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艳
【关键词】初中语文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16-02
“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开发或创建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堂之外观看,学生在看完视频中的内容之后,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开始在中小学中推广。要想顺利地实现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教师就应当准确理解”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并且在学科教学中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步骤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提前学习
所谓“翻转”,就是将传统的学习过程颠倒过来。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解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而颠倒过来就是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表现在传输方式上就是“知识接收”放在了“知识传输”之前。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课程内容的提前学习。
2.师生之间的互动接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不少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了许多问题,力求能够打造一个“来往问答”的课堂环境,但仍然摆脱不了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抬头仰望”的问题,这也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下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收来自教师的内容。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主张教师与学生应当处于同一个位置,以平等的态度、互助的方式来沟通交流,而这也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特点——互动接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1.课程开发——紧扣教材
“翻转课堂”模式的基本媒介就是视频,因此,教师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首先就应当以紧扣教材为原则来开发课程。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论语〉十二章》为例,作为国学经典代表作,《论语》言简意赅,讲述的内容多是生活中常见之事而又富有哲理。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将动画演示与文字注解紧密结合,要有适当的内容讲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说”是通假字,通“悦”,这就包含通假字的文言文知识点。与之类似的还有“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其中,“女”通“汝”,“知”通“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时掌握。此外,还包括文言文的现代汉语意思、重点字词的意思等。总的来讲,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先学后教”,因此,给学生看的视频就应当包括基本的教学要点,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时就能够初步掌握,而要保证这一点,就必须紧扣教材。
2.课前学习——问题导学
“翻转课堂”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学习先行”,即学生先于教师的讲解之前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与思考。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在正式开讲前,笔者分别从中心思想、字词解释、细节分析这三个方面给学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如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是怎样的、全文的基调是什么、“四眼狗”的指代意义、文中的伏笔都表现在哪些地方、文本标题是否有特殊的寓意、全文以“花”开头又以“花”结尾是否有特殊的作用等。“翻转课堂”的导学模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期课堂上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如果找不到思想碰撞的“点”与疑惑矛盾的“梗”,那就无法在课堂内化环节做到有效教学。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问题导学法在课前的学习运用,尽量将可能会在课堂内化环节中提及到的、重点讲解到的、值得讨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先行思考。
3.课堂内化——交流沟通
课堂内化就是“先学后教”中的“教”,在这个环节,整个课堂应当以学生为核心,教师更多充当着引导者、帮助者、学习伙伴的角色。在这个环节,“交流沟通”就是师生互动的方式。比如上文举例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师先前设置的若干个问题,到这一环节就是大家讨论的内容。在讨论到“四眼狗”是略带贬义地代指“戴眼镜的人”时,有学生立刻补充到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单身狗”“剁手党”也是代指用法。前者是以略带自嘲与无奈的感情代指“没有交往对象的单身人士”,后者是戏谑地代指“沉溺于网络购物的人群”,这些触动学生兴趣的问题很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整个课堂。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化环节并不单单是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讨论,而是对前置问题的一种答疑、思索、深入、延伸。基于此,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流讨论的内容应当与课前学习中所设置的问题对应,做到“有始有终”。第二,教师要重视倾听学生的想法,特别是对于独特的见解,教师更是可以从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三,在交流沟通后应当对前置问题有新的认知,即该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倾听老师的想法→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想法融合→基于实践或者实际生活的认知升级”后,学生的理解应当比前置学习时思考得更深入、全面。
4.学习测评——查缺补漏
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模式下,教师会一一地将教材内容、知识要点悉数教给学生,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是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接收的遗漏,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对学生思想更多是“放养”状态,特别是课堂内化环节的交流沟通,更是各种思想观点的交融并进,因此,在经过上述环节的思想碰撞之后,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对文本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教师仍然需要借助学习测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比如《〈论语〉十二章》中“知”有多少种意思,“可以为师矣”“人不知而不愠”是什么句型,等等。在学习测评环节,教师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测评方式,比如采取学生互问、团队答疑、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只要保证学生掌握了必须掌握的知识即可。
5.研讨总结——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研讨总结,这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收拢”环节。特别是对于语文这种知识点比较分散与个性化的学科,研讨总结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环节深思。比如最开始的课程选择是否合理、贴切,之后的课前学习是否真的提前覆盖到教材章节的相关知识要点等。第二,角色思考。比如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是否真的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以与学生同一水平线的高度去帮助与辅导学生,是否真的扮演着引路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比如从学生的角度看,自己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学习前置的方法,是否真的比以往学习得更好、更快、更多等。又如在最开始收看视频时,是否会因为视频的趣味性而分散了注意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反思这个环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不断地总结反思、优化提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覆盖面的扩大为教师尝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这种不再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也在教学改革中掀起了一股新风。从学科角度上看,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三大主流学科之一,其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创新与优化,而从“教师——你要学”向“学生——我要学”转变也让语文课堂有了更大的变化和更好的体验。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教师就应当精准把握“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并将这种特点融入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让知识能够“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细胞“动”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