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耘
摘 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导致大学生既要有强大的个人实力,也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在社会中立足。本文描述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普遍效率低下、针对性不强的现状,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从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两大方面对学生合作意识极度匮乏的现象做出了解释,并从合作学习的角度探讨了培养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合作意识;竞争与合作
一、引言
高校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一个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所经历的关键性过渡。高校教育能正确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极大地促进个人发展。
纵观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现状总的来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效率不高、创造性缺乏等问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学生之间差异化的日益明显,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都亟待提高。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世界各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团队合作不仅对学业成绩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更能够改善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使其掌握社会技能。
高职院校中不乏老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常常由于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开展系统有效的合作,从而导致出现很多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并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研究了培养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二、高职院校学生合作能力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竞争意识较强,比较倾向于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大,大学生的危机感、紧迫感日益增强。他们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仅靠合作而个人不去积极争取,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个人的努力才是最大的优势。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个体竞争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是在合作中,也要追求自我展示,表现突出,不甘落后。竞争意识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要求,其次是朋友、亲戚的期望,再次是父母的期望。在生活中,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会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出类拔萃,超过别人,获得最大成功。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的地位逐渐边缘化,随着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从大一到大三,他们对课堂学习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降低。大学生学习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除课堂学习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有自学书本知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以及和老师同学课外交流,等等。同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有各自的学习途径,如理工科学生比较偏好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文科生喜欢通过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各种媒体来获取知识。当下,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淡化,不同习惯的学生间平时鲜少有交流,往往是各自做各自的事,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团体观念都比较淡薄,甚至一个班、一个小组内的同学关系也非常冷漠,宛如陌生人一样,更谈不上团队合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原因分析
团队合作能力和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慢慢形成,因此,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是影响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
一方面,当今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等多方的溺爱和娇惯,许多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此外,城市住宅的“封闭性”,又使得他们从小与玩具、电视等接触过多,而与同龄人接触机会较少,因而使许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的习惯。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望子成龙”的观念给子女巨大的压力。大多数家庭教育中关于竞争的教育远远多于合作和分享的,这种趋势近几年甚至愈演愈烈,导致身边全是竞争对象和潜在竞争对象,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在不停地与别人比较,在学业、就业、婚姻等各方面各角度都要一争高下。过度竞争的意识严重压制了合作意识的形成。
2.教育环境
不可否认,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存在分数至上的观念,更多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对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而使一些本来在合作意识上比较薄弱的学生不但没有及时纠正,甚至还强化了这种意识,以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其他心理问题,如自私、冷漠、自我封闭等,进而导致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
现行教学制度对此也应当负有责任。某些学校教师也反复强调要独立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应付工作的能力。虽然拥有独立的人格确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但是,过犹不及,独立性过强的人往往难于与其他人相处,工作后常常表现为与同事关系不融洽,既不利于工作,也使自己感到不愉快。如某些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有一个重新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但这种重新调整和适应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多年的习惯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若能从在校期间便开始调查思路,学会合作,则离校后在社会上的过渡就容易许多,这也是我们不断强调在校合作能力培养的原因。只有真正认识到团队合作的益处,真正融入团队,从中感受到分享和交流的乐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合作意识的对策
揠苗助长和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需要双管齐下,多方发力,并且要合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和机会强化这种训练。
1.发布团队考核
团队合作的基础就是具有相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团队目标是激发学生培养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团队考核任务要求一个团队的各个成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付出努力,缺一不可。在团队任务中,个人的努力不会被掩盖,却也不能替代全团队的意志。在任务评价中,团队总体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个人评价再优异,如果团队总体目标没有完成,没有达到及格标准,那么优秀的个人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不及格。同样的,即使团队总体评价优秀,但分工合作中的某一个环节质量极差,那么该环节的负责人也无法通关。团队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不同个体间的相互交流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独行侠”和“搭便车”的情况出现。要注意的是,团队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组讨论,而应当做到科学分组,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完整评价。
2.分工合作实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有各自不同的定位,找准定位也是团队合作中重要的一点。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这需要多多实践和尝试,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中的调整策略和完成后的分析总结。适当地开展社会分工模拟活动,以课堂游戏或课外实践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不同模拟训练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也有利于增强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使其更容易融入团队,相互理解和支持。如在进行计算机实训周中,以寝室为单位形成一个项目小组,寝室长为项目组长,在项目组中,每个学生既有独立的任务,也有分工合作的任务,最后完成实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寓教于乐,又能于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灌输“团队合作在社会上极其普遍和重要”的思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开展集体活动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往往是同寝室成员相互交流多,与其他学生则交流很少。关系冷淡是当今校园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学生不像中学生那样每天朝夕相处,因此难以有深厚的感情。然而,团队合作是需要默契的,默契的产生与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学校应当多开展集体活动,如进行篮球、拔河等集体性的体育比赛。除举办春季、秋季运动会外,还应开展趣味运动会,主题要贴近当今学生的兴趣点,如可组织他们参与感兴趣的COSPLAY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增加相处的时间,逐渐培养友谊,引导他们自发组织团队合作活动。
五、结论
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稳步踏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简单的对策。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原因是长期形成的,是多方面的,要对其加以纠正,但任务是艰巨的。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沟通与社交技能,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适合的。加强团队合作,要鼓励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使其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又要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在自主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适度的竞争环境中,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和团队工作的成就感。教师和小组负责人应担负起协调者的角色,把任务调配好,让每个人均能发挥优势,各尽所能。
参考文献:
[1]尹 敏.谈高校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0,(15).
[2]刘 菲.大学生合作素质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3]毋海晶.基于学生视角的本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4]李斐斐.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5]杨昌勇,孙中欣.学校社会心理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6]张晓琳.高校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教育,2009,(5): 200-201.
[7]刘 洁.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5):28-30.
[8]丁萍芳.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4(5):80-82.
[9]Grubb Norton.Basic Skills Education in Community Colleges:Inside and Outside of Classrooms[M].London:Routkdge,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