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宁
(河海大学图书馆 (信息所),南京210098)
日本文化遗产安全管理探微
谢友宁
(河海大学图书馆 (信息所),南京210098)
摘要:日本的 “两个”意识、一个并重 (物质和非物质),区别管理,消防措施,设计制度,政府主导,情感依附,阅读支撑等7方面,构建出日本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的特色。其实,虽然日本也是一个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国家,这其中,古代中国和西方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在文化的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
关键词:文化财;文化遗产;安全管理;日本
2014年年底,我有机会去日本调研,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的探访是重要内容之一。文化遗产安全管理是指: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有形或无形遗产的保护、保存、预警等管理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及具体措施。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安全和情报意识十分强烈,情报为安全预警,安全与情报互动,这已形成为遗产安全管理有效路径之一。
2011年3月的大地震,日本虽然出现了众所周知核电站的泄漏严重事故,但是,由于接受了若干次大地震,尤其是最靠近一次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大地震的教训之后,积累了许多防范经验,组织救援措施越来越完备。今天,来到日本,安全管理的严谨程度仍然可以通过一个标志,一个提醒,一个设施,一个场所充分地感受到。
“文化遗产”一词,日本称之为“文化财”,近几年来,日本对于这“两个”词也越来越多的采取并用。1949 年1月26日,奈良的法隆寺金堂发生火灾,致使日本最古老的描绘在木构建筑上的壁画毁于一旦(图1)[1],这件事直接催生了日本在1950年颁布并实施《文化财保护法》,法律规定1月26日为文化财消防日,以提高大家安全意识。日本的文化财保护范围,具体指:有形、无形、民俗、纪念物、文化景观、传统建筑群落,文化遗产的保存技术、埋藏文化遗产等大类。纪念物既指文化遗产,也指自然遗产。
调研中,我们发现日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视,与物质遗产并重,是一大亮点。在日本期间,我们遇上了2015年新年和几个 “红日子”(天皇生日、成人节),通过一起过节,感受到了日本人对于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热爱程度,比如穿和服,参拜神社和祈福,成人节的各种活动等。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喜爱和热情,加上制度上设计的一个个“红日子”,传统的文化才有可能持续传承与保护。这就是我们在谈保护中,经常谈到的“参与”重要性。
公众参与保护,还可以举一例,据媒体披露: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曾就富士山景区是否安装缆车进行讨论,专家和民众普遍认为此举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于是该方案被否决。日本在申遗活动中,也曾多次予以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文化传承。曾经,日本在进行的富士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并非目的。将富士山作为人类共有财产,传承后世并完好保存,这才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目的”[2]。
作者简介:谢友宁 (1957—),男,研究馆员,现任河海大学图书馆 (信息所)数字化技术部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安全、图书馆学、出版与情报等。E-mail:ynxie@hhu.edu.cn.
基金项目:江苏省文物局科研项目 “国外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研究”(2012SK06)。
图1 原壁画图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认为,日本文化遗产安全管理有几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两个”意识,即安全意识和情报意识。安全意识转化成安全措施,情报意识转化成科学预防。日本的地理位置,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经常性的地震、台风、海啸等灾害的侵袭,造成日本政府和民众对于安全问题的经常性的反思,民众之中安全意识根深蒂固,社会也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据我们观察,安全意识可以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晚上睡觉,杯子(或易碎品)摆放位置很注意,要求往中间放一放,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架位上,以免发生地震时,滑落到地上破碎。博物馆内的文物采用安全架位固定就是措施之一。房屋建筑材料,尤其是房顶建设,尽量采用轻型的,且注意保暖、防火。还有,公共场所的安全提醒标志,利用漫画方式,详细解读,等等。
情报意识又是一种关联意识,即日本人对于情报(信息)的重视程度。在日本,我们可以从随处可见的“情报”汉字来证明;也可以通过近期中国驻日使馆提醒中国公民在日本期间,不要随意拍照一个侧面来证明。日本在遗产安全方面,十分注重保护客体、常规性对于周围环境的情报收集、评估与预警。我曾阅读过《情报日本》(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一书,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日本情报活动的内容,今天对照日本的现实,理解更加深刻。
博物馆、美术馆是集中展示可移动文物及文化艺术品的公共场所,其安全管理水平也体现了遗产管理实力。
首先,博物馆和美术馆是收费的,价格在500~1 500日元不等,可能有些更高一些。收费分为常规展和特别展,收费标准不同。“利用者”付费已经成为日本人普遍接受的一项原则,这一点与我们国家近两年来所倡导的免费方向不一样。收费也是利用经济杠杆,限制人流量,也是一种安全措施。
其次,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界线,也是模糊的,存在“间”的审美概念,各自均有一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和艺术品。一定意义上讲,美术馆、博物馆是一家。有些地方美术馆和博物馆距离很近,形成文化“磁场”,吸引观众,我们在东京上野文化公园里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有国立美术馆、国立博物馆、国立科技博物馆及美术学院的美术馆、儿童图书馆等。一些地方,如温泉之乡箱根,出现了箱根美术馆、成川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其功能也有我们所理解的博物馆的作用。
再次,博物馆、美术馆禁止拍照,这对于收集资料,设置了一道屏障,但是,有些博物馆、美术馆也不无全这样,他们对于展示文物,部分禁止拍照,凡禁止拍照的文物都有明确提示,这种依据文物的级别,区别对待的做法却是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也是安全管理最为到位的一种做法,值得称赞。而那种一刀切,不加区分的一切禁止是否侵犯了利用者的合理权利,值得商榷。
最后,博物馆或美术馆内有用于专门监测环境温湿度的仪器,记录下了每时每刻数据,为环境控制和保护提供了即时依据,他们不是简单地放置一个加湿器或温控器,而是通过日常的数据管理,进行科学分析与管理,这与今天热捧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相吻合,也是情报收集的一个例子,非常值得学习。
漫步日本的街区、文化场所,我们注意到日本的消防设备很是到位,比如,地面下消防水栓,为保证一定距离可以看到位置,旁边会竖起一根3~5 m杆子,上面牌子写着“消防栓”或“水利消防”的汉字;商场里的消防器材旁边,还有专门的手电筒,为应急照明之用途;博物馆、美术馆内消防器材、应急照明、消防通道,一一标志。我们注意到博物馆展厅的工作人员椅子下面就放有电筒等一套工具。众所周知,日本人喜欢漫画,不管大人小孩,因而,你会注意到消防器材使用,许多地方,也通过漫画进行解读,描绘的生动、活泼。还有,重要的文化场所,人员密集程度高,所以,消防栓数量增加许多,比如文化馆、博物馆等,外面的入口处会设置一至二排的消防栓接口,数量可达6~10个。这些消防设施的摆放也是有规划的布点,位置、高低、距离等均有讲究。
法律也是一种安全管理的技术。结合文献阅读,我们认为,日本制定的法律制度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和应急处理方面避免了空洞无物,过于原则化。另一个平衡点在于日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程度。如,《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1911年(明治44年)),法律规定:①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由内务大臣指定,但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由地方长官进行临时性假指定;②对指定对象进行改造或进行会影响到指定对象现状保护的施工时,必须事先征得地方长官同意;③要为保护对象划出一定的保护区域,对遗址、景观进行整体保护;④内务大臣可指定地方团体协助政府进行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的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由地方长官进行临时性假指定”制度,特别的保护措施,对于文物安全的及时保护作用,在制度层面上增设了一个缓冲区,提高了保护中应急处理的能力。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多年来几经修改,主要体现在:物质和非物质并重,从器物审美到一般的生活文化,从物到人,以及遗产分类的更精细化[3]。总体上,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在扩大和更加具体化,各类遗产保护,均通过指定、选定、登录等多种方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值得研究和学习。
日本遗产保护有一类别,即传统建筑群保存,这主要经过选定制度而产生,制度规定:市、町、村进行有关的维修、修景、环境完备、防灾等事业,国家依法给予经费的支持。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历史建筑大多数是江户时代、明治时代和大正时代的。日本的传统(历史)建筑风格呈现2个方面:一是本土的历史建筑;二是西洋风融合的建筑。我们通过走街串巷,城郊结合部的探访,目睹了一座座木制的、斜坡大屋顶的老建筑,零散出现,东京、千叶、神奈川一带几乎没有发现成片的老式街区,这可能是由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的破坏,致使历史建筑的毁灭。建筑遗产集中处在京都地区。另一点,我们也注意到,日本一般不会因恢复一个历史的空间,特意重构建一批假的古建筑,这种对于文物的理解是保持着传统,不刻意造“假”。这一点符合日本人“守旧”的性格。融合西洋风的建筑,一方面集中在大学里,如东京大学、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内,圆窗、拱门、腰线、雕花、尖顶等建筑元素,明显的西洋符号;另一方面是表现在一些重要场所,如东京车站、法务图书馆、国立博物馆和基督教教堂等;其他,也有部分构造、元素融合于民居建筑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符号或元素几乎都得到了本土化的改造。
我们注意观察了一些历史建筑,日本人崇尚自然,许多人愿意守护着自己的老房子,不离不弃,所以,老房子比较安全。仔细考察了列入“文化财”的指定“国宝”的“旧德川家松户户邸”,建筑安全管理主要表现在:建筑屋沿下水管道布置的完好,以防落水渗透,腐蚀木结构房屋;避雷装置,防自然雷击的破坏;入门口的稻草房屋顶有专门的拉线加固(图2),稻草屋已经很少见到了;消防的设施布置到位,尤其是一些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室内外的电线的合理布置等等。另外,观察一些民居,建筑中家印(暗藏)的传统保留;街上店面,酒店、餐饮布帐的设置,包括色彩及屋根看板均体现店的个性化,这些风格保持着传统特色,处处映射出日本传统的符号。
图2 稻草屋的细线保护
我们还从上海交大出版的“万物简史译丛”中的几部图书,如:[日]森郁夫著《瓦》;[日]小山田了三著《桥》等,进一步受到日本人精细研究的冲击,细处网格周密,感受到了安全管理与研究关系密不可分,研究成果,可以为精确保护,防止误读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日本人思维是将视点放在细微的事物上,他们认为,细微包括整体,细微就是整体。
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我们参观了一些社区的神社和著名的明治神宫、神田明神等神社,感到保护都很好。神社的保护与其他寺庙(如佛教)有些不同,政府起着重要作用,其他寺庙场所,一般由私人团体所为。神社的主要建筑,有鸟居、主殿。据说来者进入了鸟居门,就等于进入神境。鸟居形式也是多样化,如:外宫鸟居、黒木鸟居、春日鸟居、八幡鸟居、稻荷鸟居等,也呈现出神社的鸟居生态布局,这从一个侧面体现神社保护的完好性。主殿是参拜神的大殿,每年的新年,日本人的重要活动之一是参拜,为未来祈福。2015年新年,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我们在不经意中,在一个神社还看到一个为“驾车安全”的祈福的碑牌,联想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日本女歌手一曲“厕所之神”,让许多游客落泪的情景,这些都可以证实日本人的“神”是很宽泛的。
日本人认为,自然万物各有自己的神灵。日本的神社信仰,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拜的是神灵化的万物。所以,日本的神道教有“八百万神”之说。据说,日本总共有8.2万多个神社,平均每1 500个人就有一座神社。据日本文部省前些年的调查统计,日本约有1.2亿人口,其中神道教信仰者有1亿多人,佛教信仰者有9 600万人。黑川雅之所著《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说到“并”的意识,他认为日本人喜欢“并”,多种宗教并列存在就是这种现象。翻译家柳父章先生在《隐秘是花》中谈到,日本人宗教意识是并列的,甚至可以同时信仰几种宗教,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能的[4]。
读书立国,已经成为共识。为了方便阅读,日本出版曾发明了“口袋书”。散步日本,最要的一个感受是书店多,大商场几乎都有一个几百平米空间的书店,另据统计,仅东京就有7 000多家书店。神保町有一条古旧图书街,集中了几十家古旧图书书店,我们也依据古书店联盟提供的MAP,沿线“游览”了一圈。踏进书店,店里还发现有一些中国古书,这一细节,见证着中日文化的交流。阅读与保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喜爱阅读,是文化传承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是一根纽带。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历史,了解有关文化,增加了民族情感,然后,再转移到现实遗产保护的参与上来,这里可见阅读与保护的循环。古籍书其本身也属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客体,需要加以保护。日本的国会图书馆(National Diet Library)是完整保护各个时期文献的重要场所,藏书达970万册,杂志967万册,那里可以找到日本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文献。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两个”意识,一个并重(物质和非物质);区别管理;消防措施;设计制度;政府主导;情感依附;阅读支撑等7方面,构建出日本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的特色。其实,虽然说日本也是一个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国家,这其中,古代中国和西方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在文化的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比如,佛教建筑从中国式的对称转化成日本式的不对称性等。日本人是既“尚武又爱美,保守又热心于新鲜事物”[5]。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力作《菊与刀》中作了系统的剖析,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部作品进一步了解日本人爱护本国文化心理层面的东西,以发现更深层次的安全管理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法隆寺の火災では金堂壁画失う…世界の文化遺産被害事例[EB/ OL].[2015-05-26].http://japanese.joins.com/photo/872/1/22872.html?servecode=sectcode=&cloc=jplarticlelpicture.
[2]娜日莎..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新闻代表团访日考察报告[EB/OL].[2015-05-26].http://news.xinhuanet.com/zgjx/ 2011-09/16/c_131142167_2.htm.
[3]康保成.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7-28.
[4]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M].王超鹰,张迎星,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32-34.
[5]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田伟华,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003.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Exploration of Japan′s Cultural Heritages and Safety Management
XIE Youning
(Hehai 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Institute),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Japan′s“two awareness”,“equally important”(tangible and intangible);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agement;fire protection measures;design system;government-led;emotional attachment;reading support…these seven areas build security management features of Japanese cultural heritages. Although Japan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fluenced Japan in a great way,however,the Japanese people have made a lot of effort in localization,diges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property;cultural heritage;safety management;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