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导管注浆在浅埋段隧道塌方中的应用

2016-08-10 09:08李敏福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福州350002
福建交通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塌方掌子面拱顶

■李敏(福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福州350002)



浅谈小导管注浆在浅埋段隧道塌方中的应用

■李敏
(福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福州350002)

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实例,详细介绍隧道浅埋段塌方冒顶的过程,塌方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方案,提出后续施工要求。实践证明该隧道塌方处理方案是安全可靠的,可为今后同类隧道工程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导管注浆隧道塌方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由于受各种地理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隧道的地质勘探存在局限性,导致项目参建各方无法全面掌握隧道的地质情况,施工与设计的地质情况难免存在出入,再加上施工方法不当,塌方就成为隧道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生塌方,如果没有一种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造成更大损失,达不到预期效果。

2工程概况

某隧道西线(左洞)长554m,东线(右洞)长563m,宽度14.75m,净高7.8m。隧道进口段斜坡坡度15~35°,目前自然斜坡稳定。地层岩性主要由耕植土、中液限粘质土、全风化花岗岩、砂砾状全风化花岗岩、碎石状强风化花岗岩和弱风化花岗岩组成。西线进口围岩级别为Ⅳ级,东线出口围岩级别为Ⅴ级。原设计西线隧道地质纵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西线地质纵断面图

3塌方过程简介

2014年5月15日上午约11时,在西线K3+500处(距离进洞口140m)进行掌子面爆破后发现拱顶部分围岩松散破碎;15点30分,拱顶开始出现零星掉块现象;15 时45分出现较大规模的土石方坍塌并伴有地下水冒出,塌方数量约180m3;5月16日上午8时,塌方规模扩大,塌方体往小桩号延伸至西线K3+485处,回涌塌方体坡脚延伸至西线K3+480处,塌方量约1600m3左右;5月25日发现冒顶,出现地表塌穴。

塌方中心距离隧道中心线偏左7.5m、塌陷坑直径约13m,隧道顶岩土为中液限粘质土、第二层岩土为全风化花岗岩,第三层岩土为弱风化花岗岩结构,地面平均高程45m,实际与拱顶高差平均18m,塌方段初支钢架扭曲变形且掉落,初支砼连同塌方土方涌入洞内,24小时隧道拱顶监控显示拱顶下沉将近3㎝。洞内、洞顶塌方稳定后情况如图2和图3:

图2 洞内塌方稳定后

图3 洞顶塌方稳定后

4塌方原因分析

(1)塌方段地层条件复杂,洞顶围岩处于软弱破碎带,设计采用台阶法开挖,III围岩小净距衬砌。根据现场塌方渣体及右线揭露围岩分析,掌子面西线K3+500处为强风化闪长玢岩岩脉侵入带,含多条土质软弱夹层,洞身围岩为碎块状强风花岗岩~镶嵌碎块状弱风化花岗岩,岩体节理发育,水平节理、陡倾角节理和掌子面相互切割,岩体破碎,散体结构为主,局部碎裂结构。

(2)塌方时隧道坍塌体不断有地下水冒出。今年降雨频繁且雨量大,地表水持续下渗软化隧道围岩。由于隧道洞口段覆盖层较薄,土质疏松,地表水渗入地下,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遇水极易软化,在爆破震动影响下,岩体强度将进一步降低,这使得隧道围岩的拱效应弱化甚至丧失,加剧了洞室的失稳。

5塌方处理方案

针对本次塌方的实际情况,采取地具体处理方案如下:

5.1封闭、加固塌方体

坍塌回涌面采用袋装砂石堆压并在表面喷射10~20cm厚的C20混凝土进行封闭,形成反压,稳定坡脚,避免渣体外涌,反压坡率按不小于1:2控制。然后在塌方体进行小导管注浆加固,以保证洞内塌方体的稳定。地表塌坑周围设置截水沟,并及时搭设遮雨棚。

5.2塌方段后方西线K3+470~K3+485加固处理

在初期支护内侧设置Ⅰ22a工字钢(间距60cm)作为护拱,确保塌方处理期间后方支护的稳定。待塌方处理完毕后,方可拆除临时护拱,一次拆除长度不超过5m,拆除后立即施做二衬,该段二衬由原素砼二衬加强为钢筋砼二衬,且二衬钢筋布置按IV级小净距段布设。

5.3地表塌坑回填

塌坑回填采用小型挖掘机配合打夯机分层回填,分层夯实,回填高度高于原地表10cm厚度左右。回填结束后及时进行绿化覆盖。

5.4塌方段落为西线K3+485~K3+505处理措施

5.4.1超前支护

采用“双层小导管+内插单层小导管注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沿渣堆顶部初支出露的轮廓线,施做两排外插角5~10°和15~20°的φ42小导管,环向间距均为30cm、角度大的导管长6m,角度小的导管长4.5m,纵向间距4m;并在双层小导管中间内插一循环单层小导管,外插角5~10°,环向间距30cm,纵向间距4m。

5.4.1.1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双浆液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1∶0.6,水泥浆水灰比为(重量比)1∶1。水玻璃的波美度e'=40,缓冲剂掺量为2%~2.5%。无水地段采用水泥浆单液浆材料。

(2)机具准备。在灌浆施工前,对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机具、设备等进行检查是否到位,不可遗漏。

(3)组织准备。合理组织灌浆施工现场,确保施工技术人员、监督人员以及质量控制人员全部到位,同时还应该对灌浆施工进度合理规划和安排。

5.4.1.2小导管施工工艺

(1)小导管制作

小导管采用Φ42mm的热轧钢管制成,沿管体每20cm钻Φ8mm孔,四周梅花型布置出浆孔,一端封闭并制成锥尖状,以便顺利插入已钻好的导管孔内,尾部焊接Φ8mm钢筋加劲箍,钻孔采用凿岩机施做,当围岩松软时,用锤击直接打入。

(2)钻孔及小导管安设

用电钻开孔,开孔直径为42~60mm,并用吹管将砂石吹出。用带冲击的风钻将小导管顶入孔中,也可直接用锤击插入钢管。用塑胶泥(水玻璃拌合MC型超细水泥或R42.5水泥即可)封堵导管周围及孔口,工作面上的裂缝也同时封堵。导管外露20cm,以便安装注浆管路。

(3)注浆

注浆采用注浆泵施做,注浆口最高压力严格控制在0.8MPa以内,以防压裂工作面。控制进浆速度,一般每根导管双液总进量控制在30L/min以内。每根导管内注浆量由计算确定,若压力上升,流量减少,虽然注浆量未达到计算值,但孔口压力已达到0.8MPa也应结束注浆。

5.4.2洞身支护

经结构计算,塌方段落支护采用Ⅴ级围岩加强型支护,初支采用双层Ⅰ22a型钢砼支护,厚度为60cm,纵向间距为50cm;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厚度为60cm。二衬施工前要对初支内轮廓进行测量,以判断初支是否侵入二衬界限。

5.4.3开挖工法

上台阶为塌方堆积体,采用“小导坑+临时支撑”法开挖,导坑大小控制在3m左右,每循环进尺0.5m,开挖完立即施做临时支护;下导坑为弱风化花岗岩,采用分部爆破施工。上台阶通过塌方体后方可进行下台阶施工。5.4.4塌方段前方处理

受塌方影响,通过塌方段后,塌方段前方10~15m支护形加强:提高初支型钢规格,采用I22a型钢,间距60㎝布设,初支喷射砼厚度加厚至30㎝,并逐渐过渡到初支加强段。

隧道西线K3+500塌方处理方案示意图见图4:

图4 隧道西线进口CK3+500塌方处理示意图

6塌方处理效果

整个塌方段落处理用了15d时间,经过长时间监控观测,塌方段隧道已完全稳定,沉降值为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1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d)。塌方处理完毕后洞内情况如图5:

7后续施工情况

(1)本隧道围岩为风化花岗岩,埋深较小,容易形成槽状风化和球状风化,地质条件不可预见性的风险高。在后续洞段施工中,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并在掌子面施打3×6m的超前水平探孔,现场揭露地质情况与既有地勘成果有偏差时,及时上报参建各方。

图5 洞内塌方处理完毕后

(2)本隧道西线K3+440~K3+470原设计采用Ⅲ级围岩小净距支护,二衬为素砼,鉴于该段埋深较浅,洞顶岩层较薄,已对该段二衬适当加强,采用钢筋砼衬砌。

(3)后续洞段施工中,左、右线隧道掌子面的距离控制在2倍开挖跨度以上,以减小爆破振动的相互影响。同时加快仰拱及二衬施作进度,仰拱距掌子面距离不大于70m;二次衬砌距掌子面距离不大于120m。

(4)施工过程中,已对洞内、地表加强监控量测,并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

(5)目前,本地区已进入雨季和台风季节,现场配备足够数量的应急抢险物质,并制定充分、有效的抢险预案。

8结束语

针对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塌方,采用“双层小导管+内插单层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为主的施工方法,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做好隧道监控量测,施工处理完成后,检测部门通过地质雷达全面、详细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要求,说明此次处理方案是成功可行的。

[1]李芳慧.小导管注浆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7).

[2]武喜.浅议双排小导管注浆法处理隧道塌方[J].公路,2011,(4).

[3]吴新锋.隧道冒顶原因分析与塌方处理[J].华东公路,2014,(4).

猜你喜欢
塌方掌子面拱顶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应用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立式圆筒拱顶储罐排版技术及控制方法
高埋深隧洞断层破碎带塌方处理及开挖支护方案设计
大型拱顶储罐三角形板式节点网壳正装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