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幼儿园 王 岚 肖 琼
让“我们”的区域促进“我们”的发展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幼儿园王岚肖琼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创设区域活动旨在给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步调进行活动,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到主动、充分的发展。
对幼儿而言,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凭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生成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对教师而言,区域活动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后,各级各类幼儿园都纷纷学习、解读,新的《纲要》中提到了几个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是一日活动皆课程——课程观的转变;二是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游戏化——学习观的转变;三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这几个观念的转变使我们的区域活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观念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无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何将这些观念落实到区域活动的创设指导之中,我们也经历过不少的尝试,比如说在教学管理中加入一些量化指标,如:每个班创设的活动区不少于七个,每日幼儿区域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等;我们也开展过多次的区域环境创设的评比活动,进行过区域活动指导的专题教研,也在课题研讨中将它作为其中的子课题进行过研讨,如“区域活动中的礼貌教育研究”,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研究,我们各班的区域活动从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必需成为必然。
那么经过了那么多的困惑、研讨和评比,我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活动区究竟是怎样的呢?经过老师们对所有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评比中获奖的班级活动区照片的比照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大家认为满意的活动区都有三个特点,即生存、生活和生态。
(一)生存
现在的孩子很多成长在“四二一”的家庭,住在单门独户的高楼里,长辈的过度关怀、溺爱与成长环境的相对封闭使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弱化。因此,区域活动关注了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内容,如锻炼动手能力的区域:有喂小动物吃饭、编辫子、扣纽扣的图片帮助孩子们提高认知,增强动手能力;发展交往能力的区域:各种角色扮演类的区域帮助孩子模仿成人的活动,尝试以一定的社会角色身份与人交往;锻炼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域:如主题建构、科学小实验、运动区都蕴含着锻炼孩子此类能力的契机。
(二)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呼唤着幼儿教育的生活化与游戏化,这意味着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也要回归生活、走向开放。只有生活化的活动才能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幼儿在熟悉的区域环境活动中找到游戏的胜任感与成功感。
1.活动内容来自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点在角色扮演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理发店,以前游戏中孩子们是坐着洗头发,后来孩子们说我们出去洗头发都是躺着的,于是教师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调整了游戏环境布置。再比如中班创设了一个超市的角色区,在大家都认为这个年龄段孩子无法进行简单计算,不合适创设这个区的情况下,超市购物游戏却能正常进行,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了解,我们发现这个班级的孩子是刷卡购物的,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经验生成的区域活动。
2.活动材料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如娃娃家游戏中的围裙、领带,美工区里的饮料瓶、酒瓶、纸盘子,音乐角里用饮料瓶自制的沙锤、编钟等材料,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物品。
3.游戏成果可用于美化孩子的生活。比如美工区里优秀的美工作品,种植区里长得郁郁葱葱的植物,这些都是美化幼儿园生活环境的最佳物品。
(三)生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门科学非常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生态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句话也是我们创建生态式区域环境的原则。具体如何做呢?
1.取材于自然:如玉米、棉花、芦苇、花生壳。
2.利用废旧物品巧妙地进行改造:如糖果盒子、旧雨鞋、饮料瓶。
这两点和《纲要》中倡导的“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开展各类活动”的精神是非常吻合的。
3.尽量提供低结构材料,一物多用。如圆纸筒,在科学角可以用来做实验材料,在建构区可以做建构材料,在美工角也可以做美工材料,在表演区、音乐角都有它不同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4.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区域互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选择,与幼儿平等对话,遇到问题时再巧妙适时地介入,让孩子们在平等、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活动。
如果我们能做到巧妙利用资源,充分运用材料,营造和谐氛围,不仅能为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且也能有效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生态保护的意识。
1.关键词一:“我们”。“我们”不等于我和你,这里的“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在区域游戏里,教师和孩子是一个整体。为什么要强调“我们”这个概念呢?因为之前在幼儿园里教师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我的课堂,你的活动区”,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会觉得我是这个课堂的主宰,我就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遥控孩子们。而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呢,尤其是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的班级,老师们经常就是“你们去玩吧!我忙我的”,或者是“你们自由玩吧!我歇会儿”。这两种做法都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的偏颇,所以我们幼儿园现在努力打造的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区域活动”。“我们”这个概念不仅强调教师和孩子的双主体地位,更强调师幼在各项活动中的整体性。
2.关键词二:“图标”。在我们的区域活动中,从活动区的创建到规则的制定都是由孩子与教师共同完成。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会尽量弱化教师的直接指导与干预。因此,在区域游戏的指导时,我们以间接指导为主,并以图标为间接指导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玩法、强化规则,还能帮助幼儿实现活动区自我管理。经过实践探索,我们的图标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游戏规则的图标;二是呈现游戏玩法的图标;三是丰富游戏情节的图标。
图标的运用,使幼儿实现了自我管理,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去观察孩子,观察他们在游戏中是否积极,是否有持续性,是否爱惜物品材料,是否能与同伴交往合作,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通过观察,教师就能实现有效的指导,提高区域活动的活动效果。
3.关键词三:“环境”。每个班都包含着角色类、表演类、益智类、科学类、阅读类、建构类和体育类的七种活动区,每个班都是幼儿园统一购买的玩具柜,可是无论你走进哪个班,哪怕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不同班级,你也绝对不会看到创设得一模一样的活动区。这就是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功劳。环境是会说话的,它不仅吸引着孩子去实践去探索,也强烈地体现了每一位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长。从2015年开始,我园加强了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各班的班级成员对班级的教育愿景达成共识,并将自身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
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文化呈现的载体。由于各班的班级文化不同,各班的活动区环境也各具特色。
小一班班级文化:温馨、多彩。小一班区域游戏材料及环境布置多采用各种颜色的花布、海绵和棉花等柔软的材料制作,整个区域环境中营造出柔软、温暖、舒适的感觉。
小二班班级文化:文明、关爱。小二班的区域活动目标侧重点与小一班相比,会有所不同,如:角色区:我爱我家;养殖区:我爱小金鱼;阅读区:安静阅读、爱护图书等。
中一班班级文化:探索、创新、快乐。中一班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型的主题乐园,玩具和操作材料都非常丰富,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
中二班班级文化:用读书丰富内心、用绘画表达自我。中二班大量的绘本故事、绘本插图带给孩子们内心的精彩,班级利用阅读区开展“读书分享会”和“图书漂流”活动,画板和各种绘画材料让孩子们用绘图的方式尽情地表达自我。
大一班:快乐学习、开放互动。大一班的各个区域都是开放的,区域和区域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相互组合,方便幼儿自由选择。
大二班:让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怀。大二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设了青花瓷手工坊、中国茶吧、京剧脸谱秀等,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班级文化是无形的,但它可以通过有形的环境得以彰显;班级文化是一种隐形而有力的教育力量,它能带领着班级的所有孩子朝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它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设出更能促进幼儿成长的各种活动,让师幼双方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