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保成
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
首先,遇到的第一道必答题就是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和学生。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要给外校学生监考,学生总是乱哄哄的,不听管教。于是向老教师请教,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教了我一招:“管学生不能让学生乱起来了才去管,应该控制在萌芽状态,当第一个学生企图乱动的时候,你可以用目光提醒,请他不要乱动;第二次想动时可以用语言提醒,当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第三次要动时就要走到他面前个别提醒,以关心的口气轻声与他交流……”后来一试,还真管用!其实类似的事情会很多,只要善于虚心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请教,你会在教学实践中学到许多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研究教法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第二道必答题。在农村学校任教时,我印象较深的是 “全科教师”(对教学多个学科的教师别称)比较多。如果某学科缺教师了,那么谁会一点谁就“上”,都不会的那就学着上。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我也不例外,在乡镇学校我几乎兼任过所有学科的教学,至于用什么方法教主要靠自己感悟。每当兼带一个新学科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个学科的课怎样上?那个时候农村学校的教研内容主要是:教材上的题目会不会做;如何教正确、讲明白;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干些什么等。我教数学的时间比较长,当时受前苏联教育影响比较大,也从中悟出一些教数学的基本模式: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时间一长,感觉也顺风顺水,还时常被推荐为大家提供示范课。直到后来参加更高层次的教研活动才发现,数学课的教学其实有很多种路径,里面还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艺术。每当遇到一种好教法,我就反思,人家使用的这种教学方法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而且我身边的同事为什么也没有想到呢?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教研的魅力也在于此,他可以使一名教师变得更加聪明智慧。
我的专业知识的积淀与学校发展一同成长,时间又先后把我推到学校教导主任、校长的岗位,同时兼任片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师训教师等工作。
1996年暑假,我有幸被学校派往北京参加了教育部与人教社联合举办的课堂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学习,时间为一周。在这里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人教版教材主编周玉仁教授,还有许多教改名家给我们上课,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周玉仁教授当时讲课的主题是《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数学》,她讲课不仅高屋建瓴,而且接地气。课改中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她是以案例的形式展示给我们的,因此听起来比较“有味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小学数学各册教材的熟悉程度,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也令人敬佩,什么知识点在教材的哪一册哪一面第一次出现,教材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她都记得清清楚楚。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明白什么叫做“编者意图”。教师是育人的,编者就是通过教材把教育思想传达给任课教师,教师依据教材编写思路来组织教学,从而达到育人目的。而这些是我以前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想过的,通过这件事也促使着我慢慢地从一名“教教材”者转变为一名“用教材教”者。
后来,我被调入县教研室做起了教研员。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为了教好一节课,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通过研究使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比如:如何将兰本达的 “探究——研讨法”引入数学课堂;如何用“极限思想”直观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索”水平;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的过程;如何有效组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构建“学本课堂”,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等等,通过不断地反复研究、试教,一个个案例在课堂中成功体现,同时,成功的案例、好的方法逐步转化为教学资源供大家借鉴,从而推动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迈进。
(作者单位:谷城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