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辉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对话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34-02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实施积极有效的对话,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情感对话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对话,是师生之间不断更新认知、彼此进行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数学课堂的有效对话在新课改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实际的教育教学现状表明,有效的课堂对话还不能完全落在实处。那么,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开展有效对话呢?
一、创设氛围,激发对话需求
成功的教学不仅依赖于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还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拉近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创新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氛围会消除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的畏惧紧张心理,从而使教师听到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时,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话需求,让学生在大胆质疑、踊跃展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率先垂范,培养师生之间积极融洽的交流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立体图形》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有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宽、高分别为6分米、5分米、4分米,根据这些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都在小组里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各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评价、有质疑、有补充、有小结。对此,教师接着提问:这些不同的数学问题其实是求什么呢?你们能把所有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研讨汇报中自主解决了所有问题并把分析思路进行了提炼。这样的课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对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有学生还进行了非常合理的总结:其实无论题目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找到解题的关键条件,在变中找不变,就能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这样的课堂设计,既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和对话空间,又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步步深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把握时机,开启对话思路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提问时机,调动学生情绪,快速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紧张的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乘加和乘减的混合运算》时,学生在做“20+3×5”这一题时,有少数学生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20+3×5=15+20=35。教师发现后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生1:我认为先算什么,这一步的得数就要写在前面。生2:因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所以根据加法交换律,我认为随便把哪个数写在前面都行。生3:我是因为题目中先算的是“3×5”,就随手把“15”先写出来了,反正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这时,教师没有急于纠错,而是说:听起来是有些道理,我们接下来再来算一道题“20-3×5”。在学生差不多都完成后,教师再次展示了学生的作业,并提问:这里算的“3×5”的结果怎么没先写下来呢?生1思考了一会儿,恍然大悟,立刻说:书写时要按原来的顺序写,老师我明白了。生2也站起来说:我也知道了,并不是先算的部分就写在算式的前面,虽然“15+20”和“20+15”的结果相同,但算式其实是不同的。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少数学生的“不同”,敏锐地捕捉到了来自学生的生成资源,开启了对话的阀门,使学生自觉袒露心扉,并通过算法的比较,在自我感悟中了解了出错的原因,形成了正确的认知,解决了问题。由于教师很好地启发了学生对话的思路,把握了对话的时机,使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
三、挖掘资源,搭建对话平台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如教材、网络、现实生活、个体经验等,从学生情感需要、知识需要、技能需要出发,以此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搭建富有思考性的对话平台。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从猴子吃栗子的事情讲述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学生觉得非常可笑,因为无论是“3加4”还是“4加3”,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即“3+4=4+3”。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这个算式写出一些类似的加法等式,然后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出了“在加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不断交流,将对话的层面逐渐深入下去,由对等式的初步感知,到仿写算式,再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蕴含在算式中的规律,明确了探索的步骤和科学的思考方法,从而使思维能力和情感世界都获得了发展和提升。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搭建对话平台,让学生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因势利导,提升对话质量
精准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在提问中,陈述的问题是否清晰关系到学生的回答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提问用词要简洁、明了。如多使用诸如“你是怎么想的?”“还有疑问吗?”“谁来补充说明?”“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还有不同的思路吗?”“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与体验”……这样的评价语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及时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及时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及时点拨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和思考,巧妙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使学生敢说敢问,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提升对话质量。
五、同伴互动,拓展对话空间
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协商,而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没有教师参与的对话中,学生可以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更加自由地表达,不会因教师的权威而拘谨。他们在独立思考中,思维驰骋,心情愉悦,对问题有无拘无束的想象,并积极展开对话。在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中,学生往往会感到轻松自如,会积极探究,认真倾听伙伴的想法;会急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产生激烈的辩论;也会有平淡的对话,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取长补短,不断更新对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使知识在互动中生成,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对话中融通。
当然,课堂中的对话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地预设,适度适量安排,并非越多越好。过于频繁的对话,会使得整节课没有留给孩子思维的空间,显得肤浅。对话的目的不是要排除异己、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多元、理解和保留差异,尊重个体的想法,鼓励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有效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灵活点拨,随机引导,热情鼓励全体学生踊跃对话,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不断进行智慧的碰撞,思维的交流,体验的分享,感悟的表达,才能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