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丙正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效果
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03-01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思维定势。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会影响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准确性,以及各种定理、定律、公式的正确应用,导致产生思维障碍。如何更好地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提升物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通过全面的综合分析,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思维定势会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影响物理学习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时,通过全面对比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推理,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打好基础,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在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教师举例:“同样大小的铁块和木块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两个同样大小的瓶子装满水和油,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们根据已有的常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同样大小的铁块比木块重,同样体积的水比油重。”他们虽然能够知道结果,却不知道其中原因,因此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密度,就可以轻松地解释上面的问题了。”教师让学生根据例子猜测密度与什么有关。有学生说与“体积”有关,有的说与“质量”有关。“对不对呢?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上给出的密度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教师继续引导,让学生发现物质的密度在常温常压下是一个定值,表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过全面地分析,让学生由感性信息揭示事物本质,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二、运用多样的变式练习,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思维定势受到学生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导致先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干扰了问题的正确解决,降低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变式练习,防止学生思维的固化,避免学生思维模式的过度单一,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创新,探寻不同的解题思路,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习“速度与路程”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野兔在陆地上向前方60米远的山洞奔逃,速度是36千米/小时,秃鹰在野兔后面120米处追赶,速度是40千米/小时,问野兔是否能安全进入山洞?学生解答这道题时,大多数都是用野兔跑60米的时间与秃鹰飞(120米+60米)时间进行比较来判断。教师提示学生看看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认真思考,提出可以比较时间,即通过比较秃鹰速度比野兔速度快的部分在跑120米时所用的时间与野兔跑60米所用的时间长短;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比较速度。学生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答本题,转换了解题的思路,也深化了对这道题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变式解题训练,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深刻、灵活。
三、引发深入的思考反省,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度
回顾与反思是促使学生重构知识网络,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增强思维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内容,回忆学习的过程,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学会质疑和提问,从而对物理知识形成全面的认知和深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习“物质的密度”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学生通过回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导入环节中教师举出的实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且尝试发散思维,发现生活中很多常见物质的密度都不同,通过查阅密度表,可以根据密度的数量来初步判断是哪种物质。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对于“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特性,是一个固定的比值,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也有学生提出疑问:“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相同吗?”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度。
总之,思维定势不但会影响初中物理的学习效果,还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物理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考验,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障碍。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全面、透彻地分析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运用多种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惰性,使学生在习得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真正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