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
2012年6月,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开发区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名校的夙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江岸区实行合作办学,将育才小学与奥林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4年来,奥林小学由17个教学班增长至44个,学生达到2000余名,形成一校两址的新格局,基本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一、立足校情,科学规划,走内涵发展之路
合作办学尊重育才小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坚持原奥林小学“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教师强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的合作办学目标,将打造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点。
通过调研,学校认识到教师面对学生时有“三怕”和“三多三少”的现象。“三怕”即一怕学生不懂;二怕学生犯错;三怕时间不够。“三多三少”即知识传授多,启迪智慧少;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教案文本多,关注学生少。正因如此,才产生了“一缺乏,两限制”的不良教学效果,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落实“有效教学课堂研究”是合作办学的着力点。
二、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浓厚的教研文化
1.抓“龙头”,塑“塔尖”,打造学校专家团队——名师工作室。学校挖掘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校聘专家、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以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有学科特色的课题研究,进行了课堂研讨、专题讲座、教师座谈等校本研修活动,确立了“研修一人,影响一片,带动一批”的目标。
2.抓“重点”,固“塔身”,凝聚学校中坚力量。通过“走出、请进”的方式,更新观念,把脉诊断,促学科中坚力量专业成长。以育才小学的优质资源为基础,聘请武汉市知名专家走进课堂观摩诊断,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同时,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不少于3次省外学习。四年来,学校组织了50余次的外出学习。
3.抓“源头”,夯“塔基”,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近两年来,学校新进了42位新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三分之一。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促进新教师迅速适应教师岗位。
师徒结对,传经送宝。各学科根据学科和年段需要,给新教师配备了师傅,旨在通过贴身式的辅导,促使新教师迅速适应教育教学。
示范引领,感受优课。开学第一周,语文、数学、综合学科的骨干教师给新教师进行了示范课的引领,校内专家就示范课进行点评,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常规。
多轮听课,及时调整。为进一步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导处对新教师进行打招呼听课。初始听课以了解教师的现状,发现教师教学的问题,通过评课及时告知,并提出下次听课的重点,再次听课时,教导处对照前次提出的改进意见看教学有无改进,并提出相应建议。
多元教研,做到“三个结合”。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专题研究和常规研究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
一课多磨,磨出精彩。在专家引领下,教师们深度剖析教材,聚焦课堂,关注教学细节,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各个备课组形成了规范的教研活动程序。每次活动分三个环节:第一周首先是主备教师解读教材,然后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团队组员的争辩中,深度研读教材,形成教学预案;第二周由主备教师上课,专家与全体教师走进课堂,观摩诊断,发现问题,在集体的思维碰撞中形成二次教案;第三周根据二次磨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再次倾情演绎,课后教师们与专家畅所欲言,再次审视教学中的遗憾之处,专家为教师指点迷津。
课例研究,“捆绑式”教研。每月教研组完成一次课例研究,开展“五个一”的活动,即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听一节课、评一节课、反思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组内所有教师沟通、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同课异构,互学互补。不同的教师分别采用不同教法上同一节课,课后进行深度研讨。在同课异构中发现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的优缺点,在集体智慧的分享中,打造水平较高的精品课,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网络研讨,打破传统。学校构建QQ群、微信、微站、教育云等网络平台,促进教师学习交流。通过网络交流听课、评课的反思,碰撞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三、倾力打造书香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学校以现代语文课程观为指导,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了一套适合儿童、适应校情的校本阅读课程——《阅读·悦读》,总结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理念和基本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开展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阅读活动。
学校以突出校园文化品位为原则,对校园景观进行了精心设计。景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凸现“三个结合”,即生态教育和艺术熏陶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景观景点与阅读功能相结合。紧扣回归自然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书香氛围。
激发教师内在需求,以教师示范推动书香建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首先应该是个爱读书的人,这样方能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悦享·漂书”活动让教师在愉悦的漂书中,增添读书的乐趣;每周五下午“教师阅读日”,成为了教师静心阅读的黄金时间;每月“读书专题”讲座,成为了教师心与心交流的平台;教导处“每月推荐”的专家报告,成为了教师们升华灵魂的助推器;“感动校长的人和事”专栏、“育才讲坛”,成为了展示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舞台。
精心打造的各种校内刊物,成为了教师们施展才华、彰显个性、分享读书感悟的舞台。《新能量》是为教师量身打造的校刊,抒写了教师们点点滴滴的感悟,成为了教师们吸取、传播正能量的阵地;《书香满校园》留下了我们打造书香校园的足迹,它弥漫着教师们阅读的芳香,记录了教师们课题研究的思索和营造书香校园的心路历程;由青年教师编写的《育才青年》,版面清新靓丽,充满朝气与活力,在这里,青年教师们倾吐着自己教师生涯中的得失,回味着初为人师的酸甜苦辣。
落实书香制度,让习惯成自然。学校建立了书香校园建设制度,通过制度指引方向,形成常态。确保每天晨诵和习字时间、内容、质量落实。在诵读《阅读·悦读》的基础上,学校补充每天记诵的内容。同时,每天中午收听由青年教师录制的“育才之声”网络故事节目,培养听和积累的习惯。每周一升旗仪式之后都安排了“好书推荐”环节,教师面向低中高三个学段各推荐一本适龄读物。每学期还有“童眼看江城——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活动,不但倡导孩子读文字书,还特别引导学生读“自然”、读“社会”这本大书,并对学生“读无字书(旅行)”进行了建议与要求。“书香假期五个一”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同游一处风景名胜,同背一组诗词,录一段“育才之声”,写一份书法作品,让书香气伴随孩子愉快的假期,让读书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旅程。
学校搭建多元活动平台,营造生机盎然的悦读生态校园。多姿多彩的书香活动,为全校师生奉献了中华文化的盛宴,掀起了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
主题书香活动:“经典浸润人生,阅读成就梦想”“世界阅读日”“诵中华经典 做美德少年”“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语文节”等系列活动都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
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学校抓住宣传中华文化的最好时机,将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变成孩子们阅读文化历史、亲近国学的良机。
班级自主特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其形式有故事会、书评会、辩论会、演讲会、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等。
家长学习活动平台:学校建立了“家长网络教育杂志”,定期发布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正确的育儿方法。同时我们鼓励孩子将读书活动带进家庭,建议学生建立家庭藏书柜。开展“我与父母同读一本书”活动,促进父母与子女的读书与交流。
如今,随处可见学生读书的身影。学生们在“阅读天地”里博览群书,在“棋院”里谈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每周每个班都会上一节读书分享课,学校开发的阅读校本教材成了学生的最爱,都盼望着能成为“书香长廊”橱窗里的主角。读书已经成为了师生们的生活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孩子们快乐成长”永远是育才小学同奥林小学合作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出真理,合作办学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在武汉,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虽不完美,但意义非凡。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小学开发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