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现象分析

2016-08-11 00:43郭金昊季倩倩孙楠楠陈永志刘益成杨传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中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王 静,郭金昊,季倩倩,孙楠楠,陈永志,刘益成,杨传华



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现象分析

王静1,郭金昊2,季倩倩2,孙楠楠2,陈永志2,刘益成2,杨传华1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

摘要:目的观察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晨峰现象,分析血压晨峰现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59例,其中年龄45岁~59 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年组)61例,年龄≥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老年组)98例。根据收缩压是否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根据血压分级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集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发生率为32.65%,明显高于中年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晨峰发生率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脉压(24 hPP)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中,血压分级越高的病人,血压晨峰峰值越高(P<0.05)。结论年龄、24 hSBP、24 hPP、血压分级是影响血压晨峰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晨峰;危险因素;中老年;眩晕

人的血压在一天中是波动的,存在昼夜节律,白天较高,到深夜降至最低水平,晨起后血压再从低水平急剧上升,这种现象称为血压晨峰。正常人的血压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基本特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下,晨起后会出现更加明显的波动,血压会从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甚至可上升至一天的最高水平,出现血压晨峰现象。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压晨峰可以加速高血压靶器官心、脑、肾、全身血管等的损害,还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相关。有效控制血压晨峰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质量,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近年来,血压晨峰现象的临床研究也备受关注。

根据血压晨峰出现时人体出现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可以将血压晨峰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提到“朝则人气始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盛,日西而阳气巳虚”,这些都指出人体气机随时相变化而出现的调整,与血压的昼夜节律也是大致吻合的。血压晨峰现象源于血压的昼夜规律[1]。因此这也为血压晨峰的出现提供了中医理论依据。高血压MBPS的发生与时相特性密切相关,是一种阴阳会通上下不从其时、气机升降出入不从其枢的时间性疾病[2]。

本研究对159例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病人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与血压晨峰现象发生有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5月—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59例,年龄45岁~9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重度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重度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等影响因素。

1.2评价标准及分组根据病人所属年龄段分为组。中年组,年龄50岁±4岁,共61例;老年组,年龄70岁±5岁,共98例。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 版》标准入选病例,血压晨峰是指起床后 2 h内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其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 h的平均值,若该差值大于 35 mmHg,可判定为晨峰血压增高[3]。因此该值≥35 mmHg归属为晨峰组,中年组6例,老年组32例,共38例;<35 mmHg归属为非晨峰组,中年组55例,老年组66例,共121例。

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99) 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1.3研究方法24 h动态血压监测:调整动态血压仪器监测间隔:白天(08:00—22:00),每20 min测量1次;夜间(22:00—次日08:00),每30 min测量1次。所有研究对象测试当日未服用降压药物,并避免情绪激动及剧烈活动,测试前禁止饮酒、咖啡。测试期间要求病人尽量采取端坐位并保持被测上肢相对固定。24 h内有效监测次数不少于总血压获得次数的80%。根据监测结果,将所有病人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

2结果

2.1中年组与老年组发生血压晨峰现象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血压晨峰的发生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中年组与老年组发生血压晨峰现象比较

2.2晨峰组和非晨峰组24 h动态血压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脉压(24 hPP)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详见表2。

组别n24hSBP24hPP晨峰组38135.31±7.251)56.07±11.361)非晨峰组121126.20±7.3248.92±9.67 与非晨峰组比较,1)P<0.05。

2.3中老年不同血压分级间血压晨峰比较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3个血压分级组间的血压晨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血压越高,血压晨峰越明显。详见表3。

表3 中老年不同血压分级间血压晨峰间比较(±s)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号“无声杀手”。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压晨峰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血压晨峰的基本机制是人体自身存在昼夜节律性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这种昼夜节律性的调节中枢可能位于丘脑与视交叉上核附近的时间中枢[3]。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关于血压晨峰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清醒后,交感神经系统瞬间激活,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并且人体血浆中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水平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大,收缩增强,血压升高;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清晨时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增加,血容量扩大,并使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升高,血压升高;③动脉粥样硬化:大、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顺应性降低,血压出现明显波动,容易出现血压晨峰现象;④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清晨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血压调节速率下降,从而出现血压晨峰现象;⑤动脉僵硬、血管内皮损伤等等。

本研究发现,老年病人相对于中年病人,血压晨峰的发生率更高。这是因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昼夜节律逐渐弱化,血压变异性大,此外,老年病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等,所以老年病人血压晨峰现象的发生率更高。本研究还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晨峰组的收缩压高于非晨峰组的收缩压。持续的血压增高可导致血管壁张力增加,内皮损伤,加速血管平滑肌的增生肥大及胶原的合成,使大动脉壁纤维变,小动脉壁增厚,壁腔比值增大,硬度增大,阻力小动脉重构和血管收缩反应增强,交感神经的即刻激活便可引起血压的迅速上升,晨起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可导致血压晨峰的发生[4]。有权威专家指出,针对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收缩压应作为衡量血压水平的唯一指标,收缩压的控制也应该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重中之重。另外,血压分级越高,血压晨峰的程度越明显,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密切相关,因此,针对高危的高血压病人,更应该密切关注其血压晨峰值。

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山东地区高血压病人,山东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地区,本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此外,所选研究对象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弱化,血压变异性大,血压曲线多呈非杓型。因此,本研究结果及结论仍需要大量临床试验及研究得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苏海.如何看待血压晨峰现象[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7:603-605.

[2]刘志军,金华,曹强,等.高血压晨峰现象中医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9:105-108.

[3]鲁晓春.血压晨峰现象[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8:895-896.

[4]胡小亮,路方红,刘振东,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2,2:95-98.

(本文编辑王雅洁)

基金项目: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基金资助(No.2012-55);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14GSF119011)

通讯作者:杨传华,E-mail:yangchuanhua1962@126.com

中图分类号:R544.1R25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3.022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13-1508-02

(收稿日期:2015-11-25)

猜你喜欢
中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中老年锻炼者健康信念的访谈分析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临床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的效果评价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