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2016-08-13 06:38朱凌博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农村

摘 要:2007年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重任,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号召。唯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指导作用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而要实现这一宏大愿景,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其主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行具体分析,剖析了上述伟大号召的历史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群众所占据的主体地位这几个方面来做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群众观 农村 实现路径

在党“十七大”,作为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始终贯彻在中国近代史中。在我们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强国迈进,这一伟大而艰难的过程中,牵涉到数亿农民切身利益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各项改革和各种建设。所以,农村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大的场所,农民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的参与者。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过去的研究中得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并且为其活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我们的人民群众,既生产着物质财富,也创造着精神财富,并且也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把现实的任何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便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到,人类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该书还明确提出,是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一切变革,其根本力量来自于两对关系。前一对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一对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有关社会变革推动力的剖析,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在对黑格尔派唯心史观作了深入批判的情况下,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给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就告诉我们,影响和最终决定历史进程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一切历史进程的主体。另外,马克思还对于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作了充分论述。他指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领导人一直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任何政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正是因为如此,这位伟人也将群众观点付诸于各种群众工作的实践。而“群众路线”这一的伟大理论,也由此而产生,并逐步成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毛泽东同志在充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论从出发点看,还是从立足点着眼,既要服务于群众,又要走向群众,是我党群众工作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在外延上进行了具体化的处理。使得人们对群众观有了更为深入理解。除了工人和农民,以及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所指的还既包含了私营企业主,也含有自由职业人员等。并且指出:“对于人民而言,唯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可做到社会主义民主。”同时,邓小平同志提倡让少数人先富起来,鼓励以少数带动多数,以点带面,再借助于各种杠杆,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共同富裕的目标最终实现。

江泽民同志,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论从力量的源泉,还是从胜利之本来看,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对人民群众来说,首先要依靠自己。一方面,对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巨大作用作了肯定,另一方面,他认为,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

胡锦涛同志,在江泽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做到了对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建和共享这一幸福观。如今,现任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这个理论又有了创造性的贡献,使得既中国化,又时代化,并且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始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习总书记看来,党的根本观点和生命线都离不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群众路线本质,正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充分体现。“只有一如既往的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我们才能遵循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对于历史发展规律不折不扣的遵循,是使得我们的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反复表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创造着是人民群众”现如今,我党始终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下达的各项指示,以党风廉政问题的常抓不懈为重要的抓手,将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地体现出来,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目的。针对新时期我党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极具马克思主义深意的创新论述,切实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际内涵,提升了党的形象。

二、以农民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征。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习近平同志正确领导下,积极树立和率先实行党的群众观,对报告中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以及大众化予以了行动上的落实。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它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和下面有关人民群众的两者之间,关系上的重要体现:一为这一认识主体;二为这一实践主体。它既体现了“理论掌握群众”,也体现了“群众掌握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其“大众化”,实际上就是要使这个理论体系变得更为通俗化和接地气,成为人民群众所深刻理解的理论,并使其在高度是成为大众人民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在深度上化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让广大农民群众所掌握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思想的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增强,以及精神物质的不断丰富,由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民群众中实施这一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得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的劳动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就必须高度重视占有人口巨大比例的农民阶层。这实际上也就是说,让更多的人掌握和运用这一伟大的理论武器,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自身保持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来看,都是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的。

三、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就人民群众而言,无论是对于其思想观念,还是对于其自觉行动而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得“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就得在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面努力取得一定的图片。最终达到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观念植入人民群众的内心的根本目的。

1.不断满足大众的实践需要,重视与农村具体实际的相结合。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都应该与客观实际想联系,任何需要都应该与客观存在想结合,任何东西都应该为满足人民群众所提供,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广大农民的人民群众,无论是支配地位,还是其主导作用,都应该毫不动摇,实现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具体实际的相结合,这绝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植根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实现上述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特别是根植于广大基层农村群众的心中,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促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熟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当前,为了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高速的发展和更全面的推进,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到科学的理论知识,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运用富有成效的方法,使得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是必由之途。积极开展多项理论活动,打造理论进农村的各种载体,在活动中做到,在普及宣传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争取做到“理论与百姓零距离”,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进程,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农民心里扎根并开花。

2.培育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发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是不是得到了根本性的加快和推进,其根本标准有:首先是能不能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农民做到了入脑入心;其次,农民群众有没有将自身的人生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远远没有达到非常协调的理想状态。因此,唯有努力让农民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会在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大有作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方面,我们在对于群众的宣传工作中,既要调动积极性,也要激发主动性,还要培养创造性。要本着集思广益原则,发动群众集体参与,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群众的主动性,让农民群众主动分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份责任,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传播者。就农民而言,其既朴素又现实的愿望有:一为尽可能稳定的家庭收入;二为全家人的平安和健康;三为邻里关系的和睦。所以,真正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从农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将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对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民生疾苦,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从而真正地维护好他们的正当权益。要借助于方式灵活,方法多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从对于党的方针政策认识入手,逐步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成为包括亿万农民的人民群众的得力思想武器。从而让农民群众可以从中看到家庭未来的发展方向、梦想的实现和人生的希望,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培育农民新的生存观、幸福观和价值观。农民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論并运用于实践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以及农民之间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王宇. 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考[J]. 广西社会科学,2010(04).

[4]徐建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4)

[5]刘占虎.传统文化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迪[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03).

[6]宁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09).

[7]欧阳国庆.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张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5).

[8]刑佳,奈方方,尚淑娴.论中国农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J].魅力中国.2009(11).

[9]何易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沈阳工业大学,2014.

[10]赵薇.20世纪50年代以来户县农民画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2.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第 33 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P103-104.

[13]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p1094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168.

[1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248.

[16]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281.

[17]欧阳国庆.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张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作者简介:朱凌博(1992—),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学历: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