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兰
【关键词】音乐教学 节奏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16-01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节奏感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优美乐曲的形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情操,升华情感,增强音乐的感染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强化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必修课。虽然学生对节奏的概念还很陌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乏各种带有节奏的声音。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方面,教师不妨从强化学生的听力训练入手,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的节奏,并通过模仿初步感知节奏。最全最美的节奏往往都蕴藏在生活中,比如鸟儿的鸣叫、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鸣笛声,以及风吹树叶的声音、小河流水的声音、动物奔跑的声音……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在倾听声音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节奏,喜欢节奏,进而模仿各种节奏。此外,还可以借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培养节奏感。如在教学歌曲《牧羊女》时,教师可以先把第一段的节奏谱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先试听再练习。为了强化训练效果,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力度变化后让学生进行拍击训练,并把相应的力度记号填写在括号里,让学生进行拍击训练,最后在倾听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回旋曲的形式拍击第三段节奏。如此一来,学生在反复倾听和拍打下,节奏感自然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升。由此可见,在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方面,教师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从倾听入手,通过观察与模仿,在听与仿的过程中,加强对节奏感的认识,提升把握节奏的能力。
二、注重体态律动训练
体态律动法是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结合肢体运动进行的节奏感教学方法。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体态律动训练引入课堂,让学生随着节奏做律动,那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使学生的节奏感得到很好的培养。如《粉刷匠》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旋律进行演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粉刷匠是一个勤劳的孩子,那么,他在刷墙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请大家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做出的各种动作。”然后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加上自己想象的动作。如此一来,学生们有的唱,有的做“刷刷”的动作,手脑并用,既动口又动手,全身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各种节奏律动表演给大家看,学生定会觉得音乐既好玩又有趣。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把拍击、跑步、单足跳、摇摆、双足跳等各种律动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用律动的方式来感受和表达节奏,这样的教学方法简单、好玩易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音乐知识,真正促进节奏感的形成。
三、将乐器引入课堂
除了让学生听清节奏、注重体态律动训练之外,要想使学生的节奏感有质的提升与飞跃,还离不开乐器的敲打感知与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教材中潜藏的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并让学生通过乐器去完成和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如《小鼓响叮咚》是一首非常欢快的儿童歌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鼓带到课堂上,并引导学生:“你们知道小鼓是怎样说话的吗?”接着再把节奏卡1:x x x | x x x|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用乐器把握鼓点,敲出节奏。在学生初步把握这些节奏后,再把节奏卡2:x x x x | x x x — |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配上合适的音乐,再加上有力的鼓点,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的演唱,而且在乐器的触摸与刺激下,对学习节拍、节奏更有兴致了。在教学中,运用乐器可以让学生将心里想的、嘴上说的以及手脚拍打的各种动作以具体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种乐器体验中由衷地感受到节奏给人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要挖掘音乐教材中隐藏的节奏旋律,让学生去表达和体验,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血肉,那么,节奏就是音乐的骨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小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训练,让学生亲自去倾听、感受,去模仿、体验、创造……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节奏感的影响下受到音乐熏陶,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热忱,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