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讨

2016-08-17 23:09王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

王勃

摘 要:随着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语言的信息传递更加重要,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有多种途径。因中西文化认知差异,受语境要素和翻译策略取舍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增减的把握程度不同,目前英汉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以隐喻研究为主导,把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转化为隐喻的翻译研究作为启示,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对英汉翻译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汉翻译;文化差异体验增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115-03

一、隐喻视角下英汉翻译的发展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隐喻的转换是文字翻译研究领域一直探讨的重要课题。比如1918年最早关注隐喻翻译的西方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彼得,他对隐喻翻译策略的理解基于语言形式和语言语义的对等,基于修辞观探讨隐喻翻译问题,隐喻翻译结果的评判标准往往以修辞的功能来确定,常常是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我国,隐喻的翻译很早就出现了,从最早的四书五经和古诗词以及佛经等,只是隐喻的翻译一直被归纳为比喻,很少将隐喻作为一种独立的翻译方式对其方法和策略进行内在原因分析,因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对其翻译结果更是无从考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隐喻认知观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隐喻的存在,这让我们对隐喻的组成有了充分的认识,关于隐喻翻译中本体和喻体之间深层的翻译策略取舍、上下文内在依据、语境要素以及之间的关联、评价标准等有了新的认知。至此,从认知观出发,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形似的功效。隐喻的表达方式更能表达作家个体感受和对事物的体验,用隐喻更能表达文学作品的优美性。隐喻在表达上更加生动鲜活,准确丰富,思想深刻。作品中隐喻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目的正是评价作品灵魂的外在表现,而对一个作品翻译的判断往往取决于隐喻翻译的优劣。因此,各国以各民族认知文化为基础,隐喻翻译受到社会形态、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隐喻的翻译成为当前翻译中最受关注的影响因素[1]。

二、语法隐喻概述

语法隐喻在我国常常习惯于称之为比喻,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的书中,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超越了传统的文本和词汇隐喻研究。他说:“语法隐喻不是单纯地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一种语法类别和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类别和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他认为,对人类经验意义上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方式,这两种语法结构分别展现了同一概念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在一致式关系里,动词用本身原有的特性表达表示动作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具体参与者,形容词用来表示具体特征,这些都是我们表达最常用的方式,会跟着我们的直觉脱口而出。而在实际语言的应用中,原有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常常名词动用,形容词也可能被转化为名词等情况时常存在,当这些词转换为词组之后表达一些概念,将与我们的预期不符,而把这种语法表达的形式称之为隐喻。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常常用一致式的表达显得更加直观,而在书面或者正式作品中,通过喻体来表达本体,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优美。这也就是与一致性相对应被经过转义的语言方式,即隐喻式。

三、隐喻英汉翻译的问题探讨

1隐喻翻译是翻译者对作者体验认知理解之后总结的结果

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千差万别和源远流长以及语言的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使得翻译活动由来已久,随着信息传递的更加发达,各民族之间文化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翻译的基础。英国学者将我国唐诗宋词成功地翻译为大量的优秀的具有外国特色的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我们仍然无法从根本上了解到隐喻的翻译方法和隐喻翻译时思考的基础。随着翻译认知语言学的推进,相关的研究人员发现,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把语言表达看成认知能力最主要的因素,认为语言被认为是各种社会形态、客观事实等综合的产物。基于这种分析,结合上述语法隐喻的概述,可以认为,隐喻翻译过程中受到各民族特性和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翻译者认知能力的影响,这样不难看出,翻译者的认知能力在隐喻翻译中的重要性,也反映出隐喻翻译中作者的精神感悟是翻译的主要基础,体验作者的精神感悟就是隐喻翻译的重点。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更多地将隐喻作为具体的语言表达来处理,认为是语言的差异导致了隱喻翻译的失败,但究其原因,是翻译者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阻碍了隐喻翻译达到想要的效果。语言的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感悟,人以体验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身体的经验和感悟,感悟作为一种内在表现,语言作为一种外在工具对这个世界进行认知,而人类的经验结构根据人的习性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差异也造成了语言的差异,可见隐喻的翻译很大程度上是各文化之间感悟的相似程度。而各民族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的各不相同使得隐喻的概念既有对应的,也有不同的。比如汉语和英语中的上下,在时间状态上是对应的,在范围上又有不同;再如颜色,可能含义中就是一种色彩,可是在英文中还对应更广,很显然这是各民族之间的感悟不同。

隐喻翻译的过程是翻译者从作者自身的立场体验的过程,从学习、领会、总结到重新创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首先是理解的过程,将原文的语言勾勒出图像在大脑中转换为概念,再将概念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包括了对作者原文的理解、转换和自己语言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对一件事情的感悟或者体验的相似性是隐喻可以被翻译最根本的基础。

隐喻不是直接地表述作者的字面意思,而是结合作者所处的情景对生活的感悟。而隐喻翻译就是将介于三方的思想进行连接,作者本来的感悟和翻译者对作者感悟的体验最后通过总结表达相同的隐喻[2]。

2隐喻翻译是翻译者对作者语境理解之后总结的结果

我国相关学者指出,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直接翻译还是进行意译,理解翻译还是通顺翻译,忠实翻译还是创作式的翻译,都是隐喻翻译的难点也是争议点,隐喻翻译的策略是把这些矛盾统一起来,而促进语境的翻译是对原文理解和翻译者表达的一个途径,也是隐喻翻译的一个途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因素中语境的制约作用是最为显著的,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隐喻翻译,隐喻不是独立的存在,不能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分开来理解,也是一个整体综合考察的过程,包括了文化习俗、文学素养、美学认知、心理学显现的一个过程。因此,对于隐喻的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文学语境进行考察。

任何作品中的隐喻和作品本身都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离开了作者和其所要表达的作品,即便是寓意深刻的隐喻都是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目的,而理解一篇作品中的隐喻需要提取各个因素,有时候可能是作品中某一个场景,有时候是作品本身的名字或者人物名字等等,我国古典巨著《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隐喻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依存关系为文学语境的说法提供了最好的依据,隐喻的发生和理解都归属于作品本身。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不但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还受到文学语境的影响,作品中作者创作的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的传统等构成了文学作品中隐喻所要表达的内涵。

同文学语境类似,文化语境也影响着隐喻的翻译。文化因素影响着隐喻的理解,也影响着隐喻的翻译,文化语境在意义上影响着隐喻的表达。因此,文化语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隐喻的翻译。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文学传统的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很难被直接地相互替换,各种语境制约往往使隐喻的翻译很难达到原文语境的要求,语境翻译法可以摆脱语言形式的限制,而结合上下文,结合作品本身的文化语境和文学语境达到隐喻翻译的效果。

3隐喻翻译是翻译者对作者语义意义增减之后的结果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原作品中的信息被翻译者遗漏、忽略或者减少都会造成作品中必要信息的缺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欠额翻译。与之相对的是西方学说中的等值论,就是在表达上和原文思想上完全一致,包括作用和修辞都有一定的一致性,而隐喻翻译对这一结论做出了挑战。与英文相比,汉语更加注重意境,对于形式的表达都是以意境为基础的,英汉翻译中用等值作为隐喻翻译的标准,无异于缘木求鱼。

此外,隐喻表达的特殊性和文化的限定性确定了隐喻表达方式的发散性和不确定性,像中国散文中的形散而神不散一样,在翻译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想要达到等值基本上是一种奢望,而达到隐喻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原文语义进行增减,透过语言表层,实现隐喻的移植。移植隐喻受到文化差异阻碍,在文化和语言两个方面构成影响,具体如本身语义、翻译者的认知、语境、文化等方面。翻译者对语义意义的判断受到主观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翻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与作品本身语义有一定的差距,翻译者与作者心理的差异,知识阅历和经验的不同,都会导致欠额翻译。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既然无法做到等值翻译,也常常存在欠额翻译,那么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做到对语义意义的增减而无限接近原文就可以达到隐喻翻译的效果。

四、隐喻视角下英汉翻译的策略探讨

隐喻翻译的标准是一种模糊量化,很难从语言意向、含义、交际功能等方面进行精确判断,而隐喻翻译过程中,表达形式和反映内容、原文意向和思想含义没有办法确定具体标准。因此,我们把影响隐喻翻译的因素看成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因素,尽可能地与作者达成认知的一致性、结合上下文达到文化语境和文学语境的全面理解,减少欠缺翻译的数量,可以让隐喻翻译在英汉翻译中达到想要的效果,具体结果如下:

1隐喻中的显性翻译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通过间接描述而表达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就是用一种我们熟悉的事物表达另外一种我们陌生的,或者不熟悉的难以表达是事物,是我们用简单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将一种作为本体,一种作为喻体,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表现手法。隐喻翻译的难点,就是英汉中本体和喻体在相似点上并不完全一致,这是由于本体和喻体在相似点上具有任意性和主观性,同一语言体系中处于同一环境下,对喻体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喻体发生曲解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但是当喻体进入另外一个语言环境的时候,主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甚至会理解为新的相似性,这给隐喻翻译带来了难度。因此,一是在隐喻翻译中理解原文和保留原文中主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是隐喻翻译的一种办法,尽可能地保持原来的喻体不变且能说明主体的语义;二是更换喻体但是不脱离本体的现实相似性;三是把相似性释放出来,不再使用隐喻而直接表达主题思想[3]。也就是说,既可以显性翻译也可以隐性翻译。显性翻译就是将原文中隐藏的部分直接翻译出来,带有明显的翻译痕迹,优点是文化因素、语境等能够直接地表达和显现,而缺点是语言生动性的功能无法保留。而隐性翻译可以理解为将原文中显性的隐藏起来,通过一种文字过滤,尽量保持原语和意义在功能上的对等,并进行二次创作使得原文更加生动鲜活,缺点是可能会造成欠额翻译或者翻译不充分。

隐喻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结合语境和语义,要考虑是否该再次体现主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以及要留取多少,增减如何。如果保留了原来喻体和主体的相似性而不影响原文隐喻表达,那自然运用显性翻译,这种情况下,隐喻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直接用显性的普通话直接表达,优点是更加生动、新奇和具有美感,修辞手法展现了文体风格,显性翻译可以很好地保留这些特点,只要原文隐喻中不涉及特别生僻的领域、专业的知识和独有的文化传统因素,显性翻译应为首选方法。

2隐喻中隐性的翻译

隐喻的隐性翻译是将原文中隐喻的喻体隐藏起来,或者不使用原文中的喻体,一种是用我们所熟知的喻体来代替原文中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建立新的喻体和原文主体之间的相似性;另外一种是根据情况用翻译者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或者根据情况直接省略不翻译。尽管显性翻译是隐喻翻译的首选,但如果翻译者无法用自己的认知解读隐喻中的知识,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中,无论怎么增减都无法达到正确理解的线索,就不得不采用隐性翻译,利用隐性翻译中解释性的翻译也是隐喻翻译的一种策略,另外隐喻翻译可以实现隐喻在功能上的对等,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因为语言文化模式的不同,显性翻译无法表达语言功能上的对等,因此选择隐性翻译也是隐喻翻译的一种选择。

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各自都有优缺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隐喻翻译时,应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结合使用,尽可能用显性翻译保留喻体,但是如果很难判断主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可以采用半显半隐的方式翻译,在显性翻译展现原文文体风格的同时,混合使用隐性翻译的创造性,以达到隐喻翻译的最佳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梳理隐喻翻译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研究著作结论不难发现,隐喻翻译已经是英汉翻译中最主要的部分。经过对隐喻翻译深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隐喻翻译中,文化认知的根源差异理解比隐喻翻译表层语言更加重要,表达也不单单是为了达到对等或者不欠额,而是从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存在的动机、作者创作意图等进行恰当的转化,这就可以看出影响隐喻翻译的是一个综合的集合因素,是一些不可量化的模糊因素。因此,文化认知体验理解差异、原文语境理解程度和语义的增减差额都直接影响著隐喻的翻译,同时笔者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策略做了详述,根据其优劣特点,结合翻译者对原文的认知体验、语境把握和增减程度从而在隐喻视角下英汉翻译需结合显性和隐性共有的翻译优势,达成隐喻翻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9,(1).

[2]程晓堂,梁淑雯.及物性理论对英汉翻译中转译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

[3]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英汉翻译》课程育人探索与实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