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下企业创新绩效的制度嵌入性研究

2016-08-13 01:32邹国庆王京伦
关键词:创新绩效

高 辉 邹国庆 王京伦



转型经济下企业创新绩效的制度嵌入性研究

高辉邹国庆王京伦

摘要:如何提高创新绩效已成为企业的难题。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嵌入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中。并且在以转型经济为特征的中国,制度更是解释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的重要因素。然而,以往对于制度的研究仍停留在制度与战略的互动上,缺乏对绩效问题的深入研究。制度环境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并且通过公司创业作用于创新绩效。其中,规制维度影响创业过程与行为,规范和认知维度影响创业战略愿景。在制度嵌入的框架中,制度环境的规制、规范和认知三个维度对公司创业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公司创业在制度环境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制度嵌入; 公司创业; 创新绩效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当前,在不断变革的动态环境下,创新是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更加亟需创新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新引擎。创新与创业已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其中,如何提高创新绩效水平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影响创新绩效的众多因素中,制度环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或地区,制度环境是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解释相应的企业战略和企业生存发展最有效的理论模式,制度环境对转型经济下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绩效有着重要的作用*Peng, M.W., “Institution Chang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pp.275-296.。然而,对于制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问题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从制度嵌入视角出发,探索制度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指出制度环境通过作用于公司创业来影响创新绩效。

一、制度嵌入性

(一)嵌入性理论

嵌入性理论是社会学对经济学研究路径的反思,是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观点。嵌入性问题来源于一场关于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评判。经济学的前提和逻辑起点是将经济人看作是理性的,利己的,并以最大化个人利益为目标。而社会学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性的复杂远不是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所设计出来的,经济人背离了社会人的属性。波兰尼在其《伟大的转折》中为反对经济人的自由市场命题提出了嵌入性概念,经济嵌入于社会中才是人类历史的本质*Polanyi, K.,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1944.。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者“市场原则主导着整个社会的运行,社会依附于市场”的言论,波兰尼认为其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市场不过是社会的分子,深受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即使在市场经济最为自由和发达的国家,市场活动也不可能脱离于社会。实际上,经济学中的最佳决策,即在个人理性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决策,却是相当社会化的,因为它间接承认了个人的理性限制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嵌入性概念的提出直击经济学的硬核,实为颠覆性地批判。

与波兰尼的整体嵌入不同,格兰诺维特从个体行动角度对嵌入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地研究。他认为个体行动者的经济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从网络的角度论证了经济活动嵌入于社会结构中*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pp.481-510.。经济行为既不是个体的单独行动,也并非完全是社会环境的主宰,而是镶嵌在周围的社会关系中,既受到个人偏好等自主的影响,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格兰诺维特将嵌入性分为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类。关系嵌入性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互动频率、亲密程度、持续时间和服务内容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结构性嵌入侧重于网络的整体功能和在结构中的相对位置。

然而,格兰诺维特对嵌入二分法(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的过分关注忽视了政治、文化、制度等其它嵌入形式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这样很难从宏观上正确把握经济现象。祖京和迪马乔提出了认知嵌入(结构化的心智模式)、文化嵌入(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和政治嵌入(国家角色与制度法规)*Zukin, S., DiMaggio, P., Structures of Capita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其中,政治嵌入强调经济活动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也为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各种制度条件。不仅如此,经济活动深深地嵌入于各种文化因素中,任何行为都带有一定的符号意义,都是共同价值观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倪志伟和尹格兰分析了制度嵌入形式。正如关系嵌入是经济活动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制度嵌入是制度因素对各种行为的约束*Nee, V., Ingram, P., “Embeddedness and Beyond: Institutions, Exchange,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M.C. Grinton and V. Nee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由于制度具有更广的内涵和强大的解释力,嵌入性研究开始从网络嵌入性向制度嵌入性转变。嵌入性理论使得组织管理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分析更为科学。关于绩效的嵌入性研究主要从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个角度展开*辛琳:《嵌入绩效理论研究综述》,《会计之友》2011年第31期。。在关系嵌入性研究中,学者们大部分认为强关系和弱关系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对结构嵌入性而言,网络密集度会促进信息分享与合作;结构洞的存在会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而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对绩效的分析也从网络的不同分类(战略联盟、集群)、创新和学习角度进行了嵌入性解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内的研究对嵌入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和紧密。这是由于中国是关系型社会,嵌入性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度,学者们对嵌入性有着强烈的认同感。然而,关系战略的存在也是由制度环境与文化背景所决定,关系网络嵌入于更广的制度情境中。

嵌入性概念虽然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是不同地区的嵌入程度、方式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例如,边燕杰的一项对天津的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弱关系而言,强关系产生了桥梁作用,更容易取得广泛的信息和资源*Bian, Y.J., “Bring Strong Ties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 62(3), pp.366-385.。肖知兴通过对中国四家高科技企业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重视合作的高投入企业中,结构洞的第三者的位置对企业绩效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结构洞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Xiao, Z., Tsui, A.S., “When Brokers May Not Work: The Cultural Contingency of Social Capital in Chinese High-tech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7, 52(1), p.131.。因此,嵌入性研究需要考虑情境的作用。在中国情境下,转型经济特征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必要考虑因素,也是学者们研究中国问题的出路。由于正式制度的质量低下或者缺乏,非正式关系在经济活动中盛行。中国特有的制度特征成为探索中国企业行为嵌入性问题的关键启示。于是,本文将从制度嵌入入手,分析制度环境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或许能够为组织的嵌入性研究找到更为有效的出路。

(二)制度嵌入性

组织和管理研究对制度的关注由来已久。以威廉姆森、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研究率先成为主流理论。威廉姆森认为,制度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市场或者企业)则来源于交易费用的比较*奥利弗·威廉姆森:《治理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4页。。然而,制造还是购买的问题将制度看作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并没有分析制度本身。诺斯则对制度进行了更深入地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博弈规则,制度是一系列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约束*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Norton, 1990.。制度框架中蕴含的激励和约束决定经济绩效,而制度的变迁则是经济变迁的原因。依诺斯看来,制度是由人们设计和发明出来,又不断基于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被人们改变。制度的作用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减少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同时,诺斯突出了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信念等是支配行为的绝大部分,也是解释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根源。

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主义学派对制度的分析开始于组织的趋同性问题。经济学的效率原则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中组织结构的相似性,而制度通过合法性逻辑、组织场域与制度化过程对组织的行为和结构施加影响而导致了趋同化。处于制度环境下的组织是一个有机组织,不再是纯粹追求经济利润,还要受到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力量的驱使。企业的行为只有遵循合法性要求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组织场域的结构化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促使组织变得相似,而结构化的形成则是制度化的结果,即制度趋同性*DiMaggio, P., Powell,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 in Powell, W. and DiMaggio, P.,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组织行为受制于强制性、模仿性和规范性约束,而非理性自由选择的结果。Scott认为制度是由规则、规范和认知要素构成的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的约束*Scott, W.R., Christensen, S.,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1995.。规则支柱是来自法律、法规、政策等强制性的约束,规范支柱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组织行为的期望,认知支柱是建立在个人心理活动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支柱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制度要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度分析工具。

在《作为社会结构的经济制度:分析框架》一文中,格兰诺维特对经济制度的社会构建这一命题进行了分析,将经济行为看作是制度化的过程*马克·格兰诺维特:《作为社会结构的经济制度:分析框架》,梁玉兰译,《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应该被理解为嵌入于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中*Zukin, S., DiMaggio, P., Structures of Capita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制度是支配着人们之间关系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而制度嵌入性就是制度对行为的约束*Nee, V., Ingram, P., “Embeddedness and Beyond: Institutions, Exchange,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M.C. Grinton and V. Nee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新经济社会学对制度的分析,一方面是将制度与关系网络联系起来。嵌入性可以描述为组织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关系强度。作为社会环境的一种,制度环境是关于关系网络的信念、价值和规范,组织的关系网络程度则代表了其嵌入于制度环境的程度*Hung, S-C., “The Plurality of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as A Source of Organizational Attention Differenc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 pp.1543-1551.。另一方面,源于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建构,通过合法性要求来约束组织的行为,并通过强制、模仿、规范三大机制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新经济社会学运用社会关系和制度的方法很好地揭示了社会机制如何塑造经济行为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组织社会学和新经济社会学都深入分析了制度对组织的作用。虽然对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他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不论是诺斯的正式和非正式约束,还是格兰诺维特的制度建构,不论是迪马乔的合法性逻辑与制度性趋同,还是Scott的规制、规范和认知支柱,都表明制度嵌入组织行为中,即组织活动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制度应该作为内生变量,用来解释组织的战略和绩效问题。

近年来,制度嵌入开始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探讨制度、战略选择及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制度为基础的战略理论基本确立。制度基础观将制度作为自变量,关注制度和组织之间的动态互动,把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绩效视为这种互动的结果*Peng, M.W., “Institution Chang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pp.275-296.。虽然制度嵌入的思想已得到共识,但局限于制度与战略的互动研究,目前的挑战是扩大制度的解释范围和应用领域*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4-110页。。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探索制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度嵌入与创新绩效

有关创新的制度性分析可以追溯到鲍莫尔的企业家才能配置模型:制度质量决定了企业家在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中的配置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是一国经济繁荣的关键,而内生于制度环境的报酬结构决定了企业家的选择*Baumol, W.J., “Entrepreneurship: Productive, Un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pp.893-921.。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家会权衡不同活动的收益,以做出有利的决策。只有企业家从事创新等生产性活动,企业绩效和一国经济水平才能够不断增长。而这需要支持创新的制度环境来刺激企业家才能的生产性配置。例如,如果市场中存在寻租机会,企业家可能会设法影响游戏规则以配置政府补贴、税收或者进入障碍,来获取资源赢得竞争,这样,非生产性活动就会增加。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水平根源于制度支付所给予的报酬激励。

不仅如此,企业的创新活动也面临合法性问题。并且,制度学派认为合法性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创新会对原有的规范和规则造成破坏,企业需要采取合法性战略来得到普遍性认同而避免落入困境。Scott指出,制度是由规制、规范和认知要素组成的稳定社会的约束*Scott, W.R., Christensen, S.,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1995.,即制度环境对创新的影响不仅是有关R&D活动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还包括有关创新的广泛的社会规范和认知。

一项新技术的发明或者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首先需要符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技术和产品规范,遵循相关的开发程序,取得政府部门的许可和认证资格。这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也会有效抵制模仿者的跟进,使企业真正从创新中收益。其次,创新要符合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与规制的强制性特点不同,规范强调创新的开发过程和最终产品应服从社会的道德伦理,接受公众的评判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才会有市场和发展前景。最后,企业要明确新产品在公众心中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甚至包括企业自身的地位和角色。被公众所熟悉和渴望的创新成果才能易于得到学习和使用。因此,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产品、程序和结构容易被公众所了解*Zimmerman, M.A., Zeitz, G.J., “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 pp.414-431.。

总而言之,企业的创新活动只有符合规制、规范和认知约束,才会取得合法性认同而得以正常的运营。面对所处的制度环境,企业只有取得创新合法性,才能得到生存机会和获取关键性资源,从而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并对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可以选择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制度质量低效的环境中,企业的创新活动会产生高昂的成本,选择细分的环境比如易于被接受的制度区域和市场会实现创新回报*杜运周、张玉利:《稳健合法化战略与创新市场化整合研究——一个综合模型》,《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创新是运用想象力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创新的根本属性。从知识管理角度讲,制度环境在创新过程中至少扮演着三种角色*Lu, Y., Tsang, E.W.K., Peng, M.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n the Asia Pacific: Toward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 25(3), pp.361-374.:首先,知识和创新必须具有合法性和适应制度需求。企业的目标和活动必须与制度规则一致,包括规范、信念、文化等,即规定了企业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因此,企业需要评估和判断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是否符合游戏规则。其次,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本身具有制度依赖性。也就是说,知识很难从制度环境中分离出来,因为知识反映了对制度系统的理解。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投资大量的注意力和资源来建立、开发和维持以制度为基础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最后,知识和创新成果的创造、传递、再配置部分地由制度基础框架所决定。例如,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专利法来保护。成果私有化会激励企业家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而不当的制度会使创新成果遭到侵犯,致使企业家的创新成本高昂,从而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活动。

制度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嵌入作用,一是制度提供的报酬激励影响企业家的才能配置;二是制度为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提供合法性。实际上,合法性是影响资源和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约束来刺激企业努力获得社会认可。合法性本身也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而良好的制度环境意味着企业易于获得合法性,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绩效。然而,不足的是,这些解释多是从制度的特点和功能出发,集中于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而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并不清晰。我们认为,制度嵌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是直接的、简单的过程,应该考虑战略、组织等因素构建作用机制模型。

三、制度嵌入与公司创业

公司创业又被称为公司企业家精神,是已建企业通过内部创新、合资或收购等形式驱动业务增长和战略更新的主要动力,同时又是产品、流程和管理创新及多元化的驱动因素。从Miller(1983)首次明确提出公司创业的概念后,Burgelman(1983)、Guth & Ginsberg(1990)、Covin & Slevin(1991)、Zahra(1995,1996)、Sharma & Chrisman(1999)、Yiu & Lau(2008)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随着对公司创业的认识深入,其定义也朝向业务与产品创新、承担风险、战略更新等三个维度方向收敛。本研究从战略角度来理解公司创业,采用Ireland等的定义,认为公司创业不仅是通过创新和创业来追求竞争优势的理念和战略愿景,也是实际的创业过程和行为*Ireland, R.D., Covin, J.G., Kuratko, D.F., “Conceptualiz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y”,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9, 33(1), pp.19-46.。公司创业就是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不断实施创新和创业而进行的企业战略选择。

彭维刚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提出了制度转型与战略选择的模型,随着制度的不断转型,企业从采取以关系为基础的战略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战略转移*Peng, M.W., “Institution Chang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pp.275-296.。制度环境形成政治、社会或经济刺激的制度结构,从而限制个人或企业的战略选择。根据制度嵌入性观点,公司创业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嵌入于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中。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同时也由于制度、文化和市场等因素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创业环境*蔡莉、单标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管理世界》2013年第12期。。目前对制度因素的分析集中于规制维度,并且基于全球创业观察的制度架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法等正式制度的不完善,执行力度低下,以及政府干预会严重影响创业资源的获取和创业活动的正常运营,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诱发了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针对正式制度的缺失,企业纷纷投靠关系网络来应对资源困境和信息不对称。相对而言,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变化的时候往往忽视了非正式制度潜在的显著作用。面对非正式制度独特的挑战,在基本制度转轨过程中组织如何制定战略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不被所知,组织如何拒绝旧规则,学习新常规和发展新能力所知更少*Oliver, C., “The Antecedents of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rganization Studies, 1992, 13, pp.563-588.。

Scott将制度环境分为规制、规则和认知三个维度,提供了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合法性基础”*Scott, W.R., Christensen, S.,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1995.。由此,组织在做战略的时候,默许了各种制度的压力,比如遵守、吸纳和蔑视*Oliver, C.,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 pp.145-179.。在创业研究领域,最近的研究表明,除正式制度外,来自于认知和规范的因素也影响公司创业的水平和成功。Busenitz根据Scott的制度架构,对有可能促进创业的制度环境进行了重新定义*Busenitz, L.W, Gomez, C., Spencer, J.W., “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 Unlocking Entrepreneurial Phenomena”,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5), pp.994-1003.。为了更好地分析公司创业,本文借鉴Busenitz(2000)的三个维度来具体分析制度环境对公司创业的影响。

首先,规制维度指的是支持创业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规制维度主要影响创业活动的开发,为新业务提供支持,降低个人开办新企业的风险,以及帮助企业家获取资源。现存的法律法规的改变会使企业改变战略地位。面对制度压力,企业很可能从领导者地位转为跟随者。另外,规制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障碍或者创造机会。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资助项目来获取资源,并通过支持企业家的金融、税收等相关政策来享受特权。然而,政府的过分干预和自由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会诱使企业为了获得资源而依赖与政府官员的关系,选择短期利益目标的关系战略而不是创业战略。因此,规制环境直接影响企业是否采取创业行为及创业行为的强度。

其次,规范维度是人们如何看待创新和创业思想的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信念和规范影响人们的创业导向。创新文化不仅有助于创业企业形成信任和互惠的关系和氛围,而且为行业内其它竞争对手带来创新的压力。崇尚先动性、创造力的价值观和创业态度会促使企业有更强的先动性,更好的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选择更积极的竞争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关系文化深深嵌入人们的行为中,企业普遍将关系利用尤其是与政府的关系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并且,注重和谐的集体主义文化和风险规避偏好,企业的创业意识和意愿较低,使得创业活动难以开展。

最后,认知维度包括人们所具有的有关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特定的议题和知识被制度化,从而成为共享的社会知识。创业认知则是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例如,如果人们缺乏开办新企业的知识,那么管理风险活动的能力欠缺,创业活动很难散播。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和创业技能对企业创业活动的开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变革型领导比交易型领导更能激发下属的创造力和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学习有利于人们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政府可以通过创业宣传来提高整个社会的创业认知,通过提供创业教育和培养计划来增强人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创业活动。因此,创业认知环境对公司创业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企业嵌入在国家的具体制度安排中。面对制度产生的各种压力,企业需要界定自己的行为领域来取得合法性。总体而言,规制维度影响公司的创业过程和活动,而规范维度和认知维度主要影响企业进行创新和创业的认知、导向和战略愿景。创业制度质量越高,企业越倾向采取公司创业战略,否则,企业更加依赖关系战略来取得合法性和关键性资源。图1是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关系:

图1 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选择

四、创新绩效的制度嵌入性模型

(一)公司创业与创新绩效

战略管理文献认为,战略的差异导致了绩效的差异。公司创业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为企业描绘创业愿景并决定企业的创新决策和行为,为企业提供更新方式使其更具有创新性,是企业通过创新来寻求发展机会的过程,可以发生在企业层、业务层、职能层和项目层,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绩效。

公司创业与创新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司创业是创新的催化剂,通过对机会的检测和识别、资源配置、新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而促进创新。创新是公司创业的本质,是公司创业实现的工具,而公司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公司创业与创新相辅相成。公司创业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从创业愿景、创业过程和行为两个角度作用于创新绩效。

根据战略导向的观点,创业战略愿景即创业导向,是企业为了获取和保持创新绩效而采取的创新和创业的战略姿态。在这种导向下,企业有助于形成支持创新和创业的组织架构,包括有机的组织结构,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独特的创新能力和鼓励创新的报酬系统,从而促进企业成员识别和探索创新机会,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绩效。

创业过程和行为是企业在创业愿景下采取的具体行动,本质是识别和探索机会。包括战略更新、创新和风险承担三个维度。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包括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改造生产工艺、革新技术、以及更新组织管理体系;风险活动指企业在现有的或新的市场扩展运营而进入新的业务;战略更新意味着改变竞争手段或业务范围,使企业重新充满活力*Guth, W.D., Ginsberg, A.,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5), pp.5-15.。实际上,这些维度都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当前的创新绩效水平。进一步地,公司创业活动可以创造新知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赢得未来良好的绩效水平。

(二)中间机制:公司创业

环境—战略—绩效研究范式是战略管理领域最为经典的研究框架*Tan, J.J., Litschert, R.J., “Environment-Strategy Relationship and Its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hinese Electronics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1), pp.1-20.。该范式研究能力和战略共同演化的过程机制与组织环境的动态匹配对于绩效的影响。组织环境是信息和资源的来源。根据权变理论,管理者在对环境特征进行感知和分析基础上,寻找适应环境发展的战略决策。环境与战略的匹配会产生良好的组织绩效。环境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到绩效水平。从上文论述可以看出,创新绩效既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也受到创业战略的直接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制度环境影响公司创业战略的制定,并通过公司创业战略的实施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企业建立创业愿景,有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和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独有的资源禀赋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战略的目标在于培育异质性资源和核心能力。但是,在高度变革的环境下,核心能力容易产生核心刚性。为此,Teece等提出企业需要动态能力来不断学习和变革*Teece, D.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pp.509-533.。企业战略的核心在于知识创造和整合,而公司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一种动态的资源配置方式。其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创新、风险活动和战略更新不断地进行知识创造和整合,从而把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结构学派强调战略转变的影响,战略针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地改变,而组织结构又因战略而变化。在公司创业领域,外部环境、公司创业战略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公司创业应该作为外部环境和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Zahra, S.A., “Environment,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3, 8(4), pp.319-340.。

先前的很多创业文献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考察公司创业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不同中介变量所发挥的效应上,而忽略了公司创业本身在环境与绩效之间可能起到的中介机制。就制度环境而言,这种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行为约束是影响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内生变量,是企业行为获得并保持合法性的来源。在制度环境转化为企业绩效的过程中,这种约束需要凝炼上升到态度和行为层面。显然,勇于创新、承担风险和战略更新的公司创业不仅体现了企业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创业态度,也是一种创业行为强度的显现。因此,公司创业成为连接宏观环境与微观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机制,是促成制度环境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制度环境能否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发挥出一定的中介效应。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制度环境作用于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

图2 制度环境与创新绩效关系框架

公司创业(公司企业家精神)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驱动创新的发动机。制度环境通过提供合法性而嵌入到公司的创业和创新中,企业需要在制度的游戏规则下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公司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企业在特定制度环境下为提高创新绩效而采取的战略选择。换句话说,公司创业是连接制度环境与创新绩效的中间变量,制度环境通过作用于公司创业来影响创新绩效。

五、结论与建议

制度环境是组织为了获取合法性和外界支持而必须遵守的规则,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建立和运用战略时所有可能的行动*Peng, M.W., “Institution Chang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pp.275-296.。规制、规范和认知制度嵌入到企业的创业战略、过程和行为以及结果中。由此,制度通过为公司创业提供合法性、分配激励机制和资源而显著地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制度嵌入性为组织和管理研究在新兴经济环境下,制度要素或者制度变迁对企业战略选择或者战略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换句话说,企业战略或组织结构是“制度化”的结果,而非企业自由选择的结果。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现存制度环境在促进公司创业方面并不理想,此外,法律法规不完善、关系主义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不足等,都极大地限制了公司创业的发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当前的制度情境下,企业通常采取以关系为基础的战略和以创业为基础的战略。而只有创业和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为创新行为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司创业和创新的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支持创新和创业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其次,通过政策引导、价值导向、舆论造势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助力创业企业形成具有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创业氛围;最后,通过商业教育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创业认知和技能。创新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角色和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为此,本文从制度嵌入性角度探索企业的创新和创业,希望能够对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指导,同时为政府和整个社会的责任和行为引发新的视角,最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张爱琴]

收稿日期:2015-07-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情境下制度环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15BGL008);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经济转型中的制度质量与区域创新能力:一个跨区域的实证研究”(2010GXS5D195)。

作者简介:高辉,吉林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长春130012);邹国庆,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130012);王京伦,吉林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长春130012)。

The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of Corporat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al Economy

GAO HuiZOU Guo-qingWANG Jing-lun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P.R.China)

Abstract:It ha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firms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sserts that institution is embedded in firms’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s, which is also a main factor to explain firms’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transforming economy.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y is limi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 transition and strategy choice, lacking of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firms’ performanc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has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Specifically, regulatory dimension has impacts on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behavior, normative and cognitive dimension has impacts on entrepreneurial vision or orien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plays the intermediate mechanism.

Keywords: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Performance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
股权结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战略差异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学研联盟结构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动机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自我决定理论的调节中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