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如何把握学情

2016-08-13 08:04衣海莹
现代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知起点学情

■衣海莹



课前如何把握学情

■衣海莹

自从2008年参加烟台市区域推进差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来,我们从课前调研学情延伸拓展到课中关注学情、课末反馈分析学情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对学情进行了全面了解与深入分析,为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分解、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流程的确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主要针对“课前如何有效把握学情”和大家探讨交流。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无视或者轻视课前学情分析的意义和功能。很多老师认为:我和学生天天在一起,已经教了一批又一批,难道我还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吗?其实不然。我们总习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需要学习什么;至于学生内心真正的“已知”、“未知”、“想知”是什么,我们老师大多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主义对学生进行盲目判断。差异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处于这种模糊状态,必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其认知特点、认知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差异教学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课前学情分析,教师不仅可以在确定教学起点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直接性和针对性,并且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从而制定和调整教学策略。因此,课前学情分析是差异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差异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为使课前学情分析成为差异教学的课前自觉行为,我们决定从课前学情分析什么和用什么方法分析这个角度来推进差异教学的研究。

一、课前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学生探求新知的已有基础,寻找适切的教学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全部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探明学生探求新知的已有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并据此进行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那么,怎样才能探明学生学习新知的已有基础和认知发展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认真解读教材编写内容、目标、重难点,必须了解新知识目标中链接了哪些相关的知识。这些相关链接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初步具备的经验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来说,编者在教材或者参考书中对新知的相关链接已经有详尽的安排和提示)。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材呈现了3个学生的探索过程:

一个学生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等于两邻边相乘呢?”一个学生说:“我能不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一个学生说:“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它的面积呢?”然后,出现了老师的对话:“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第一、二个学生的问题设计旨在提示教师: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新的图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计算和数格子求面积是学习新知的相关链接);第三个问题的设计在提示教师:图形面积转化是学生的初步认识和经验,教师在这里要做适当的引领和启发。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容易找到适切的教学起点,从长方形或者数格子计算面积出发,引领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习起点,包括知识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根据教材编制内容的相关知识链接只是知识逻辑起点,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相对于逻辑起点则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课堂上常常看到在新授讲解时,学生经常会回答:“我已经知道……”“就是这样”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还照着原来的备课进行,势必会味同嚼蜡或者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的现实起点做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根据对学生现实起点的分析,把教学起点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就会有力地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时,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小数加减如何计算,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顺应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先写3到4个小数加减的算式并计算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自己创编的算式加以分类:相同位数的小数加减、不同位数的小数加减、整数和小数加减等各种情况都出现在黑板上,借助学生出现的分类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这样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又通过学生从知到不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二)课前调研分析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和困惑,促发创造性地改编教材

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是真思维,只有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朴素问题,促发学生自己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和欲望。北京教育学院的刘加霞老师说:“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针对学生的困惑追问下去,我们往往会追问到数学知识本质的东西,而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是每一位数学老师专业成长的根本。”这是教材上编写的三角形面积的学习内容:

教材编写思路是先让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为新知探究埋下伏笔,同时运用转化策略推导三角形面积,然后分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进行探究和讨论,最后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而在课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此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平行四边形是运用割补法进行转化推导,三角形为什么一开始就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把教材重新进行了整合,借助原始的格子图和已经掌握的转化思想让学生在格子图里面自主探究三种类型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左图之所以把直角三角形放在第一位,是因为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直角三角形转化有着熟悉的亲切感:不管数格子还是在它外围直框或者是在它对面画一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都能很容易地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以此类推,学生就很容易发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终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方法的普适性,从而就不会感觉课本编写的突兀。

(三)课前调研分析学生思维的种种可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有三个变量:一是认知结构可利用性方面的差异,二是认知结构可辨别性方面的差异,三是认知结构稳定性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的能力以及敏锐辨析新旧知识区别和联系的能力都存在差异。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更能理性地分析在同一问题上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预设当遇到关键问题时,学生会出现的种种可能,并预设当出现这样的可能时,我们要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果预设得充分,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信心去体察变化,把握时机,甚至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催生出动态鲜活的生命课堂。

二、课前学情分析的方法

“选择什么方式方法既能保证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又不给老师添加太多的压力?”这是我们在尝试探索中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起初安排每位实验老师一周调研一次,同年级组内老师不能调研同样的内容。这样,一个年级三位数学老师就能保证一周能对三个知识点进行调研;调研时间一般安排在这一节课的前一节,也可以和备课同时进行。结合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特点,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借鉴前辈探索调研的经验和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调研方式: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调研工作中大家最常用的方法,这种调研方式主要的优点是能收集大量的样本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已知”“未知”“想知”情况,便于帮助老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问卷调研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卷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信息获取的广度、深度和准确性。

【前测时间】:2010.6.15

【前测形式】:问卷调查

【前测对象】:四(2)全班42名同学

【前测内容】:分数的意义

【前测问题】:

1.表示出下面各图中的3/4。

2.你知道怎样得到一个物体或者一个整体的3/4?写出你的方法。

3.你听说过单位“1”吗?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

【前测分析】:

第一题,40人画对,说明有98%的学生对3/4的意义理解正确,其中两人错误的原因是第三幅图画出了它的2/3。第二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方法,先把一个物体或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三份,说明学生对于怎样得到一个物体的3/4,大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第三题,没有人听说过单位“1”,说明学生对单位“1”的意义是陌生的,需要着重理解学习。

这样,教师通过仔细分析调研数据,找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及为完成目标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课前访谈

在日常教学实践当中,很难做到每课之前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而课前访谈的形式就比较灵活,容易突出重点,简便、易于操作,更适合常态教学使用。个别访谈时需注意:第一,要在非正式场合下进行,便于了解到真实信息;第二,要针对学习重、难点设计问题,问题不宜过多;第三,要尽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每次访谈可以找4~6人,包括一个好的、一个差的,还有几个中等生,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统揽全局”,以保证访谈获取的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案例分析:《角的初步认识》

【前测时间】:2010.10.13

【前测形式】:课前访谈

【前测对象】:二(1)班上、中、下共6个学生

【前测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前测问题】:

1.你看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角吗?

2.帮老师找一找下面哪些是角(出示小纸条)。

3.你会画角吗?怎么画?试着画一个。(好、中、差各选取2名同学)。

【前测分析】:

(三)课始小测

课前小测是针对数学计算课和解决问题的课设计的一组简短的小测。小测表通常设置4道题:第1、2题设计成与新授课相关的基础题,帮助我们了解掌握学生对本节课已有的认知能力;第3、4题设计成本节课的重难点题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新授知识的重难点知识会有怎样不同的思维状态和方法。4道题综合起来横向比较,则很容易帮助老师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同化重组新知的能力以及辨别新旧知识区别和联系的能力。

案例分析:《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前测时间】:2010.5.21

【前测形式】:课前小测

【前测对象】:五(2)全班同学

【前测内容】:

前测题统计项 图上距离3厘米,实际距离15千米,求比例尺图上距离4厘米,实际距离8毫米,求比例尺图上距离8厘米,比例尺是40:1,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3厘米,比例尺1:300,求实际距离正确率91.5%80%86%84%四题全对72%四题全错6%

【前测目的】:第一,了解学生是否已熟练掌握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第二,能否自觉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第三,了解学生在第三题出现时的各种不同的思维状态。

【前测分析】:从抽测结果来看,72%的学生四道题目全部做对了,但是思路不尽相同,有利用比例尺意义做的,有利用几个几的方法做的,极个别学生是利用除法间关系解决的。只有6%的学生完全错误,说明他们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缺少清晰的辨别能力。因此在探究求青岛到济南的实际路程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在前测中4个小题全部做错的学生,多注意给他们进行比例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的引导和理解,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出现三种不同的思路时, 4×8000000=32000000厘米,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是利用“几个几”的方法来计算。 4/X=1/8000000这里重点表扬学生善于运用刚学到的比例尺的意义知识解决问题。 4÷1/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这种思路利用的是除法之间的关系。当三种方法都出现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是哪种方法,根本都是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简短迅捷的课始小测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三、课前把握学情的实践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帮助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随着调研学情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发现,曾经的想当然、凭经验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的逻辑起点,忽略的恰恰是对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发现,学生的现实起点有的能迅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而有的现实起点则对学习新知具有负迁移,往往阻碍了学生对新知的高水平理解。而如何提取现实起点的有效成分,基于现实起点改进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好的事情。

其次,帮助教师系统地把握教材编写特色。调研中,老师们发现,任何一个年级段的教材编写都具有一定规律——有些单元知识编写前后联系紧密,有的单元知识独立性较强。通观每个年级段的教材都有几节关键的课,抓住关键进行有目的的调研,会让我们在教学上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们确定了三种类型的课前调研:一是对单元主题的知识体系进行整体调研;二是对种子课进行具体调研;三是对某个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调研。依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我们进行不同形式的前测,不仅有利于教师对重点难点课题甚至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利于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再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提高。课前调研让教师不仅能关注教学环节的进行,更能让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能得到宽容和理解,独特性学习能得到体验,个性化差异能得到张扬。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奇思妙想”,教师能及时把握和有效处理。

(二) 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前学情分析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个内容,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造了“三段六式”自主课堂模式,课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孩子有了参与、选择、分享、交流、合作、自主、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 学生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发现的愉悦和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喜欢“多问”、“发言”、“挑战”、“质疑”;学生乐于动手,操作有序,敢于探究。

随着课前学情分析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对学生的差异了解得越真实、越透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越有针对性,就越容易构建动态生成、真实有效的生命课堂。我们认为,这样的课前投入是值得的、是有效的,这样的教学前测于我们师生而言是双赢。

四、反思与展望

某位哲人说得好:在学习过程中,你学到的越多,你会感到自己知道得越少。在课前调研尝试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每到困惑迷茫处,那种期盼、思考、追问的心情就更为急切。下一阶段,我们将在深入实践上述学情调研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对课末以课堂达标测验为主的学情调研方式进行探讨,同时在把握和关注学情共性的前提下,对学情特殊性给予掌握和观照,形成更为丰富、系统、有效的学情调研方法体系,乃至“教前调研,以学备课;因学定教,有效生成”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特色。

烟台市芝罘区鲁峰小学,山东烟台264000)

猜你喜欢
新知起点学情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