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祥
九年一贯制学校自主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王自祥
临沂沂州实验学校是一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充满活力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将内涵提升的着力点放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学习有关理论,结合学校环境、建校缘起、地域特点、生源构成和发展需要,积极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自主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工作的核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成人成才的保障。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载体,应当满足不同天赋、不同基础、不同潜能、不同兴趣学生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学校应当“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现行的学校课程,仍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缺乏系统规划,课程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特别是,尚未出现打破小学与初中的阶段局限、适合九年一贯制学校需要的课程体系,造成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建设仍分属两个学段的割裂局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明确了“九年奠定一生”的办学理念,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构建了“一二三四”办学策略,确立了“科技先行、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坚持把学校办成有教育理想、有办学品位、有学校特色、有美好未来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有未来的人”,沿着“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精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路径,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四个方面出发,着力构建九年一贯自主发展课程体系。
所谓九年一贯自主发展课程,就是要立足九年时间,围绕核心素养,坚持一以贯之,梯次设计课程,促进自主发展。一方面,紧紧围绕培养“有未来的人”这一育人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九年序列化构建课程;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选课走班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围绕着“有未来的人”育人目标,我们解读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支点“人文+科学,基础+特长”。经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两大领域、五大模块”的九年一贯自主发展的课程体系。
两大领域是指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每一名学生应当学习并积极学好的课程;特长课程则是着眼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既有学科延伸类课程,也有综合拓展类课程。
五大模块是指品德修养类课程、人文涵养类课程、艺术审美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和科技创新类课程。在这里,五大模块是将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进行细化并分类匹配。品德修养类课程单独成类,但同时也渗透且贯穿于其他四大类之中;其余人文涵养类、艺术审美类、身心健康类和科技创新类课程分别对应学校四大节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学校内部具有纵向管理职能的四大学院(文学院、书画院、艺体院、科学院),都有各自的课程目标,又共同落实学校育人的总目标。
(一)课堂教学的改进。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归纳出了“三三四”课堂教学策略,即“理念三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达标;“备课三要求”:备导学案、备合作点、备达标题;“课堂教学四个观测点”:问题导向、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检测。初步形成了“灵动课堂”概念,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开放、生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思维灵动。
(二)走班教学的探索。为了更好地让特长课程真正为喜爱的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我们探索施行了走班教学。现已由最初只在校本课程中初步尝试,扩展为校本课程、体育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广为实施,其他基础课程也开始探讨施行,历时三年,已见成效。
(三)课程的分类整合。以五大模块课程为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品德修养类。以品德和综合实践两门国家、地方课程为依托,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与品德三门学科课程来落实学科知识学习,以此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为学生健康生活、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这一类中,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围绕“问题导向德育”研发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课程。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精心选择、合理利用视频资源,以此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通过“观看视频—分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明确—课外实践”运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德育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2.人文涵养类。以语文、英语、历史课程为主体,让学生在大阅读、会表达、常思辨中感知中外语言文化的魅力,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多元素养;通过主题阅读、经典诵读等活动,给予学生学习与展示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
在这一类中,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围绕“语文主题学习”研发了具有特色的阅读课程。主题阅读课程借助语文教材,以“主题”为切入点,重新构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系,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化、拓展和延伸。以“内容主题”和“方法主题”来聚拢阅读素材,以基础知识预习、交流和检测为发韧,以精读、泛读和汇报交流进行深度和广度阅读,以写作、改评和实践的方式助推学生思维训练,较好地实现了“读百万字、写数万言、练百场语”的课程目标。
3.艺术审美类。以音乐、美术课程为载体,既在艺术学科教学中做好审美教育,也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将审美教育融入学校校本课程、常规活动和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中去。通过艺术学科不同学段的学习,通过艺术节汇报演出、作品展示等活动,学生逐步发展个人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等艺术能力和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奠定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综合发展基础。
在这一类中,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围绕“民间文化进校园”研发了发扬民族传统的趣味课程。民间文化课程立足于音乐、美术课内,但着眼于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以零碎物件为素材,开展布艺制作等课程;以民间乐器为媒介,对传统的名曲、吕剧等进行变式演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欣赏了美。
4.身心健康类。以体育健康和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课程为主渠道,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心理和安全知识。并通过足球、健美操等课程和体育节等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
在这一类中,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围绕全国足球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求,自主研发了足球系列课程:在一、二年级为入门课程,认识足球、了解足球;在三、四、五年级为普及课程,个个能踢球,班班有球队,天天有训练,月月有比赛;在六、七、八年级为提高课程,以班级、年级、学段为单位组建各自的甲级、乙级球队;开展学生裁判选拔、班级足球文化建设和啦啦操比赛等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足球课程中来。
5.科技创新类。以学科课程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真品质为宗旨,有机整合各学科之间和小学及初中两个学段之间的知识记忆点和能力训练点,形成了完备的各学科九年一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并积极对接高中学校和校外优质资源,初步探索形成初中及高中两个学段间在信息技术、生物课程和物理课程方面的衔接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悟中学,为学生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一类中,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围绕学校“科技先行,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积极构建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以发明创造课程为引领,按照“世间万物都有缺陷、敢向权威挑战、开展行动研究”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假想、积极论证、反复实验;以机器人编程等课程为训练点,按照“反复实践、不断修正、探究原理、寻求突破”的路线图,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开悟、提升,训练了思维,铸就了科学精神。
(四)改进评价。学校根据制定的各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认真组织、及时做好课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功能,重视对学生潜能的评价;采用课程形成性评价,实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开展了差异性评价;积极调动学生、家长、社会参与评价,逐步形成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学校实行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选课、作业和作品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引导学生关注全面、关注特长。
自着力构建九年一贯自主发展课程体系以来,学校课程建设成功助推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相关能力,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让教师的成果提炼能力有了发展,也更新了教师的课程理念,增长了课程智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并增强了教师的学科意识和团队意识。
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同样促使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了更多高规格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临沂沂州实验学校,山东临沂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