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北京102206)
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对比研究
张娟娟
(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北京102206)
东南亚;华裔;非华裔;正字法意识
采用纸笔测验,考察了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异同。研究结果发现,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同步,华裔学生在汉字习得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一定程度上优于非华裔学生,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左右结构上,中级上阶段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上;华裔、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落后于部件位置意识。
正字法是文字的书写或拼写规则,它与语言和文字系统的性质紧密相关。拼音文字的正字法规则主要表现为字母的线性组合和排列方式,而汉字是一种由不同功能的部件和笔画组合而成的二维结构,相对于拼音文字来说,是一种正字法为高深度的文字(鹿士义,2002)。已有的研究表明,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发展在汉语学习中非常重要,会对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Ho等,2004)。
汉字正字法是学习者对汉字组合规则的意识,有的学者认为汉字部件组合规律和部件位置信息是考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主要方面(鹿士义,2002;江新,2003;张金桥,2008);有的学者认为汉字部件的组字功能与分布规律构成汉字正字法的主要内容(冯丽萍,2006);有的学者认为汉字的正字法意识包括了几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汉字是由部件组成的,学习者应该能够辨认哪些部件是真实存在的,哪些部件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部件意识;其次,汉字的部件存在内在的位置结构,学习者能够辨别部件位置的合理性,就表明他们具备了部件位置意识;第三,不同部件可以组合成上下、左右、包围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汉字,那么就有结构意识,也可称作组合规律意识(彭聃龄等,2006;李虹等,2006;郝美玲,2007;陈琳等,2015)。本文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为汉字的正字法意识不是一种单一的意识或能力,而是由几个不同方面组合起来的一种复杂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汉字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而结构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会对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汉字结构的掌握也是导致学习者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重要原因。
国内心理学界对中国儿童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汉语儿童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提高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正字法意识,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发展;左右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优于上下结构,这种优势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直保持着(彭聃龄等,1997;李娟等,2000;李虹等,2006)。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领域,国内许多学者对外国留学生的汉字正字法意识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关于汉语学习者正字法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多数研究者认为汉语二语习得者的汉字正字法意识呈阶段性发展(鹿士义,2002;王建勤,2005;冯丽萍,2006;郝美玲,2007;张金桥,2008),关于结构类型对汉字正字法的影响方面,有的认为上下结构占优势(江新,2003),有的发现左右结构占优势(冯丽萍,2006;张金桥,2008)。其二,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留学生或不同教学模式下留学生正字法意识的对比研究。冯丽萍(2006)、郭琦(2012)研究指出,母语背景影响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陈琳等(2015)认为语文分进和语文并进两种教学模式下初级非汉字圈学习者的汉字正字法意识未表现出差异。
上述研究多是针对母语为拼音文字或“汉字文化圈”(日、韩)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研究,专门针对东南亚国家留学生的研究目前只有张金桥(2008)对于印尼华裔学生的研究。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学习汉语有一定的特殊背景,首先,东南亚国家华人众多,来华留学的华裔学生占很大比例,许多华裔学生来华之前有非正式的汉语学习经历,对汉字有一定的敏感性,研究华裔学生的汉字习得特点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来华留学的东南亚国家非华裔学生越来越多,那么在同一学习环境中,他们的汉字正字法意识与华裔学生是否具有相同的发展特点?抑或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规律?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研究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习得规律的异同将有利于东南亚国家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另外,前人的研究多以判断部件位置是否正确来考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发展,即通过比较假字和非字的错误率和反应速度来考察正字法意识的发展,只有少数学者同时考察了正字法意识的其他方面:Wang,Perfetti& Liu(2003)在考察美国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同时也考察了其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的发展顺序问题,发现被试部件意识的发展先于部件位置意识的发展;Shu&Anderson (1999)以及李虹等(2006)的研究均发现汉语儿童部件位置意识先于部件意识而发展;郝美玲(2007)探讨了外国留学生汉字部件意识以及部件位置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发现留学生部件位置意识的发展要早于部件意识的发展,提出了研究部件意识对汉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包括汉字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发展的先后顺序,部件构字频率对正字法意识的影响等问题,对各个水平阶段华裔、非华裔留学生的汉字正字法意识、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华裔学生的汉字教学提出建议。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汉字结构对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正字法意识的影响。
2.1被试
北京华文学院165名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按照学习时间分为初级上、初级下、中级上三个水平,初级上52名,正式课堂学习年限为半年,其中华裔学生32名,非华裔学生20名;初级下55名,正式课堂学习年限为1年,其中华裔学生32名,非华裔学生23名;中级上58名,正式课堂学习年限为1年半,其中华裔学生36名,非华裔学生22名。
2.2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材料均来自各水平留学生所用的汉语综合课教材。参照《汉字信息字典》(李公宜等,1988)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2),从所学的双部件合体字中选取真字48个,其中上下、左右、包围(包括半包围)结构各16个,经ONEWAY检验,三种结构类型字的平均频率和笔画数均无显著差异。
将所选汉字按照实验目的各造假字、非字48个。假字是通过替换汉字部件造出的符合汉字正字法的字,本实验包括两种类型的假字,一种是部件熟悉、部件位置正确的假字;一种是部件不熟悉、部件位置正确的假字,部件频率划分依照《汉字信息字典》“部件组字件次数动态统计表”,把前50个部件划分为高频部件(前50占55.4%),把150个以后的部件划分为低频部件(150以后占18.2%)。非字则是替换汉字部件位置或更改部件造出不符合汉字正字法的字,本实验包括两种类型的非字,一种是部件错误、部件位置正确的非字;一种是部件熟悉、部件位置错误的非字。所有假字和非字均运用windows系统自带系统工具——专用字符编辑程序所造。
2.3实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采用了两种实验设计:
设计1以被试判断错误为因变量指标,采用2×3×3×2混合设计,被试类别(华裔、非华裔)和汉语水平(初级上、初级下、中级上)为组间变量;汉字结构(上下、左右、包围)和汉字类型(假字、非字)为组内变量,来考察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假字是符合正字法规则的字,非字是不符合正字法规则的字,如果被试拒绝假字的错误显著高于拒绝非字的错误,则可以认为已经发展了正字法意识,反之则认为尚未发展正字法意识。
设计2以被试判断错误为因变量指标,采用2×3×3×4混合设计,被试类别(华裔、非华裔)和汉语水平(初级上、初级下、中级上)为组间变量;汉字结构(上下、左右、包围)和汉字类型(部件熟悉假字、部件不熟悉假字、部件错误非字、部件位置错误非字)为组内变量,来考察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如果部件熟悉假字和部件不熟悉假字的错误量显著高于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量,部件位置错误非字错误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错误量,则可以认为被试发展了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反之则认为尚未发展。如果部件错误非字和部件位置错误非字的错误量没有显著差异,则可以认为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是同步发展的,反之则认为二者发展不同步。
2.4实验过程
本实验为纸笔测验。将144个实验用字随机打印在A4纸上,每个字的后边都有一个括号,要求被试判断纸上的每一个“字”是否为汉语中真实存在的字。如果是,就在括号内划“√”,如果不是,则在括号内划“×”。测试在被试的班级采用集体实测的方式进行,为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正式施测前进行了预测。
3.1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正字法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统计检验
本实验记录了东南亚华裔、非华裔学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结构类型上假字和非字的判断错误,其中假字包括部件熟悉、部件位置正确的假字和部件不熟悉、部件位置正确的假字,非字包括部件错误、部件位置正确的非字和部件熟悉、部件位置错误的非字。结果见表1。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
以错误量为因变量,分别对三个不同水平的被试进行2(汉字种类)×3(结构类型)×2(被试类别)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初级上阶段,结构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2,68)=1.250,p>.05。汉字类型主效应显著,F(1,34)=24.999,p<.01,拒绝假字错误量显著高于拒绝非字错误量,说明在初级上阶段,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都具有了正字法意识。被试类别主效应不显著,F(1,34)=.665,p>.05,说明东南亚华裔、非华裔的正字法意识的形成是同步的。汉字类型、结构类型、被试类别交互作用显著,F(2,68)=4.749,p<.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华裔学生在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类型上假字错误显著高于非字错误,p值分别为.000、.005、.005,说明在初级上阶段,华裔学生的正字法意识在上下、左右和包围结构中均有体现;非华裔学生在上下、包围结构上假字错误显著高于非字错误,p值分别为.015、.000,但左右结构的假字和非字无显著差异(p=1.000),说明在初级上阶段,非华裔学生的正字法意识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上,在左右结构上尚未体现。
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汉字类型主效应都十分显著(p<.01),结构类型和被试类别主效应不显著(p>.05),说明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的正字法意识继续发展,且二者发展基本同步。汉字类型、结构类型、被试类别交互作用显著(p<.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华裔学生的正字法意识在上下、左右和包围结构中均有体现(p<.01);非华裔学生在初级下阶段的正字法意识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上(p<.01),在中级上阶段的正字法意识主要体现在左右结构上(p<.01)。
表1:东南亚华裔、非华裔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结构上假字和非字的错误量
为了进一步考察东南亚华裔、非华裔留学生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情况,以错误量为因变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2(汉字种类)×3(结构类型)×2(被试类别)×3(水平)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2,158)=2.422,p>.05,说明东南亚华裔、非华裔学生在初级上阶段形成正字法意识后,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趋于稳定,没有进一步的明显发展。汉字种类主效应显著,F(1,158)= 97.908,p<.01。结构类型主效应显著,F(2,316)=5.862,p<.01,左右结构错误显著高于包围结构错误,主要体现在中级上阶段左右结构假字显著高于包围结构假字,说明中级上阶段左右结构正字法意识优于包围结构。被试类别与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2,316)=1.329,p>.05,如图1所示,华裔、非华裔学生在各个水平上的错误无显著差异,但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非华裔学生的错误都少于华裔学生,特别是在中级上阶段。汉字种类、结构类型、被试类别、水平四个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4,316)=3.700,p<.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初级上阶段,非华裔学生左右结构非字的错误显著高于华裔学生左右结构非字的错误(p<.05),说明华裔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优于非华裔学生。
图1:不同水平华裔、非华裔学生判断错误量
3.2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统计检验
本实验记录了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四种不同字类的错误量,结果见表2。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
表2:东南亚华裔、非华裔学生不同水平不同字类的错误量
对被试在相关材料上的错误进行3(汉语水平) ×4(汉字类型) ×2(被试类别)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汉字类型主效应显著,F(3,474)=68.951,p=<.01,不同水平的华裔、非华裔学生拒绝部件位置错误非字的错误率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汉语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2,158)=1.135,p>.05。被试类别主效应不显著,F(1,158)=.761,p>.05。被试类别和汉字类型交互作用达边缘性显著水平,F(3,474)=10.896,p=.086。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初级上阶段非华裔学生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华裔学生(p<.05),说明在初级上阶段,华裔学生的汉字认知一定程度上优于非华裔学生。被试类别、汉语水平、汉字类别交互作用达边缘性显著水平,F(6,474)=11.185,p=.079。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初级上阶段,对华裔学生来说,汉字类型主效应显著,F(3,156)= 6.726,p<.01。部件熟悉假字和部件不熟悉假字的错误显著高于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p<.01),说明在初级上阶段,华裔学生已发展了部件意识。部件位置错误非字错误显著少于部件熟悉假字和部件不熟悉假字的错误(p<.01),说明华裔学生对熟悉部件的典型位置具有了一定的意识,表明部件位置意识已发展。部件错误非字和部件位置错误非字的错误没有显著差异(p>.05),说明在初级上阶段,华裔学生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部件熟悉假字和部件不熟悉假字的错误没有显著差异(p>.05),说明部件频率没有影响学生的正字法意识。非华裔学生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的形成情况与华裔学生一样,说明在初级上阶段,华裔、非华裔学生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
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华裔、非华裔学生部件位置意识继续发展,但部件意识发展不均衡。华裔学生两种类型假字的错误均高于部件错误非字(p<0.05),而非华裔学生两种类型假字与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均无显著差异(p>.05),说明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在这两个水平阶段继续发展,而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比较模糊。华裔、非华裔学生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量显著高于部件位置错误非字(p<.05),部件熟悉假字和部件不熟悉假字的错误量没有显著差异(p>.05),说明二者的部件意识均落后于部件位置意识,部件频率仍没有影响正字法意识。
为了进一步检验结构类型对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的发展是否有所影响,对相关数据进行了3(汉语水平)×4(汉字类型)×3(汉字结构)×2(被试类别)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结构类型主效应显著,F(2,316) = 5.862,p<.01。汉字类型主效应显著,F (3,474)=55.708,p<.01,汉语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2,158)=1.422,p>.05。被试类别主效应不显著,F(1,158)=.085,p>.05。汉语水平、汉字类型、汉字结构、被试类别交互作用显著,F(12,948)=1.878,p<.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三个水平阶段,华裔学生三种结构上部件位置错误非字的错误显著低于两种假字的错误(p<.05),说明华裔学生的正字法意识在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中均有体现;而非华裔学生的部件位置意识在初级上阶段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上,初级下阶段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上,中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左右结构上。在初级上和初级下阶段,华裔学生上下结构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量显著低于部件熟悉假字和部件不熟悉假字的错误量(p<.05),在中级上阶段,三种结构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量显著低于部件熟悉假字和部件不熟悉假字的错误量(p<.05),说明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初级上、初级下阶段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中,在中级上阶段在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中均有体现;而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在初级上阶段主要体现在包围结构中,初级下阶段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中,中级上阶段主要体现在左右结构中。
4.1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异同
本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经过半年的汉语正式课堂学习,已形成了汉字正字法意识,二者基本同步。实验后进一步调查表明,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华人较多,华裔学生在正式学习汉语之前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汉语学习经历,在家或者华人圈有时会用汉语交流,家人也会教他们一些常见的汉字和词汇,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形成。非华裔学生虽然缺少汉语学习的生活环境,但是东南亚国家的许多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汉语课程,非华裔学生在学校或华人社区商区常常会接触到汉语和汉字,这些因素对非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关于外国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时间点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结论。李娟等人(2000)认为中国低年级儿童在正字法意识形成两年后有了进一步发展;冯丽萍(2006)认为日韩、欧美学生正字法意识在形成一年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张金桥(2008)认为印尼华裔学生在正字法意识形成半年至一年后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文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在各水平阶段的正字法意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正字法意识在形成一年后仍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本文的研究只涉及到中级上及以前的水平,具体东南亚学生在哪个水平阶段会发生正字法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欧阳国泰(2001)、李嘉郁(2006)、单韵鸣等(2010)、盛继艳(2012)在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指出华裔学生在字形感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汉字书写等方面较非华裔留学生存在一定优势,华裔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别于非华裔。本研究的结论与以往的研究不尽相同,认为华裔学生在汉字习得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而且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劣势,具体表现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非华裔学生假字和非字的错误都低于华裔学生。这可能与二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有关,许多华裔学生是在父母或长辈的要求下学习汉语的,自身对汉语的兴趣不太大,有时候可能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动机不明显;而非华裔学生并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普遍对汉语学习感兴趣,或者为了未来的就业发展而学习汉语,他们自身的学习动机比较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另外,华裔学生在初级上阶段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确实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这容易使华裔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学习上眼高手低;而非华裔学生在刚学习汉语时感觉到自己的劣势,在学习态度上比华裔学生更认真努力、谦虚好学,所以在初级上阶段形成汉字正字法意识后,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非华裔学生在汉字识别上并没有落后于华裔学生,甚至还可能更好一些。
4.2华裔、非华裔学生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发展的异同
本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的部件位置意识在初级上阶段已形成,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继续发展,这与李虹等(2006)、郝美玲(2007)的研究基本一致。但本研究还发现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在初级上阶段已具有,这与郝美玲(2007)的研究不一致,她认为外国留学生到中级水平才发展了一定的部件意识。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在初级上阶段就具有了部件意识可能与外国学生不同阶段汉字加工方式和部件掌握情况有关。汉字识别可以经过整字单元与部件分解加工两条不同的通路,而汉字的熟悉度是决定通路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冯丽萍等,2005)。熟悉度高的字由于整字激活的速度较快,因此倾向于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识别,熟悉度低的字则需要经过部件信息的提取(Taft&Zhu,1997)。初级上非华裔学生的识字量低,对测试材料的熟悉度低,对汉字的识别多通过部件信息的提取,而同时,据邢红兵(2005)的统计,《(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2905个汉字中共使用基础部件515个,甲级汉字中共有385个基础部件,占全部“等级汉字”基础部件的75%,说明在完成初级上阶段学习任务后,学生已掌握了大部分基础部件,这些因素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部件意识的形成。
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继续发展,但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却比较模糊。进一步分析发现,非华裔学生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假字错误显著低于初级上阶段,而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在三个水平阶段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非华裔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对汉字材料的熟悉度提高,正字法意识也增强了,但对部件的掌握情况并没有提高,部件意识没有进一步发展。
在初级上阶段,华裔、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发展同步,而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部件意识都落后于部件位置意识。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汉字的部件数量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掌握难度,而许多部件的典型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冯丽萍等(2005)对《辞海》16339个汉字进行了部件切分和分析,结果显示构字能力居前三位的部件“艹”“氵”和“木”的构字能力分别为761、697、690,而它们在左、上、左位置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60、697、585,可见它们出现的位置是相当有规律的。外国留学生随着汉字识字量的增加,对部件出现的典型位置更加熟悉,部件位置意识更加明确。其二,汉字系统存在大量形似部件。梁彦民(2004)指出,形似部件的分辨度相对较小,仅依靠一些细微特征,如笔画的数目、笔画的形状、笔画的关系等相互区别。特别是到了初级下和中级阶段,用一个近似部件替代正确部件也是留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留学生部件意识的发展。
4.3结构类型在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中的不同影响
研究者对汉字结构在正字法意识发展中的作用也存在不同观点。江新(2003)发现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对上下结构汉字的识别显著快于左右结构汉字。鹿士义(2002)发现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初、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不同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的发展并不存在差异。张金桥(2008)则发现在低、中、高各个年级的印尼华裔留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都好于上下结构。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水平阶段,东南亚留学生不同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的发展不存在差异,但华裔、非华裔学生之间同一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发展不太均衡。
本研究发现,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阶段,华裔学生的正字法意识在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中均有体现,说明华裔学生三种结构的正字法意识发展比较均衡。非华裔学生初级阶段的正字法意识主要体现在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上,中级上阶段的正字法意识主要体现在左右结构上。因此可以得出,在初级阶段,华裔学生左右结构的正字法意识好于非华裔学生;在中级上阶段,华裔学生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正字法意识好于华裔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初级阶段华裔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部件位置意识上,说明华裔学生对左右结构部件典型位置的敏感性比非华裔学生强。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正字法意识的增强,非华裔学生左右结构的部件位置意识逐渐增强,在中级上阶段得到发展。在中级上阶段,华裔学生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的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均优于非华裔学生,主要是由于非华裔学生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的假字错误量与初级阶段相比降低,而部件错误非字和部件位置错误非字的错误量变化不大,说明在中级上阶段,非华裔学生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的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比较模糊。可以看出,在对汉字部件及部件的位置分布和组合情况的掌握上看,华裔学生较非华裔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华裔学生和非华裔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部件意识在初级上和初级下阶段都发展缓慢,在中级上阶段才进一步发展,这可能与汉字部件数量有关。虽然左右结构在全部等级汉字中占56.52%(邢红兵,2005),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左右结构的汉字也最熟悉,但同时能够处于左、右位置的部件也很多,并且许多部件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左右结构部件的识别难度,所以在汉字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左右结构汉字的部件教学。
5.1基本结论
1)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经过半年的汉语正式课堂学习,已具有了汉字正字法意识,二者正字法意识的发展基本一致。华裔学生在初级阶段,左右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优于非华裔学生,在中级上阶段,上下结构和包围结构汉字的正字法意识优于非华裔学生。
2)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的部件位置意识在初级上阶段已形成,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继续发展,部件意识落后于部件位置意识。华裔、非华裔学生部件位置意识的发展基本一致,但部件意识发展不同步,在初级下和中级上阶段,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继续发展,而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却比较模糊。华裔、非华裔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部件意识在初级上和初级下阶段发展缓慢,在中级上阶段进一步发展。
5.2对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汉字教学的启示
1)在东南亚国家留学生的汉字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华裔学生的优势作用。上述研究指出,华裔学生在汉字学习上并不存在绝对优势,而且还可能落后于非华裔学生,这就需要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华裔学生的优势作用而对其疏于管教,甚至要时刻督促华裔学生不能松懈偷懒。对于华裔学生来说,要客观认识自己的优越性,重视汉字的学习,不能沾沾自喜、盲目自大,而应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踏实努力。
2)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应加强基础部件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汉字部件结构教学”的构想(张旺熹,1990;崔永华,1997;冯丽萍等,2005;郝美玲,2007)。本文研究发现,东南亚华裔、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落后于部件位置意识,特别是非华裔学生的部件意识发展缓慢。邢红兵(2005)的研究指出,75%的基础部件和构字能力强的部件出现在甲级字中,所以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应该比较系统地教授汉字部件及部件组合规律方面的知识。首先,我们认为应该加强汉字部件的识别和书写能力。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尤其是非华裔学生部件意识发展落后的主要表现是部件错误非字的错误率比较高,部件错误非字中的错误部件是在熟悉部件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个笔画造成的,说明学生对部件本身的识别能力和书写能力需要提高。其次,要重视左右结构汉字部件的系统教学。本文发现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部件意识都发展缓慢。左右结构汉字数量最多,能够处于左、右位置的部件数量也很多,是汉字部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汉字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左右结构汉字部件的识别和书写。
3)应加强对汉字部件典型位置的研究和教学。诸多研究表明,部件的位置信息是影响汉字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部件形体、功能的教学外,部件的位置特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汉字中的许多部件都有自己的常规位置。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许多部件除常规位置外,还有很多非常规位置,而这些往往正是留学生汉字学习的难点,尤其是非华裔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部件位置意识发展缓慢,因此要加强对汉字部件典型位置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汉字教学中,将部件和部件组合规律结合起来讲解。正如冯丽萍等(2005)在研究中指出,汉字教学也应该同其他语言要素的教学一样,采取功能与结构并重的原则,功能表现为部件在构字中的作用,结构表现为部件的位置分布与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清晰、全面的汉字表征系统。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本文对被试的年龄性别、学习背景、学习动机等未做更细致的划分,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对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其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文非华裔学生样本较华裔学生来说较小,可能会影响结论的说服力,因此接下来的研究会增加非华裔学生的被试数量,以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陈琳,叶仕骞,吴门吉2015语文分进和并进两种教学模式下非汉字圈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正字法意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2).//Chen Lin,Ye Shiqian& Wu Menji2015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learners'orthographic awareness in two different teaching models[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2).
崔永华1997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3).//Cui Yonghua1997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s and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 to foreign students[J].Applied Linguistics(3).
冯丽萍2006外国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及其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Feng Liping2006A study of Chines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by foreign students and its development[J].JournalofYunnanNormal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1).
冯丽萍,卢华岩,徐彩华2005部件位置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加工中的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3).//Feng Liping,Lu Huayan&Xu Caihua2005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bout radical position in processing Chinese characters by foreign students[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3).
郭琦2012日、韩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对比实验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Guo Qi 2012Comparis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hines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of Students from Japan and Korea[D].M.A.Thesis,Sun Yat-sen University.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2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322-339.//The HSK Center of National Office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92The HSK Vocabulary and Chinese Character Grading Syllabus[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322-339.
郝美玲2007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萌芽与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1).//Hao Meiling2007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rthographic awareness among foreign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1).
江新2003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实验研究[A].载赵金铭(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7-218.//Jiang Xin2003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merican students'Chines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as beginners [A].In Zhao Jinming(ed.),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earning and Cognition[C].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7-218.
李公宜,刘如水1988汉字信息字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1043-1058.//Li Gongyi&Liu Rushui 1988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 Information[M]. Beijing:Science Press:1043-1058.
李虹,彭虹,舒华2006汉语儿童正字法意识的萌芽和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Li Hong,Peng Hong&Shu Hua2006A study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in preschool and school children[J].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1).
李娟,傅小兰,林仲贤2000学龄儿童汉语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32(2).//Li Juan,Fu Xiaolan&Lin Zhongxian2000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rthographic regularity in school children[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2(2).
李嘉郁2006谈华裔学生汉字习得特点[J].海外华文教育(1).//Li Jiayu2006On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 acquisition by overseas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J].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1).
梁彦民2004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4).//Liang Yanmin2004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s and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 to foreign students[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4).
鹿士义2002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3).//Lu Shiyi 2002A study on th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among the students possessing alphabetic writing[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3).
欧阳国泰2001华裔学生的汉字教学[J].海外华文教育(1).//Ouyang Guotai2001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for overseas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J].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1).
彭聃龄,郭瑞芳,Conrad Perry 2006汉字部件及其位置的发展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4(1).//Peng Danling,Guo Ruifang&Conrad Perry2006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dical and its position in Chi-nese[J].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1).
彭聃龄,王春茂1997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J].心理学报29(1).// Peng Danling&Wang Maochun 1997 Basic processing unit of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evidence from stroke number effect and radical uumber effect [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9(1).
单韵鸣,安然2010华裔学生汉字书写特征的个案研究——基于与非汉字圈学生的比较[J].华文教学与研究(2).//Shan Yunming&An Ran2010A case study of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 by overseas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comparing with foreign students from non-character-using countries [J].TCSOL Studies(2).
盛继艳2012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4).//Sheng Jiyan201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ies on the Chinese acquisition by overseas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J].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4).
王建勤2005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4).//Wang Jianqin2005A simulating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Chines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model of CRCC[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4).
邢红兵2005《(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汉字部件统计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Xing Hongbing 2005A statistic analysis of components of the character entries in the HSK Graded Character List[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
张金桥2008印尼华裔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形成和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Zhang Jinqiao 2008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of learners of Chinese Indonesians[J].Applied Linguistics(2).
张旺熹1990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Zhang Wangxi 1990On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From components to structure:[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
Ho,C.,D.Chan,S.Lee,S.Tsang&V.Yuan2004 Cognitive profiling and preliminary subtyping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J].Cognition 91(1).
Shu,H.&R.Anderson1999O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The development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In J.Wang et al.(eds.),Reading Chinese Script:A Cognitive Analysis[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18.
Taft,M.&X.Zhu1997Submorphemic processing in reading Chines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23.
Wang,M.,C.Perfetti&Y.Liu 2003 Alphabetic readers quickly acquire orthographic structure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J].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7(2).
【责任编辑张耀文】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 Orthographic Awareness of Overseas Learners with Chinese Origin and Non-Chinese Origin in Southeast Asia
Zhang Juanjuan
(Department of Long-term Chinese Teaching,Bei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Beijing 102206,China)
Southeast Asia;overseas learners with Chinese origin;overseas learners with non-Chinese origin;orthographic awarenes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 orthographic awareness between the overseas learners with Chinese origin and non-Chinese origi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by a written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 orthographic awareness between them,and the learners with Chinese origin show no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 acquisition process.Awareness of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and its position for students with Chinese origin, to some extent,is bett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with non-Chinese origin,and the advantages in the primary stage mainly reveal in the left and right structure,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in the upper and lower structure and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Generally,their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falls behind that of the component position.
H195;H023
A
1674-8174(2016)03-0017-10
2015-11-29
张娟娟(1982-),女,山西晋城人,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电子邮箱:zhangjuanjuan@huawe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