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通络针刺法结合局部封闭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2016-08-15 01:35张新伟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

张新伟



舒筋通络针刺法结合局部封闭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张新伟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中医院针灸科(左云 037100)

摘要:目的探讨舒筋通络针刺法结合局部封闭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方法将2008-2014年8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4例(舒筋通络针刺法结合局部封闭疗法组),对照组36例(局部封闭疗法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舒筋通络针刺法结合局部封闭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局部封闭疗法。

关键词:舒筋通络针刺法;局部封闭疗法;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桡侧腕伸肌肌腱损伤、肱桡关节外侧滑囊炎等,中医称“筋痹”或“伤筋”。是因急、慢性劳损造成肱骨外上髁处附着的前臂腕伸肌总腱的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且造成该部位的疼痛[1],部分可放射至前臂及腕部。常在做提、拉、端重物或前臂旋转动作时加重,有时因疼痛引起患臂无力,持物落地。多数患者不能完成拧毛巾、扫地等日常家务,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近六年来,笔者采用舒筋通络针刺法结合局部封闭疗法治疗44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并与单纯使用局部封闭疗法做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科2008-2014年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9例,女性51例;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7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40个月,平均33天;单侧69例,双侧11例;左侧31例,右侧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位上分布相近,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1) 多见于特殊工种或职业如砖瓦工、网球运动员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2) 肘外侧疼,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时疼痛,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体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者消失。(3) 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为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1.3治疗方法观察组首先给予舒筋通络针刺法:取曲池、肘髎、手三里、桡侧腕伸肌起点处及肌腹处之阿是穴,毫针泻法,在阿是穴上采用多向透刺,或多针齐刺,辅以局部TDP照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然后给予局部封闭疗法:在桡侧腕伸肌起点处(或肘外侧)压痛点上注射利多卡因1~2ml,曲安奈德40mg,5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只给予局部封闭疗法。嘱患者注意上肢保暖、休息,避免再损伤。

1.4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结束后,按照以下标准判定疗效,治愈:肱骨外上髁疼痛消失,握力恢复,握拳及腕关节背伸、旋转时不诱发疼痛;好转:肱骨外上髁疼痛偶尔发生,用力活动后出现疼痛,握力基本恢复正常,腕关节背伸时不诱发疼痛;检查mills征阴性,却可发现阴性压痛点;无效:肱骨外上髁疼痛没有减轻,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感觉握力明显下降。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观察组疗效较好。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中医称之为“伤筋”“筋痹”。《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说明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筋的主要功能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筋病多引起疼痛、瘀肿,影响肢体的功能[3]。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气血素虚,受风寒湿邪侵袭,流注经络关节,和或长期反复过度牵拉,使肘部出现慢性劳损,血脉循环受阻,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络失养所致。现代医学则认为,该病是由于前臂伸肌总腱受到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形成无菌性炎症,或重复的扭伤引起了滑膜炎,或由于肘部的损伤性肌筋膜炎,引起分布于外上髁的神经束受挤压而出现疼痛。迁延日久,还可引起前臂伸肌纤维的无菌性炎症、痉挛,以至疼痛。病理可见,在伸肌总腱膜和三角形的腱膜下间隙出现局部充血、水肿、渗出、粘连,及部分肌腱、筋膜的纤维断裂,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1]。

《灵枢·官针》记载:“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在病变局部(压痛点)先刺一针,再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针刺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气止痛作用,适宜于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筋经病证,在阿是穴上采用多向透刺,或多针齐刺,辅以局部TDP照射,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缓解筋肌痉挛,从中医角度论,就是疏通经络,故笔者名之为舒筋通络针法。结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降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炎症反应、组织胺释放、局部充血及体液外渗,抑制肉芽组织增生。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对该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9.

[3]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44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086-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马香梅201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