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问题情境于数学教学的探讨

2016-08-10 17:17张明秀
成才之路 2016年19期
关键词:赏识鼓励数学教学

张明秀

摘 要: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发问;巧设矛盾,引发追问;让学生在操作中发问;鼓励发问,对善于发问的学生给予赏识;创设竞赛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巩固中发问等方面,对寓问题情境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鼓励;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81-01

《易经》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这是《隋书》中的言论。有疑有问,方能增长新的学问。学生有了发问和质疑的欲望,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在数学教学中,要力求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及亲和力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和发问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成长。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发问

孩子平时发问都是出于好奇,这个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仍是发问的诱因,基于这种人性的本能去挖掘问题意识是顺理成章的。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去激发他们发问。例如,师生比赛口算2+2=?2+2+2=?2+2+…+2=?(50个2、100个2、1000个2相加呢?)学生一开始计算很快,后来输掉了,学生就会冒出问题:老师是不是事先知道答案呢?此时再给学生出类似的题,比如5+5+…+5=?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跟老师索要方法的愿望,这时再让学生看书探究,自然会感兴趣多了。再如:125×25×32、45×101、72×365+28×365。可以进行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当然又是教师算得快,比赛结束后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大的数,得算好几步才能算完,老师却算得又快又准,到底有什么绝招呢?孩子都有好胜之心,让学生带着疑问走上探究之路,因此,他们就会集中精力努力学习,挑战老师。

二、巧设矛盾,引发追问

矛盾是产生争议的前提。好多人都喜欢看法庭辩论节目,在辨别是与非的问题上,要想以理服人,就要举证,数学同样也是要讲“理”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时候,小明这样计算“15/4=2……7”,为什么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而这道题却不对呢?这样的计算到底错在哪里呢?这种问题既新奇又富有挑战性,能够使学生带着一定的好奇心一探究竟。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最终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并对这类题目记忆深刻。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发问

动手操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先提出操作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如果做一下改变,让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当他们茫然不解时就会发问。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时候,揭示完课题之后,先让学生想办法求三角形内角之和。学生总会有聪明的,也会有人被题目迷惑住。此时茫然的同学自然会求助于他人,向同学发问,同学们在交流、讨论、操作之后,就归纳出各种方法。第一种是折叠法,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便形成一个平角,即180度;第二种是测量法,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和,得出的结论也是180度;第三种是撕拼法,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变成180度的平角,最终学生在操作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正确结论。

四、鼓励发问,对善于发问的学生给予赏识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我们身边许多蕴含着数学思想的新鲜事例,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周长计算”一课时,可以先把学生领到操场上去,让他们想办法求出操场的周长。首先让学生们说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操场周长是指长方形的两个长边和两个半圆的长度和,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圆的直径),就可以了。教师要对这样的学生鼓励赏识,不仅培养他的问题意识,同时带动更多的同学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同学们目测、步测,再用皮尺量,最后计算出操场的周长。这样,使学生们在积极思维状态中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创设竞赛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巩固中发问

熟能生巧,每节新授课后的巩固练习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检测,反映出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后,如果只是让学生反复背口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且达不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因此,可以在练习中设计趣味性的、富有挑战性的竞赛题,如:师生对口诀、男女生对答、看式子直接说得数、看得数说口诀等,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竞赛中巩固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束语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问题。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想、多问、多实践、多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发问、追问,可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充实而高效。

参考文献:

[1]谢明初.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9(08).

[2]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入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2).

[4]曹新,纪雪颖,张永雪.对数学情境及其性质、作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1(01).

猜你喜欢
赏识鼓励数学教学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