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的“反抗”与升华

2016-08-17 23:09宋宛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反抗局外人加缪

宋宛真

摘 要: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贯穿了“反抗”的主题思想。从两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局外人》到《鼠疫》,加缪为我们展现出面对“荒诞”主人公是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的,那就是“反抗”。具體阐述加缪“反抗”的具体含义,在两部作品中建立的“反抗”共同点及其升华,其中升华分为三个部分:反抗对象的扩深、从“消极反抗”到“积极反抗”、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

关键词:加缪;反抗;升华;《局外人》;《鼠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106-03

加缪——一位存在主义文学大师,一位深刻反省社会人生问题的人道主义者,在其作品中往往塑造出这样的人物:他们以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观察并剖析他们所处的时代,却发现自身被这个世界本身所造就的“荒诞性”以及人生的“虚无”所笼罩。尽管如此,他们依然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发出呐喊的声音,来诠释作为“人”的价值。从1940年完稿的《局外人》到1941年完稿的《西西弗斯神话》,从1946年完稿的《鼠疫》到1950年完稿的《反抗者》,加缪的作品一路走来,向我们提出生命存在就要反抗的主题思想,他说:“反抗证明它正是生命的运动本身,人们若否定反抗,就是放弃生活。其最纯洁的呼喊每次都让一个生命站立起来。它因而是爱与繁殖力,否则便什么也不是。”

何为反抗?加缪指出:反抗是人对某种事物的发展超出了限度所做的反应,是人的本质之一。反抗意味着人性的存在,人性就是反抗为自己规定的意义和界限。发现了荒诞,只能说明人的清醒,只有进行反抗,才能说明人真正地进入了生活[1]。由此可见,“反抗”既不是爆发革命,也不是所谓的“英雄主义”,它只代表一种思想上的觉悟和行动上的配合,即便只是微茫得惊不起一丝波澜的抗衡。所以无论《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还是《鼠疫》中的里厄,进行反抗的人物可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公务员,也可以是省城里众多医生中的一名,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抗者:他们看透了“希望”的无情并拒绝希望,但仍旧肯定自己生命的独立;他们清楚地知道生命本身只是实现意义的途径而不是终点。他们是一个说“不”的人。然而,他虽然拒绝,却并不放弃:他也是从一开始行动就说“是”的人。

在探讨加缪“反抗”的升华之前,我们先归纳一下《局外人》与《鼠疫》中人物“反抗”的共同点:

一是促使“反抗”产生的外界环境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处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宗教的束缚下。在《局外人》中,默尔索这样一个经常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竟然对为妈妈送葬时的周围的人感到大为惊奇:“在他们的脸上,使我大为惊奇的一个特点是:不见眼睛,但见一大堆皱纹之间有那么一点昏浊的亮光。”默尔索在饭馆遇到的女人:“我已经吃完,她还在专心致志地圈圈点点。不一会儿,她吃完起身,以刚才那样机械而麻利的动作,穿上夹克衫就走了。”在宣判的法庭上,“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在处理犯人的手段上,默尔索认为:“断头台的缺点就是没有给任何机会。”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神甫还到监狱里劝慰默尔索悔改,让他在临死前拥有信仰[2]。相对应的,在《鼠疫》中则有这样的描写:在鼠疫发生前城市的面貌是:一切活动全都是用一样的狂热而又漫不经心的态度来进行的。这说明人们在那儿感到厌烦,但同时又极力让自己习惯成自然;在面对突发瘟疫危及市民性命时,全城最有权威的医生里夏尔在采取措施时却毫不负责,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省长汇报;在缺少处理尸体的人力资源时,政府当局甚至想到要用犯人来做所谓的粗活;而享有盛誉的帕纳卢神甫在鼠疫发生后做第一次布道时宣讲说鼠疫能使人超度,指明道路。

二是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品质上的相似。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都被唤醒了意识,开始进行内心觉悟、反抗和探索人性。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始终是一个诚实讲信用并且忠实地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身边的人:他常常回答“无所谓”“我不知道”却不讲省事漂亮的谎言;他几次回想起妈妈并深深理解和爱着她,可在法庭上却不为自己送葬后的“非人性”行为做出辩解;在生活中,默尔索处处留心并享受生活,处处显露人性的本能;在死亡到来前,默尔索拒绝信仰上帝,他感到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神父有把握得多;他面对宁静的星空,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认为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相对应的,《鼠疫》中的主要人物里厄和塔鲁也是诚实的人。塔鲁说自己说话总是真诚的,撒谎太累了;与鼠疫抗争时,里厄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是为了搞英雄主义;在面对孩子的死亡神父说“也许我们应该去爱我们不能够理解的东西”时,里厄激动地站起来说:“我到死也不会去爱这个使孩子们惨遭折磨的上帝的创造物。”而在鼠疫结束后,里厄认为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逐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他们的葬身之地。”[3]他们具备加缪所坚持的真正的“反抗精神”需要两种条件:人与人之间理论上的平等、对神圣观念的抛弃。

三是两部小说中的人物明知道反抗的结果会以失败告终,但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刻不放弃。

尽管两部小说展现的反抗主题有诸多相同之处,《鼠疫》中的“反抗”却显得比《局外人》中的“反抗”要成熟得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反抗”对象的扩深

虽然《局外人》和《鼠疫》两部作品都是在加缪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立场时酝酿的,两部作品的反抗矛头都直指法西斯纳粹主义,反对一切极权主义和专政。但是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恶”的势力范围和力度却相差甚远。在《局外人》中,“恶”的势力包括周围人们的机械虚伪、司法制度的残害和盲目愚昧的宗教信仰。默尔索的悲剧结局实际上离不开他自身以“荒谬”反抗“荒谬”的原因,而外界吞噬的大潮相对比之下并不是迫在眉睫、十万紧急的。可是在《鼠疫》中加缪为我们展现的是这样的景象:笼罩着我们生存状况的致命威胁使一切凋萎。唯有呼喊使人们活着。昂扬亢奋的心灵置真实情况于不顾。到了这种地步,世界末日的思想成为一种使爱情与死亡、使良心与罪恶、使一切混同在一起的价值。在一个混乱的世界,存在的只有陷入深渊的生命[4]。我们发现,虽然作者在书中也同样为我们展现了社会意识形态压迫、司法制度人性和神权泛滥的恶,但这些同疾病、战争般吞噬全人类生命和人性的力量相比,显得是多么渺小。

二、从“消极反抗”到“积极反抗”

在《反抗者》中,加缪把虚无主义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消极虚无主义,其表现特征是失落绝望,意志薄弱,光想不做,疲惫得厌倦无聊;二是积极虚无主义,意志坚定,精力充沛,付诸行动,大胆冒险和承担风险[5]。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处处显现出一种被动的状态,在反抗中以“荒谬”来反抗“荒谬”。他毫不情愿地参加葬礼,对待工作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他偶然在沙滩上遇见玛丽,在毫无计划的发展中走到了被动回答是否结婚的地步;他偶然结识大家都躲避的雷蒙,并一再同意雷蒙各种牵扯到自己利益和安危的请求;遇到阿拉伯人发生冲突后,他在光和热冲昏头脑的时刻开了枪,又无故多补了四枪。虽然默尔索在对人生的认识和反思中超脱他人,看到了这世间的荒谬和虚无,认为活法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他的过人之处更在于当他参透了“人生无限循环”后没有厌恶生活或企图自杀,而是懂得享受生活,在临死之际也留恋俗世生活,认为自己一直很幸福。可是他对待周围的人们仅仅处于“理解”甚至是一种默默“哀悼”的状态,并没有主动去关怀,企图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对比之下,《鼠疫》中主要人物都付诸了积极行动来拯救市民的生命。在里厄与塔鲁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塔鲁:“可是您的胜利总不过是暂时的而已。”里厄:“可这不是停止斗争的借口。” 塔鲁:“这次鼠疫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里厄:“是一连串没有尽头的失败。” “您说说看,塔鲁,什么东西驱使您想做这件事的?”“我不晓得。或许是我的道德观念。”“什么道德观念?”“理解。”

面对最终结果永远都是失败时,里厄坚持实事求是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反抗“鼠疫”,哪怕当往常救死扶伤受人尊敬的医生变成了死亡的宣判者,带领人员强行将一家人分开进行隔离时,里厄都从没想到过在这种痛苦和苦难中停止斗争。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失去了心爱的妻子,却始终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只为了尽量避免更多的人蒙难。塔鲁则走上所谓“英雄主义”的道路如同圣人般不辞辛苦地战斗。他说自己对这世界本身来说是已经毫无价值:从他放弃杀人的时候起,就对自己宣判了永久的流放,因此才想做圣人,才想要通过帮助别人来求得安宁。于是便不顾自己的健康第一个成立了支援队伍,反抗到最后一刻。

从上面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局外人》到《鼠疫》,“反抗”由消极的方式升华为积极方式。美国学者理查·德坎伯说:“与西西弗斯相比,里厄做了更多。除了嘲笑诸神和肯定自我,赋予自我存在的不断延续的意义之外,他还尽己所能去保证他人享有更长久更美好的未来。”[1]

三、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

加缪在回答罗朗·巴特尔的信中说:“如果从《局外人》到《鼠疫》有发展的话,那是在团结和参与其事的意义上实现的。”[6]在这里,我们分析“反抗”从“个人”到“集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在《局外人》中默尔索的反抗仅仅是针对个人的幸福生活,而《鼠疫》中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人们则是为了集体市民的幸福而反抗。

默尔索的“反抗”方式只是不同流合污,并没有企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本职工作”来寻找生命的存在价值。他通过感官上的享受来创造个人的“幸福”,甚至有时他不具有对他人的同情心。如他在为妈妈送葬回来后喝了杯加牛奶的咖啡,感觉味道好极了;周末时“我把克吕逊盐业公司的一则广告剪下来,粘贴在一个旧本子上,报纸上种种叫我开心的东西,我都贴在那里”;以及他对自然界的感官享受:“过去生活的种种回忆突然涌入我的脑海,那生活已经不属于我了,但我从那里确曾得到过我最可怜、最难以忘怀的快乐,如夏天的气味,我所喜爱的街区,傍晚时的天空,玛丽的笑声与裙子。”而里厄、塔鲁等人的反抗则具有了为集体幸福而战斗的意味:里厄和塔鲁反抗的动机就是为了不使奥兰城中有半城市民丧失性命。在塔鲁面对死亡之时,里厄问塔鲁是否晓得有一条通往安宁的道路。塔鲁说道:“有的,那就是同情心。” 外省记者朗贝尔因为思念自己的妻子几度想要逃离奥兰城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可就在出城机会终于到来时,他却被里厄的精神所感染,放弃了出逃。朗贝尔说:“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觉羞耻。”“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里厄)一样,也放弃了我的所爱。”加缪说:他们将别人看成自己,为了共同的命运进行反抗。个人所捍卫的价值因而不仅属于他个人,这种反抗由于想到他人而超越了自己。

二是在《局外人》中仅仅有默尔索一个人在进行反抗,而《鼠疫》中则有不同的个体,以各种不同形态和方式进行反抗。

在《局外人》中,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思考的人只有默尔索。面对司法制度对默尔索在道德上进行的无上限的杀戮,尽管在法庭上他的朋友们对他有诸如“男子汉”“从不说废话的人”“正直的人”“老实人”的评价,他们却未曾意识到周围的“荒谬”并奋起为他进行反抗。那个唯一有良知知道把默尔索的案子“渲染得有点儿过头了”的记者也只是笑眯眯地说希望一切顺利。默尔索就如同西西弗斯一样,桀骜不驯地举起重石踽踽独行。而在鼠疫期间,却有许多人联合起来,怀着不同的信仰、以不同的方式抗争共同的恶。如同看到那个男孩挣扎着死去后,里厄与帕纳卢神父产生意见分歧时塔鲁所说:“现在我們在一起工作是为了一个事业,而且这个事业能使我们超过渎神或敬神的问题而团结在一起。唯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与里厄医生站在同一“反抗战线”上的有:塔鲁,一个因见到父亲在审判犯人时仅是欣赏自己才华而毫无同情之心所以离开家庭的“英雄主义”者,第一个发起建立医疗队,积极反抗不知辛苦;格朗,一位满足于苦修般生活的小职员,利用自己本用来写作的“神圣的晚上时间”帮助医生把繁多的数据记录下来;老卡斯特尔医生,一位年长者,从鼠疫开始暴发就不顾“等待当局下发命令”便采取救援的积极行动,努力制造一种针对腺鼠疫的免疫血清;朗贝尔一直想要逃出城的外省记者,最后也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而选择留下来共同战斗;就连认为这场鼠疫是上天对人们的恩赐的帕纳卢神父也积极参与到救援队伍当中。他们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信仰,却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站在一起积极反抗。这群反抗者有一个中心,就是里厄医生。他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他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对加缪人道主义思想中心的诠释。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从《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到《鼠疫》《反抗者》,加缪的“反抗”主题思想和它的成熟升华都囊括其中。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说,这四部著作“在理论阐述与形象表现两个方面使他‘荒诞—反抗的哲理体系得以完整化、完善化,成为在法国20世纪精神领域里与萨特的‘存在—自我选择哲理、马尔罗的‘人的状况—超越哲理交相辉映的三大灵光 ”[7]。这便是加缪作为一位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和人道主义者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坎伯.加缪[M].马振涛,杨淑学,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法]阿尔贝·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

[3][法]阿尔贝·加缪.鼠疫[M].海忠恒,译.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法]阿尔贝·加缪.反抗者[M].吕永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法]阿尔贝·加缪.加缪读本[M].沈志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法]阿尔贝·加缪.孤独、团结与反抗[M].郭宏安,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7]柳鸣九.《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J].当代外国文学,2002,(1):90—97.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反抗局外人加缪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压抑与反抗
局外人
漫画
历史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