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根本,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本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等问题已成为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针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有效教学的意识、认真备课、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用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备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068-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单单指教师多好地完成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学生能否有收获或收获多少,也就是说,是否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和提高,这才是是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1]。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基地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有效教学的意识要强
一节课的实际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不同的教师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同一个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对他的有效教学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时间观念淡薄、随意性大、不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等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强调学生因素,通过题海战术来获得暂时效应,就会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效率低、质量差。因此,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有效教学的观念。
二、认真备课是做到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计划靠每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充分完善地备课是教学过程成功的關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结合学生实际吸收别人的可取之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在学生身上大做文章,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关键看教师能否把教学设计转变成学生的行动。
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已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比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时,结合实例及图文说明,让学生搜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时,让学生探讨农作物的秸秆如何合理处理;在学习食品保存方法之前,让学生到超市调查食品保存的方法有哪些等等。通过上述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有保障。
三、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用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苏东坡有首诗《琴声》说得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就好比教师与学生,只有两者配合默契才能有最好的曲子出现,学生与教师的配合默契与否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这也是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备课只是教师走上讲台的重要铺路石,就如同一个舞者,即使掌握再多的动作要领,理论知识再过硬,但呈现给观众的是缺乏艺术表现力的演出,同样也是失败的。把一堂课上好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而在实践中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1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我们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新课程实施后,生物课的教学内容与高中的教材衔接更紧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求高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也多了。而按传统的以讲解为中心,很多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开始“滔滔不绝”,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累得半死,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没有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一系列能力的培养都被这种满堂灌所代替。从讲授法本身来说,它有其弱点,动手、动口、实践机会少,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长期地由教师讲,容易使学生养成只等现成知识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探索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新课程下,教师要想做好角色的转变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合理地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2]。可见,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必要的。新课程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同时,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要想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可见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生物学科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朱正威教授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方式之一。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正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因此,探究应成为生物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2选择探究式教学的合理性
要想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结合在一起必须适合此种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并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都不要了,好的有益的还是需要保留的。”这是朱正威教授在全国第九届生物学术年会上所说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好多同行无论什么课都要有探究式这一教学方法,明明不适合也要生拉硬拽地用,一节课下来明明是用简单的问答等谈话法完成的教学,却非要说是探究。比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关于基因、染色体、DNA它们的结构组成时,教师必须要使用精练得当的讲授法才能讲解清楚。如果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如此抽象的内容,那么课堂时间便是无效的,由此可见探究教学虽然方法好,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内容。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既然如此,如果探究活动不能保证其有效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3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有效性
我们都知道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六个环节。探究式学习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有的教师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偏离太远,索性直接给出,即使学生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千方百计地加以否定。此情形对有强烈探究欲望的学生是一种打击。好的问题应是学生自己提出或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的,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又贴近生活,而且有一定难度又不是高不可攀的。这才是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所在。例如:在上《开花和传粉》一节内容前,笔者带领学生到植物全光温室参观,并没有要求学生通过活动,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也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参观后学生提出了好多的问题,像同期生长的植物温室中的花期是否会比非温室环境中的早,温室环境是否所有植物都适合,一个温室要有多少钱投资等等。其中有的与所学的知识有直接关系。学生问题的提出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提出问题的情境。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4关注探究的主动性
在探究教学中,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建构生成。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课时,学生没用笔者指导做出假设,而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按教材要求由学生依据所提供器材,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设计进行对照实验。有的小组设计了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探究。这也正是探究教学所要求的,不把现成的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要求他们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订计划、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做出结论等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方案,种子选取、器材准备、实验过程记录其验证过程水分补给、消除残种子和死种子等都是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干预。由上可见,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协助者,而不应该是指导者。教师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能性,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对学生的选择给予支持和帮助,从而实现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以上探究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放任不管,连必要的提醒和帮助都没有,课堂会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状况,探究的方案就未必能落到实处,导致探究课堂的低效。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萬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