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发掘成果斐然 海量文物重见天日

2016-08-09 07:42惠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家文物局白瓷沉船



行业动态

南海I号发掘成果斐然海量文物重见天日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透露,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I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的立体结构,较为鲜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海外贸易史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16年1月5日,“南海I号”共出土文物14 000余件套、标本2 575件。其中包括瓷器13 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漆器28件,以及约17 000枚铜钱和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重要发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指出,“南海I号”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在;其中,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以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与青白瓷以及浙江龙泉窑系青釉瓷等为主,器型则包括壶、瓶、罐、碗、盘、碟、钵、粉盒、炉等。

根据船载货物的时代分析推测,沉船年代应属于南宋中晚期,也就是十三世纪早中期,当时“南海I号”满载货物,从中国的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的南海海域。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东救捞局合作,在广东阳江海域搜寻一艘十八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南海I号”。从1989年至2004年,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2007年12月,按照“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南海I号”实现整体打捞,被存放专门为其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

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认为,“南海I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成型的历史。“南海I号”整体打捞及水环境保存整条船的成功和室内保护发掘项目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等多方大力协同和支持,这也标志着中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预计,“南海I号”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将于2016年基本结束,后续还将开展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

(本刊实习编辑惠阳)

2016年1月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在广东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布“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公布沉船类型、船货发掘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发现。

猜你喜欢
国家文物局白瓷沉船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沉船的启示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海底沉船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