完成其中任意1项、2项或3项);Ⅲ级: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立时能将身体重心从后腿移向前腿;Ⅳ级:能单腿跪立;Ⅴ级:能单腿站立。⑥步行能力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步行能力评分标准。正常行走:0分;独立行走5 m以上:跛行,1分;独立行走,需扶杖,2分;有人扶持下可以行走,3分;自己站立,不能走,4分;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5分;卧床,6分。⑦ADL评定根据巴氏指数评分分为:自理(>80分)、大部分自理(>50分)、大部分依赖(>20分)、完全依赖(<20分)。
表1 治疗前后手功能和上下肢功能变化(例)
表2 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张力变化(例)
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以上内容的评定。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对两次评定结果进行配对χ2检验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52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后,手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上肢肌张力、下肢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表1、2),但患侧负重能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则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表3~7)。
表3 治疗前后患侧负重能力变化
表4 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范围变化
表5 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变化(例)
表6 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变化(例)
表7 ADL变化情况(例)
3.1本文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分级及肌张力无明显变化(表1、2),但步行能力有显著改善(表6),可能与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及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躯体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关,说明通过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侧下肢的关节活动范围、负重能力和平衡能力(表3~5),此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有明显改善(表7),其最直接的相关因素除了步行能力的提高外,还与训练活动技巧、良好的活动条件有关。另外,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也有关,患者在住院期间与周围的医患能进行良性互动,互助学习。
3.2过去认为,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效果较好,而超过6个月则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下降,其评价指标主要是运动功能分级。但在临床上,不乏病程为1年以上,甚至达10年以上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仍取得程度不同治疗效果,主要表现在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肢负重能力改善和躯体平衡功能改善等[3-4]。
3.3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使脑卒中康复成为可能。本组患者经过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神经功能水平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
3.4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对病程超过半年,甚至超过1年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原则是防治废用综合征和改善整体身心功能状态。康复治疗主要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良肢位保持;患侧肢体的被动活动;部分辅助下及主动的患肢活动;翻身、起坐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坐位保持及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肢体负重训练;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控制、抑制痉挛;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进而进行平衡、协调、速度训练;室外活动,改善患者的有氧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等[5-6]。训练内容均应根据患者病情制订,进行规律、长期的康复锻炼。由于长期住院治疗费用大,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最好能就近在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这样一方面可改善身体的运动功能,另一方面也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心理支持。训练中不要让患者做过于勉强的动作,以防发生意外。
[1] 程鹏,王菲.老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解放军预防科学医学杂志,2013,34(5):38-40.
[2] 刘海洋,汤杨旺.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6(6):35-37.
[3] 苏醒,文杰.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2(3):32-35.
[4] 阳成,龙正山.脑卒中偏瘫的检查与评定[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30(3):103-105.
[5] 华杰山,江秀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研究[J].现代康复,2013,17(8):51-53.
[6] 中华神经内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1(6):381-387.
R743.3
B
1671-8194(2016)20-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