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群体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力,而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的各种诉求是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学术界主要关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诉求,而对其代际差异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差异来研究其城市化诉求,从工作诉求、生活诉求、社保诉求、市民化诉求来诠释兼业农民工与职业农民工的不同选择,希望能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分析农民工群体诉求,加快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化 诉求 代际差异
一、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互相融合,相互衔接的一种状态。对于城市化的内涵,各个学科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解释。人口学将其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过程;地理学从人口的空间集中过程来分析城市化;社会学从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来解释城市化;而经济学从工业化的角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因此,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更是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
2.代际差异理论
代际差异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提出,指不同的出生年代和成长背景会导致各代群之间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群体特征。具有相似经历,趋同思考,生活体验和行动模式的一群人称为“代”或“代群”。之后的学者对其进行补充,最后将“代”定义为:具有共同的出生年代,年龄阶段,并在关键的成长阶段经历重大人生实践的可识别群体。第一代农民工出生于1980年以前,经历过集体化生产、文革等重大社会转折,而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在1980年之后,乘借改革开放的活力成长的一代,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巨大差异。因此,在城市化诉求方面研究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变得至关重要。
二、农民工城市化诉求的代际差异
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使两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诉求方面有不同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工作诉求、生活诉求、社保诉求和市民化诉求四个方面来分析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差异。
1.工作诉求
第一代农民工多以成年和中年男性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低,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少专业性技术,因此,职业选择多集中于建筑和制造行业。2013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农民工行业分布的数据调查显示,第一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例高达31.5%,建筑业达到27.8%,而运输、批发、服务行业的比例不足40%。不同的职业选择诠释着不同的择业心态,第一代农民工受文化程度、传统思维、技术限制等各方面的制约,对自身的认同度较低,在城市化融入过程中极度缺乏安全感,宁愿选择高危险性、高强度、低保障的职业来维持生计。由于年龄结构、心理预期、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经受挫折困难时有较强的承受力和忍耐力,并自愿服从上级管理,具有较强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并逐渐跃为现代化都市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据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约 1.2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 60% 以上。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期望。2013年农民工行业分布数据中,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达44.4%,运输、零售、服务等行业占45.8%,建筑业占9.8%,。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明显增多,在行业选择时他们不仅看重工资水平,更注重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因此更倾向于选择环境舒适,安全,且有保障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偏小,生活阅历较浅,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时工作耐受力低,多会采取冲动或不理智的行为,如逃避或者更换工作,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性更强。
2.生活诉求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种诉求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了解两代农民工的不同生活诉求,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关键举措。
(1)教育诉求。教育是民生之本,良好的教育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而农民工群体在教育诉求方面有不同的理念和追求。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其中专、大专以上比率达到9.0%,4.4%,而老一代农民工的比率仅为2.1%,1.4%。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代际差异直接影响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第一代农民工子女大多在农村接受教育,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多于精神,长期忽视其学习和心理健康,助长了问题少年的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属于初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对自身和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为了适应城市环境,积极接受教育和培训,不断为自己的人生添加筹码,其子女大部分迁入城市接受教育,只有少数留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重视子女的物质需求更加关注其教育和心理健康,努力为孩子创造完整健康的童年生活。但是如何降低迁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资格和费用,让他们平等的接受教育,生活和成长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住房诉求。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居住形式一般分为以地缘为纽带的群居;以城中村为主的外来人口聚居和以职工宿舍为主的居住形式。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属于兼业农民工,处于“亦工亦农”的状态,工作和生活的流动性较强,大部分农民工希望在城市挣钱,在农村盖房养老。因此,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住房方面没有太多的诉求,在生活条件较差的民工宿舍和城中村居住较多。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属于职业农民工,长期居住于城市,并渴望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但他们也难以脱离城中村的生活圈,巨额的买房压力和持续上涨的房屋租金时刻困扰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优惠政策的户籍限制将日夜为都市生活奉献的农民工拒之门外,使背井离乡、长期漂泊的农民工群体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3)消费诉求。第一代农民工艰苦朴素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和回报亲人的传统美德。据调查,第一代农民工绝大部分的工资收入以寄回老家供养孩子上学和父母养老为主,只留一小部分勉强维持生活,只有极少数不会寄钱。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只能勉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精神追求基本处于空白。而新生代农民工在都市生活中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已远远超过自身的可承受范围。他们尽管工资收入低,但有强烈的物质欲望,大多数属于自顾不暇的月光族,很少有人为老家寄钱,或为父母养老而攒钱,其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老一代农民工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形成鲜明的反差。他们渴望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希望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而不是被城市所忽视和排斥的“边缘人”。
3.社会保障诉求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也日渐提高,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却不容乐观。缴纳五险一金的农民工寥寥无几,而享受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更是少之又少。《2013年农民工监测情况报告》指出,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比例为15.7%,工伤保险为28.5%,医疗保险为17.6%,失业保险为9.1%,生育保险为6.6%。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急于挣钱,工资收入低等各种因素促使他们不愿缴纳或无力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略高,但总体没有太大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很少有人购买三险,大部分都以两险或一险为主,而没有购买任何保险的新生代农民工将近43.3%。造成农民工群体参保率低的根源在于他们大部分属于非正规就业。由于他们大多未签订正式劳务合同,工作流动性强,工资收入低,用工单位所缴纳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时有时无,生育保险几乎没有,而且农村户籍的限制使他们即享受不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便利又与城市医保相脱节。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为两代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各种不便和潜在危险,成为他们市民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4.市民化诉求
第一代兼业农民工属于“生存型”务工,长期奔走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忙碌于土地和工地之间,他们对自身和未来生活有明确的认知和规划,认为城市只是赚钱养家的地方,而农村才能生活养老,廉价的工资收入和父母妻儿的牵绊更加坚定了他们落叶归根,重回农村的信念,外出务工只是为了改善农村的家庭生活,他们深知自己只是繁华都市的匆匆过客。因此,他们不想城市真正的城市市民,也不会彻底融入都市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发展型”务工。他们渴望脱离农村,远离土地,去掉农民的帽子,更对繁华的都市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不仅把城市作为增长见识,赚钱养家的地方,更把它作为自己职业发展和长期生活的美好乐园,自己的生活工作,子女的教育成长以及老人的养老都与城市密切相关。城市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对物质的各种追求,更能带给他们新鲜刺激的精神享受,因此,他们渴望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其社会尊重程度和市民化程度却与此相反。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城市化诉求的代际差异,可以使我们清晰的了解不同农民工群体的不同诉求,针对不同群体的城市化问题对症下药,探究解决农民工群体各种诉求的方法途径,破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使农民工群体真正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
参考文献
[1]刘云喜.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农民就地城市化问题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5)
[2]林凌,郭晓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J].齐鲁学刊,2008(4)
[3]陈玉明,崔勋.代际差异理论与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评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