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和谐水平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2016-08-15 14:00郝镳利爱娟刘文涛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内蒙古高校

郝镳 利爱娟 刘文涛

摘 要:为了解内蒙古地区的高校教师心理和谐水平和职业倦怠状况,笔者随机抽取了72名内蒙古高校教师,使用心理和谐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处于较为和谐的水平;存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有性别和岗位差异;心理和谐水平和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建议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次提升教师心理和谐水平、降低职业倦怠。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教师;心理和谐;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C-0011-03

高等教育质量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努力,需要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各种价值观的融合带给高等教育和教师强烈冲击,高校教师受到的职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也发生变化。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状况究竟怎样,其职业倦怠水平如何,会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成长。为此,有必要对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状况和职业倦怠水平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心理和谐与职业倦怠

(一)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内心的平静自然、乐观愉悦、协调统一和对外界事物的平静适度、默契融洽、充满善爱心理现象。心理和谐与和谐心理紧密联系,和谐心理是指向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方向和最终目标,心理和谐则强调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国家指导下,于2006年成立了国民心理和谐指数项目研究小组,使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展开心理和谐的相关研究。经过多个阶段的探索,揭示了心理和谐的基本内涵、独特结构和测量方法,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心理和谐是指每个人在理解、分析、对待自我、家庭、人际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的个体主观体验和带来的总体感受。心理和谐包含有四个成分:自我状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和社会态度。自我状态是个体对待自己的生活、工作、个性和情绪情感等的感受体验;家庭氛围是指一个人对家庭氛围和成员关系的总体与评价;人际关系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知和评价;社会态度是指个体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主观评价。在心理和谐的四个成分中,自我状态是心理和谐的基础,家庭氛围是保障,人际关系是心理状态的促进和提升因素,社会态度是心理和谐的综合体现。

国内学者李萍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和谐心理状态下会有如下表现: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即知情意行上的协调统一;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即能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对自我的控制性和心理表现上的稳定性。

(二)职业倦怠

1974年Freudenberger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 他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在职业生涯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尤其容易出现在助人行业中。随后Maslach 等人把这种个体在工作上长期存在的负面情绪及不良的人际应激源做出的相应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称为职业倦怠,并指出职业倦怠主要由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概括起来,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高校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成为和医生、警察一样的职业倦怠频发人群。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在内蒙古高校抽取了7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填答。其中男性20人,女性52人。行政人员13人,专业课教师44人,公共课教师15人。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和谐问卷。

使用由中科院国民心理和谐指数项目研究小组制定的心理和谐问卷对心理和谐水平进行评估。该问卷从四个角度分析心理和谐:自我状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和社会态度。问卷采用5点评分,1分表示非常不和谐,2分表示比较不和谐,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比较和谐,5分表示非常和谐。该研究小组使用此问卷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4475 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问卷具有很高的信效度。全国调查的结果为:全国居民自我状态平均得分为3.59,家庭氛围平均得分为4.08,人际关系平均得分为3.63,社会态度平均得分为3.73,心理和谐总分平均得分为3.76。

2.职业体验调查问卷。

调查使用西南大学赵玉芳修订的职业体验调查问卷,该问卷根据Maslach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进行修订,分为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问卷共计22个问题,要求被调查对象依据自己的状态进行回答。已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效度,能够有效评估职业倦怠的水平。其中,情感衰竭维度共计9个题目,如“早上醒来我感到很疲劳,还是不得不面对新一天的工作”等;去个性化维度一共包括5个题目,如“自从我干了这份工作等,就变得对人冷淡了”;个人成就感维度共涉及8个问题,如“上课或做学生工作后,我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等。量表采用7级评分制,按照实际感受的频率选择,7分为每天都有,1分为从来没有。被访者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

(三)数据分析

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使用心理和谐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测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和谐当中的自我状态得分为3.515±0.687,略低于全国平均分3.59;家庭氛围得分为4.424±0.392,高于全国平均分4.08;人际关系得分为3.725±0.673,略高于全国平均分3.63;社会态度得分为2.712±0.326,低于全国平均分3.73;心理和谐总得分为3.594±0.407,略低于全国平均分3.76。总体来看,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总体状况接近较为和谐水平,但其分项中社会态度的和谐状况较差。

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4.295±1.041、5.303±1.183和3.335±0.966,由于问卷采用7级评分,中数为4,所以通过结果,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的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现象较为严重,个人成就感较低。

(二)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心理和谐和职业倦怠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水平和职业倦怠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心理和谐测查中,男性高校教师在自我状态方面的和谐程度显著低于女教师(t=-1.829,p<0.05),在社会态度方面,男性高校教师心理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女教师(t=-2.418,p<0.05),职业倦怠测查中,男性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程度明显低于女教师(t=-2.418,p<0.01),其他项没有显著差异。

(三)不同岗位的高校教师心理和谐和职业倦怠差异

使用方差分析对岗位不同的高校教师心理和谐水平和职业倦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岗位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职业倦怠方面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岗位不同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项目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显著性

情绪衰竭 组间 686.127 2 343.064 4.273 .018*

组内 5540.192 69 80.293

总数 6226.319 71

去个性化 组间 271.536 2 686.127 4.234 .018*

组内 2212.450 69 32.064

总数 2483.986 71

个人

成就感 组间 215.180 2 107.590 1.843 .166

组内 4028.473 69 58.384

总数 4243.653 7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岗位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测查中,情绪衰竭因子和去个性化因子得分有显著差异。为此,对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情况进行LSD事后检验(表2),结果显示,在情绪衰竭因子上行政人员和专业课教师有显著差异,行政人员得分显著低于专业课教师;在去个性化因子上行政人员和专业课教师有显著差异,行政人员得分显著低于专业课教师。

表2 事后检验结果

因变量 (I) 主要岗位 (J) 主要岗位 均值差

(I-J) 标准误 显著性

情绪衰竭 行政人员 专业课教师 -.916* .314 .005

行政人员 公共课教师 -.653 .377 .088

专业课教师 公共课教师 .263 .297 .379

去个性化 行政人员 专业课教师 -1.039* .357 .005

行政人员 公共课教师 -.841 .429 .054

专业课教师 公共课教师 .198 .338 .560

(四)心理和谐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内蒙古高校教师心理和谐和职业倦怠情况做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心理和谐各维度和职业倦怠各因子相关分析

项目 职业倦怠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个人成就感

心理和谐 自我状态 .863(**) .838(**) -.591(**)

家庭氛围 .426(**) .464(**) -.703(**)

人际关系 .604(**) .543(**) -.474(**)

社会态度 .105 -.059 -.010

心理和谐 .737(**) .678(**) -.616(**)

从表3中可以看出,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与心理和谐问卷中的自我状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和心理和谐总体状态都显著相关。

四、讨论及建议

(一)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和谐的基本情况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和谐总体水平与全国的平均值相比差异不大,略低于全国平均值;在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的得分上略高于全国平均值;自我状态得分略低于全国平均值;社会态度得分低于全国平均值。这说明,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幸福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表明,男女平等程度、就业失业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流动性、人际关系、社会约束力等因子会直接影响夫妻关系,与离婚率有很紧密的关系。我们知道高校教师与其他群体相比,受教育水平较高、失业率很低、人口流动性小、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会对婚姻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在高校教师身上表现得并不明显。这个群体总体来说具有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稳定、流动性小和人际关系较为和谐的特点。在调查中,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表现出家庭氛围良好、人际关系较为和谐的情况,且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在社会态度得分方面,高校教师得分略低于全国水平。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点——教书育人,不难理解该分数的产生原因。高校教师在职业上有两个主要任务:传授知识和关爱学生。要达到传授知识的职业要求就必须在平时通过各种途径完成大量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在知识积累中不仅会接触积极的方面也会接触消极方面,以便把其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有效解决。这可能会影响高校教师对于社会的态度。除了知识的传授,高校教师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在几乎所有教师都担任班主任的高校)。高校教师不仅要看到社会中好的一面,也要留心社会不安定因素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所以降低了高校教师在社会态度因子上的得分。

另外,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半数以上对自己的收入并不十分满意,经济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社会态度。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在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问卷中,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得分较高,个人成就得分较低,说明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另外,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在去个性化得分和职业倦怠总分上有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明显低于女教师。女性高校教师比男性高校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可能与女性情感细腻,感性更强有关,因为这样的性别特点,她们对职业压力的感受更明显。已有的研究出现过不同的结果:男性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当然,这可能与社会对不同的性别角色行为规范要求的变化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分工的差异逐渐减弱使得男女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深入,也使女性享有更多权利,而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这也意味着女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在普通家庭和有一定困难的家庭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女性教师不仅承担着工作角色,也承担着家庭的角色,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女性将部分家庭的义务分给男性,但有些责任无法分担。同时,她们在学校需要与男性教师承担同样的责任,这样就造成她们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女性在情绪感受和情绪控制方面的特点,使她们更容易对消极情绪进行感知,进而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甚至会失去对工作的兴趣。

岗位不同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因子上,行政人员和专业课教师有显著差异,行政人员得分低于专业课教师。高校教师中行政人员通常是担任有特定要求的工作,完成的任务多数相同。在这样的重复劳动中,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多数行政人员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故而受学生各类问题影响较小。专业课教师与行政人员和公共课教师相比,由于是教授专业,在学生心目中重视程度更大,因此授课压力更大;许多专业课教师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这可能是影响不同岗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和谐状态与职业倦怠水平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心理和谐当中的社会态度因素,心理和谐的其他因素和职业倦怠的三个因素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职业倦怠主要是一种个体对自己的工作持有的主观感受性,因而自我状态的好坏和自我感觉的良好与否与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关系。个体如果在工作中一直情绪饱满、成就感很强且没有觉得被环境同化,那么他们很少会出现情绪衰竭。个体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支持,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家庭是重中之重。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个体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从而调适在工作中带来的负面感受,降低职业倦怠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傅治平说过:“人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谐的人际交往是人成功的基石。”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工作中,高校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从问题中走出来。因此,作为一位高校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只有学会协作、学会与人共处,才能达到心理的和谐及事业的成功。

(四)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和谐水平,减少职业倦怠

由于教师的心理和谐和职业倦怠并不是种简单的现象,而是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这样一个多元化背景下寻求方法,提升教师心理和谐水平、降低职业倦怠。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应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尊重教师职业、提高高校教师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增加其社会认可程度。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创设良好的组织氛围。尊重、关怀和激励教师都是提升教师心理和谐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后,就教师个人而言,应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学会积极调控个人不良情绪。这些都有助于高校教师降低职业倦怠、提升心理和谐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慧.民族文化与和谐心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心理和谐研究项目组.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

[3]李萍.心理和谐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单玉,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04,(2).

[5]赵玉芳.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4).

[6]张洪霞,崔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及对策探析[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3).

[7]傅安国,邓军,吴娜.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以海南高校为例[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8]利爱娟,白萧娟. 小组工作对低收入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减压功能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 (15).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内蒙古高校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