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良
◎区域教育改革论坛◎
区域整体推进课程综合改革的经验与思考
■宋玉良
临沂课程综合改革的经验与初步成效
自从推进课程综合改革以来,临沂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创办“临沂特色、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项目引领,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课程改革风生水起,形势大好;实验区建设如火如荼,正向纵深拓展;课程实施整体推进、特色鲜明、硕果累累,也凝练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打造出一系列特色课程。
我们遵循市教育局党委提出的“上呼天,下着地,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策略,整体规划、科学实施课程综合改革。
(一)建设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
2015年4月27日,市教育局与教育部课程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协议,建设临沂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从此,临沂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开启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征程。
(二)开展精准深度调研
2015年5月26日,教育部课程中心领导及一批专家进驻临沂,采取“一线工作法”,深入县区、基层学校进行调研,精准了解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形成了《临沂市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实验区调研报告》,指出了“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课改需求及发展动力不足、课程改革缺少顶层设计、本土文化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校际间发展差距过于明显、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等五大问题,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改进育人模式;加强整体规划,进行系统变革;依托课题研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管理制度,推进深度改革;强化自主发展,加强专家引领”五大改进建议。这些建议为我们深度推进课程综合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研制区域课改行动纲领
近三年,我们先后出台了《临沂市普通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普通中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试行)》《临沂市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实施方案》《2016年临沂市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课题研究指南》等一系列的措施、办法,对课程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形成整体推进课改的长效机制。这些机制和制度的确立,更加清晰、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县区、学校各个层面实施课程改革,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
(四)立项国家级“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推进项目”
2015年上半年,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正式将我市的“‘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级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推进项目。这也是课改实验区中仅有的一个地市级层面研究的推进项目。朴园小学的“朴雅课程的开发、实验与探索”,白沙埠中心小学的“新孝道课程研究与实践”,光耀学校的“阳光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均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我们坚持“项目引领、区域联动”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联合课程中心共同研究确定实验项目和实施方案,系统设计与规划实验区建设的整体工作。
(一)系统规划确定实验项目,研制形成项目群系列实施方案
围绕全国示范实验区创建目标,制定了“核心引领、突出重点、着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14个实验项目,即:坚持以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为统领,突出抓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管理机制项目、“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建设项目、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课改项目实验工作,着力推进“深度学习”与教学改进项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学区化办学管理机制改革实验项目、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项目、家校合作育人项目、传统文化与国学教学项目、特色品牌学校建设项目等项目实验。
(二)遴选确立第一批项目实验学校,统筹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发展新生态
通过自主申报、项目认领,全市第一批近700个项目单位参与项目实验。各项目县区、学校按要求建立项目实验工作台账,形成了上下协调、区域联动发展的课改推进机制。
(三)建立有力的课改领导体制,全面形成市、县(区)、校(园)一把手推进格局
各级分别成立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其管理办公室、市级项目(牵头人)及其实验实施指导团队、承担项目的单位负责人及其实验实施与研究团队。
遵照“统一协调、分类设计、分层实施、节点推进”的原则,系统架构课程综合改革实践体系。
(一)实行项目统领机制,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项目承包制和一体化负责制
一是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推进制度、职责和项目实验进展需要,分类组建若干课改项目实验攻关团队,由项目负责人统领项目实验工作。二是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启动具体项目实验工作。三是按照“谁的项目谁联系,谁的项目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召开项目主持人、指导专家和联盟学校参加的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工作推进会,统一部署项目实验任务,制定项目年度节点推进计划,安排项目实验任务。
2015年12月,召开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工作节点推进会议,全面部署课程综合改革任务。
(二)实行市域统整,分层推进课程综合改革
一是在确定项目实验基础上,各项目单位以项目为纽带组建核心项目组,确定核心项目主持人、指导专家和项目跟进实验学校。
二是按照中心级、市级、县区级和自主发展级,组建若干个核心项目学校共同体联盟,运用“核心项目驱动、学校认领项目、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分层推进项目实验工作。
三是先后参与、主办各类高端研修培训活动。首先,会议指导。积极参与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课程领导力诸城联席会议、校本课程推进项目在北京的开题论证会和在临沂的交流研讨会、课程教学改革重庆南岸区研讨会、“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常州研讨会、教育国际化南沙研讨会等。其次,基地研修。围绕如何建设课程体系、编制学校课程方案和校本课程纲要、活动设计等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能力,分别采取专题报告、校长论坛、项目研修等方式,分类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进行课程专业知识培训。再次,自主培训。自主组织项目高端研修班。今年4月初,举办全市课改实验区骨干研修班。委托教育部课程中心聘请11位全国知名专家对县区分管局长、项目学校校长、项目负责人和全市教科研人员800多人,在临沂九中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
(三)实行县区统筹,整体推进项目实验改革
沂南县整体参与6个项目实验,以项目为统领规划设计“智慧教育”特色化办学体系;河东区以区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项目”实验,推行文化育人的改革;罗庄区坚持“研、训、教”一体,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品质提升。
按照教育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个统筹”的要求,我们选择德育、语文、艺体等学科教学作为课程综合改革的重点,并确定为“三个突破口”,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以德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文章
按照临沂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的要求,首先选择德育课程改革作为课程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建立配套政策机制、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三位一体”的三结合联合育人机制、开展“十万教师百万家庭连心育人工程”、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实践基地与举办全国校外教育临沂现场会等。在整体推进中,我们针对中学生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启动研发“以生为本、区域统整、地校结合、校本实施”的“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
(二)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5年1月4日,临沂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正式启动,部分县区也相继召开启动会议。
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350处小学、90处初中进入实验,组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各类活动48场次,参与实验学生296917人,其中,小学218579人、初中78338人。
(三)以艺体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积极推行“艺体选课走班”制度改革,推动实施了艺体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艺体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体育大课间等教学变革。
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确定15所试点学校。推进“一校两球队、一级一专项、一人一技能”活动计划,落实体育艺术特长“2+1”文体工程,借力全省校园足球七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有力时机,推进“足球进校园”试点。目前,已有29所成为试点校,150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同时,北京体育大学在我市建设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在我市成立鲁能泰山临沂足球学校。
罗庄区坚持“双节联动、专业助推”,整体推进区域体育与艺术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实现德育课程、语文主题学习、艺体教育等重点突破基础上,我们加快了区域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建构、优化区域标识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聚焦核心素养,挖掘地域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基本架构起区域特色课程的框架体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化底色
临沂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是东夷文化和凤凰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孝贤之乡,“五圣七孝十三贤”就是其中的代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兵书同时出土临沂,如云开雾散,破解了千年谜团。
各学校依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具有代表性的有:孝道文化——兰山区白沙埠小学构建“孝”本课程、打造“孝”园环境、创新“孝”道活动、开展“孝”题研究,使新孝道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步入精彩。荀子文化——荀子曾是兰陵县县令,在这里开坛讲学,缔造了丰厚的荀子文化。现在,兰陵县已形成了系列校本课程《荀子文化》。书法文化——“书圣”王羲之故里,书法教育精彩纷呈。
沂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这些都是我们开发、打造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厚重文化底色的优质资源。
(二)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
临沂是沂蒙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儿女做出了巨大牺牲,也涌现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我们将这些精神因素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
沂南县以县域为主导,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推进红色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比较典型的有双语实验学校的红色励志课程、将军小学的将军精神课程、依汶中学和马牧池小学的沂蒙精神课程、岸堤小学的希望课程,等等。这些是沂蒙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孟良崮实验学校以孟良崮战役遗址、红色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抗大一分校旧址、战工会、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为载体,构建了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
红军小学突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了“铁血沂蒙”、“红嫂传人”、“励志人生”,“红色运动”,“红色体验”等主题活动。
在市域层面,我们还开发了地方课程《沂蒙精神教育读本》初中版和小学版。通过一系列的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养成爱国、爱家的情感和情怀,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立足地域文化,体现本土气息
有风土文化。“敦厚清醇,古朴典雅”的沂蒙风土文化是我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财富。千百年来,“八百里沂蒙”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凝结为别具特色的沂蒙风情。
有别具魅力的地理文化。蒙山有“七十二峰”;沂蒙有“七十二崮;沂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临沂境内还有沭河、蒙河、祊河等3000多条河流,构成了独特的地理文化。
有富饶、独特的沂蒙特产。沂蒙山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特产丰厚;沂蒙名吃、美食名扬天下;意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绚丽多彩,等等。
据此,各县区和学校独自开发了本土化、乡土化、民俗化的课程。
(四)突出校本文化,激发学校活力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办学目标、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各自开发编写了活动类、素养类、拓展类、通识类校本课程系列。
(五)基于知能培养,提供选择需要
市级层面:全面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能力和水平,对国家课程再度开发,形成多层次、多种类、模块化的基础型课程,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自主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研制了《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序列,努力构建了具有区域特征、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
县区层面:兰山区开发了学段衔接的“引桥课程”。
学校层面:临沂三十九中学的特色体育课程“健美操—啦啦操”获全国联赛第一名;2016年5月赴韩国参加国会杯邀请赛,获得亚军。
(六)聚焦核心素养,注重价值引领
我们把问题导向德育、语文主题学习、艺体教学改革“三个突破口”作为重中之重,就是聚焦核心素养,就是基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立德树人落实。以此,形成了三个序列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并正在整体深入推进。
建立经验推广机制,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对课程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尤其是对学校课程建设典型,采取现场观摩、专题研讨、媒体推介等方式;总结推广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
一是实施重点项目阶段成果展示机制。随着德育课程改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等项目典型案例的涌现,我们通过项目发展报告会、现场会、媒体推介、国家与省级展示平台等对重点项目阶段成果进行展示。
二是召开课改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2015年12月9日,召开全市“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局长祖旭东宣布并介绍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研发成果,原分管副市长侯晓滨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张国华副主任代表教育部课程中心对临沂市“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加大典型培植力度。我们围绕实验区建设目标,有重点地选择培植对象,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已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办学典型。
四是全力打造特色品牌。抢占教育制高点,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志,推出一大批名校、名校长、名师,产出高质量的课程、课堂、教学、科研、教研等成果,形成“亮点纷呈、丰富多彩、多样呈现”的成果形式。
回顾我们近几年课程综合改革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
第一,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定型的课程建设推进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即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共同基础与个性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以价值为引领,以素养为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性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第二,初步构建了基于“需求”、基于素养、基于选择的课程开发模式,即采取区域主导和学校主导并行发展的模式,丰富了校本课程门类和实践形式,使课程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由单一化、碎片化向个性化、体系化、区域化、共享化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涌现出了大量鲜活的课程,为完善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建立具有地域特征、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典型案例;打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的优秀学校,造就一批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开发实施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课程综合改革深度推进的思考和认识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区域推进课程综合改革是全面提升本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构建区域基础教育新体系、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历史机遇,取得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使我们对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顶层设计是课程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顶层设计决定着基层的探索方向,临沂市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加快步伐,完成整体顶层设计。临沂教育依托什么理念来办?那就是国际前沿、“世界水平”的理念。临沂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指向什么层次?那就是在高端引领、顶层规划下,领先兄弟市区,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争创“国内一流”。临沂教育到底要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那就是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才。临沂教育如何“突围”?如何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独树一帜?那就是打造“临沂特色”、办成临沂品牌。
创新管理制度是课程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是保障,深度推进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在相关的政策制度上有所突破:一是建立多维度的学校评价体系,按照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要求,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习过程,大力倡导“绿色升学率”。二是探索人事制度变革,加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关注教师编制结构的问题,逐步有效解决教师职称评定、职业倦怠等突出问题,在制度建设上力争有所突破和创新。三是设置课程改革的奖励经费政策。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的学校和校长,建立清晰的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四是给予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为建设现代学校治理体系,要将课程、教学管理等自主权下放给学校,让校长自主办学,调动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校的潜能与活力。五是形成课程改革必要的制度。建立各种例会、联席会、专题会研讨等制度,加强教育行政内部的统筹协调,形成课程改革综合治理、科学决策的意识。尝试探索区域教师、校长流动制度以及其他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
加强队伍建设是实施课程综合改革的关键。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有什么样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改革;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教育局长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临沂市的整体队伍建设,要做好三方面的研究:一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性质和需要的培训。研究不同人群的状况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局长、校长、教研人员及教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二是通过项目的方式带动不同队伍持续研究和发展。通过“项目引领、专家指导”的方式,提升各类人员研究的意识与专业水平。三是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论坛或展示交流会,带动大批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多的学校间、区县间的课程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不仅要交流课堂教学成果经验,而且要推动教师群体科研力量,由此形成一种科研氛围,带动中青年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新教育理念是课程综合改革的根本。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方向要正确,观念不落后,而且要超前。教育行政干部是课程综合改革的决策者,校长是课程综合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是否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和课程观,直接影响区域课程综合改革的整体推进。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应系统地学习课程改革文件精神,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课程不符的人才培养观念与评价观念,统筹临沂教育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自在立德树人、教学研究、督导评估、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是课程综合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当前,山东省已将教育质量评价纳入地方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临沂市也做了不少的探索,制定出台了《临沂市普通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及实施办法》等文件,各县区、学校也跟进推行了许多实践探索,如临沂第二十中学探索形成了“多元异步”评价策略,沂水县沂新中学总结提炼了“多元动态归零”的评价机制,但是全市还没有形成一套市域层面的核心评价体系。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要先行。配合新高考、中考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的出台,需要建立一体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关注、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命题。同时,加强县级考试评价改革的经验交流,创新评价方式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临沂特色的评价模式。
近年来,我们的课程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程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才刚刚起步,与兄弟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肯定不少。在今后的工作中,临沂实验区将在各级领导与专家的引领和具体指导下,不断学习借鉴外地成熟的经验和成果,为把我市的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创办具有“临沂特色、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目标,继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临沂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