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自身从教经验为根基,结合当代小学语文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读为主”的新式教学风格。在语文课改实践中,笔者注重基础,“以读为主,读中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语文,在读中理解、发展语文。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突出了一个字:“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就应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流利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学生的小学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环节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就成为了许多语文从教者们探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基本功;朗读;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89-02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生更加注重去默读,往往忽略了大声诵读这个环节。大声地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欣赏和想象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事业,陶冶学生的性情。传统的讲解是一成不变的,而朗读是活的,你可以读出自己的心声,也可以读出作者的心声,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你的朗读中高效发挥出它本来的味道。
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热爱读书并能够读懂书,才是学生获得的真正财富。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高效便捷地进行作品朗读呢?下面笔者就谈下一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融入到朗读文学作品的浓厚氛围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教学大纲要求从教者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日常的阅读中,老师要恰当地运用朗读技能,正确地帮助学生去解读文章的内容,让语言的魅力充分在学生的面前彰显。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更是一种语言的魅力,让无声的魅力在语言的变化声中通过朗读充分显现。这样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增加自己的记忆力,帮助学生大量识记词汇和句子。
第二,教师可以用自己声情并茂的精彩朗读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作为一名教者,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在朗读的时候,教者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还原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并且要与作者心灵相通。一场完美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甚至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教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相对较差,领悟能力较低,但是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在教学环节里安排学生观看经典朗读视频或者录音,听完后,教师要着重讲解语音,把重音、停顿等给学生明确到位,然后再作好示范,最后让学生互相练习,从而达到朗读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对于成功的喜悦是比较兴奋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拥有巨大的情绪力量,能够从客观上更好地学习。没有学生不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年级较低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鞭策。比如说一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朗读要规范正确。正确的朗读指的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别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要准确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很多学生咬字含糊不清,教师要给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底子,打下什么底学生就是什么底。教师不但要发展语言的魅力,更要让学生打好基础。
学生在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充分做到朗读流利。所谓的流利,指的是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不断句,不读残句,不重复读。一些学生因为对文字的陌生感,经常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这是朗读的一大弊端。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环节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职能,让学生在朗读上达到最佳。纵观小学语文的教学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节课的作业要求中有标记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用心把书读好时,你就会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朗读需要用眼观看,用嘴发音,用耳朵倾听,用心铭记,这是一种接受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对学生的语言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朗读训练至关重要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向,在巩固字词方面,也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朗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笔者总结为如下。
学生要领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运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当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的时候,在朗读的时候就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在朗读训练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索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本文是向同学们表达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仿佛自己也能够置身于春天的怀抱当中。教者要把作者所想表达的喜悦之情传达给学生,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切感受文章的魅力。在朗读的时候,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情感世界得到激发,文章的感情就有所依托。这样朗读起来,学生就能够做到声情并茂,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范读课文之后,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学生,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时候,教者应该在朗读之前,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姿势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形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揣摩朗读技巧,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触及课文的灵魂。尤其是一些特殊语句,教师要注意知道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的时候适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上达到一定的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并且要进行简要评析。虽然是简要评析,但却不能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保持课堂氛围和谐,既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适当把时间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更正。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作者简介:
刘春华(1984-),女,黑龙江海伦人,汉族,海伦市永富中心小学教师,荣获2010年省级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成果教学设计二等奖、2012年绥化市中小学优秀教研成果评比二等奖、2014年度海伦市中小学教学能手评比语文科教学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