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职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式生成

2016-08-17 23:39黄文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物质文化内涵式

黄文浩

摘 要:基于自然存在、历史存在→规划设计→建设布局→文化植入→学校物质文化的生成机制,中职学校应从“自然环境”的内涵式挖掘、“规划布局”的内涵式给定、“校园建筑”的内涵式赋予、“人文景观”的内涵式主张、“校园三化”的内涵式管理五大方面生成物质文化。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质文化;生成机制;内涵式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154-03

1 引言

文化作为人类自己建立的“第二自然”,是人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本质活动(即实践活动)而建构起来的“人化自然”,体现着人对自然给定性的超越和创新。故此,学校文化是基于一定的空间和物质,全体师生员工在特定的办学价值理念下不断超越、不断创造和不断更新的“文化造物”。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性”是事物的第一属性,关注学校文化建设,首要关注的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2 中职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什么叫物质?《辞海》解释为:“哲学范畴,与意识、精神相对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主体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1]。一所学校的物质文化是该校文化主体对象化的结果和正在生成的过程,是一种占有一定空间的实体文化形态,是满足学校文化主体现实需要的“文化造物”,是蕴含特定教育价值、教育理念、审美情趣、艺术品位的物质形态。其主要的特性体现为:一是基础性,学校的物质和物质环境作为一所学校自拥有的操作空间和基本载体,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发端和学校文化生发的基础和条件,物质文化是其他学校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存在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其他文化形态的有效生成或间接体现其他文化形态的独特内容。二是直观性,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体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部分,最为直观地表征着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最为直接地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价值取向、教育风格、教育审美和教育情趣,它通过特定的物质语言(如建筑语言、环境语言),让人一旦进入其中,便能受到一种有目的、有意指的教育熏陶和精神启迪。三是教育性,学校所有的“文化造物”都是有意义的赋予,学校的核心价值、办学理念、目标意旨、人文关怀蕴含其中,物质文化追求的是学校的物质文本与精神教化的高度融合及统一。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规划布局(功能区规划、建筑规划、道路规划、绿化规划、人文景观规划等)、学校建筑(大门、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运动场等)、人文景观(亭台、门牌、碑铭、雕塑、模型、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广告牌匾等)、學校绿化净化美化等等。

3 中职学校物质文化的生成机制

学校物质文化的生成,第一步是基于一所学校物质的自然存在和历史存在,除了一小部分的中职学校基于地方政府的职教大决策(如建设“职教城”或“职教园”)而拥有零起点的建设机会,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都绕不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自然存在和校园现时布局、现时建筑、现时人文景观等历史存在。第二步是基于现时的自然存在和历史存在,适应学校现时精神文化所确定的教育意旨、教育目标和教育哲学,从文化的高度进行教育意旨明晰、职教特色鲜明、功能分区科学、教育教学协调、整体风格一致、精神气韵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三步是遵从新的规划设计,对学校的自然存在和历史存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造,这种改进型的建设布局,并不是要“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的升级改造。第四步是在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把学校新时期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直接编织进”建设布局中,在物质载体上植入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时代精神、职业精神等,实现学校物质和物质环境以“物质→实践”的方式完成“自然→文化”的转变,实现校本精神文化对学校“自然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文化改造,真正生成专属的校本物质文化。如下图所示:

4 中职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式生成

单纯的物质环境只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物,要实现从“物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真正跨越,决定性因素是深层的“文化的内涵式注入”。没有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只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堆砌,没有文化质感的教育硬件只是一副空洞的物质框架,“文化的内涵式注入”是学校一切物质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依。

4.1 “自然环境”内涵式挖掘

“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境。”从古至今,一般学校都很重视环境育人的功用,学校的选址往往讲究周边的自然环境。但现时的学校布点及选址,多是政府行为,大部分学校往往是“被安排”。另外,现时大部分学校虽然都存在扩建、移址等主观意愿,但放在政府的大盘子里“一通盘”,多数只能是“美好愿望”罢了。因此,大部分学校只能基于现状,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中内涵式挖掘和利用其文化精神。笔者以为,一是要“顺其自然”,顺应学校所处的山川陵岳、江河湖海,追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培育学生品性。如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利用背靠国家级五A级景区——广州市白云山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在靠山处建设起美丽的“行知园”,园内处处悬挂陶行知教育名言,读书亭、文化长廊、多功能舞台等散布其中,园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茂树成荫。课余饭后,学生充分利用该文化平台开展读书、研讨、表演等课外素质拓展,真可谓“天人合一、教化一体”。二是要“道法自然”,提取周边自然环境的特性,结合学校的文化精神,别出心裁生成独有文化。如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其东边有高耸的尖峰山,而尖峰山作为当地的文化图腾,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该校把“尖峰精神”凝炼为该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和拓展“尖峰精神”的独特内蕴和教育意旨,在全校范围内从不同层面系列展开学 “尖峰”做“尖峰”活动,内化及培育“尖峰精神”,以此激励全校师生力争上游、勇攀高峰。

4.2 “规划布局”的内涵式给定

规划布局是一所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是通过建筑、道路、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绿化美化、文化附着等,把学校新时期所追求的精神文化内涵“直接编织进”物质建设中,布一个“局”造一个“场”,在学校的专属时空中营造一个特别的“文化场”,通过“场效应”,化育师生,成就学校。笔者以为,一所学校的规划布局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文化性。“以文化人”是任何一所学校的理所当然,在规划布局中,必须基于学校的文化本性,在主观意识上必须秉持文化经营的理念,在规划布局的细节考量中,注重文化规划、文化布局、文化植入、文化表征等。

二是历史性。对大部分的中职学校而言,所谓规划布局,只能是基于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改进型操作,即“往何处去”必须尊重“从哪里来”,既要大刀阔斧又要有所保留,既要立意创新又要历史传承。

三是职业性。职业性是中职学校的教育类别和教育属性,“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绕不开“职业”二字,“职业”二字要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在中职学校规划布局中。所有规划必须有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所有布局必须有利于职业精神的生发与养成。

四是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教学、实训、运动、生活等功能分区要通盘考虑,校舍建筑、景观布置、道路分布、绿化种植要统一考虑,远景规划和近期发展要综合考虑,历史沉淀与未来发展要通盘考虑。

4.3 “校园建筑”的内涵式赋予

学校建筑是一所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物建立起来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埸。建筑中隐含的文化就是镶嵌在柱子、缠绕于横梁上、附着在钢筋里的基因,让我们心呵护、精心培植,使这种基因伴随师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2]如何让学校文化内涵式赋予校园建筑,笔者以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历史的语境中,“让每一座老建筑都在说话。”著名学者陈平原说过:“校园的历史感以及文化氛围,一如石阶上的青苔,必须一点点长出来,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方面,老建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学生对于大学的记忆,一半是给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著名学者,另一半则是曾经留下了青春印记的校园建筑。”[3]虽然他讲的是大学校园和大学生,但对中职校园和中职生而言,情同此理。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的大量注入,不少中职学校都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宏大的校园改建计划,但中职校园的物质文化并没有随旧建筑的“轰然倒下”和新建筑的“拔地而起”而立马“高大上”起来。被现代化的中职校园,乍一看似乎真的长“高”了、长“大”了和变“新”了、变“美”了,但身处其中,只要用心感受便不难发现,外在的焕然一新其实难掩内在的文化虚空。那是因为除旧建新的进程中将“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了,学校拆除的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实体,而是消亡了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一段传说,以及一种千百名师生成长于其中说不清、道不明、绕不开、洗不掉的文化记忆。所以在旧建筑的升级换代中,能保留的必须保留,不能保留的或部分保留(保留大门或一些具有特别文化内涵的部件)或变换一种文化形式保留(通过影像、图片或艺术化了模型等进行保留),让曾经历史存在过的老建筑 “都在说话”,在文脉不断的前提下实现老建筑与学校新文化的同步升级。

二是在职业的语境中,“让每一座建筑都在说话。”中职学校校园建筑应立足职业人才养育,在建筑物中植入职业文化,通过建筑物进行职业教育叙述,营造一种浓郁的职业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如金华技师学院,以“尚能楼”和“精技楼”分别命名综合楼和实训楼,凸显“精技尚能”的核心文化;以“超越广场”“精技广场”和“鲁班广场”命名三个广场,体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以 “梦溪村”(源自《梦溪笔谈》)和“天工村”(源自《天工开物》)命名学生宿舍,寄望学生争做当代沈括、宋应星。此外,还以“厚德路”“勤学路”“求知路”“求实路”命名校内道路,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4]。

三是在职场的语境中,“让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让静止的、呆板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段走廊、每一条楼梯、每一个角落通过职业话语诉说流动起来、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可系统实现“五个上墙”,一是让“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文化精神上墙,让学生 “抬头见精神、低头受教育”;二是让职业哲理上墙,张贴“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品质在良心,良心在人心”“坚持把一件事重复地做到极致,就是成功”等标语,让学生 “抬头见哲理、低头思人生”;第三是让企业制度上墙,在实训车间严格按照企业车间要求进行设置,在显眼处张贴企业制度、生产流程、操作要求等规范,让学生“抬头见要求、低头学本领”;第四是让榜样上墙,悬挂劳动模范、创业典型、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的画像及其职业睿语,让学生“抬头见榜样、低头找差距”;第五是让专业文化上墙,将专业发展史、技术发展史、专业发展前景、专业文化特点、专业素质要求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墙上展现出来,加强学生专业历史文化的寻获,让学生“抬头见专业、低头得认可”。

4.4 “人文景观”内涵式主张

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塑像、浮雕、石刻、园林、门楼、碑铭、模型、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广告牌匾等,是一所中职学校教育情怀、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第一,人文景观要主题统一,要能充分体现校本文化精神,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校本教育主张,并且能集中反映“教育”“职业”两大主题,不牵强、不附会、不泛化,如校内与其跟普遍中学一样摆放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法拉第等科学家塑像,不如摆放华佗、黄道婆、鲁班、毕昇等职业人物塑像。第二,人文景观要内涵相通,各个景观既要独具情趣,又要遥相呼应、相映成趣。第三,人文景觀设计要巧妙,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亭一台、一牌一铭、一山一水、一雕一塑都能通过艺术的设计和精巧的安排,把学校的文化精神散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化成一所中职学校独有的文化符号,以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直抵校园每一个师生心灵,陶治师生的精神世界,催生一种师生共有的文化品性。如广东省商业学校打造“校园八景”,评出了“商道石”“双亭”(“芳菲亭”和“沧浪亭”)“向往广场”“荷塘月色”“思源塔”“木棉红”“方圆柱”和“瓦屋毓秀”等校园八大景点,并为每个景点制作了解说词牌,其中寓美学、文学、商道、励志等方面知识于其中,提升了校园环境的商道文化内涵。

4.5 “校园三化”内涵式管理

所谓校园“三化”,就是指校园绿化、净化、美化,主要是通过管理制度的内涵式建设,把学校的精神文化融入到绿化工程、净化管理和美化环境中。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气候、土质、环境、建筑、布局、道路、人文景观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花草树木,通过艺术修剪,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别致的形态、丰富的层次,使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主题绿化与多样性绿化相结合,达到主旨突出、格局一致、整体和谐、情趣高雅的效果,创建出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香果、冬有长青的校园环境[5]。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97.

[2]徐忠.当下的中职校园建筑文化审视[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20.

[3]陈平原.我为什么跨界谈建筑[N/OL].中国青年报,2015-10-10.

[4]周金龚,范秀芳.系统构建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J].职业.2014,(20):35.

[5]葛金国.校园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03.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物质文化内涵式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初探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