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岗位模型库建设研究的“互联网+”期许

2016-08-04 04:40谭绍华陈艳丽赵峥毅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谭绍华 陈艳丽 赵峥毅

摘 要:职业教育对“互联网+”寄予越来越多的期许。职教人才培养岗位模型库建设能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依据。建设岗位模型库应采取“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职业教育;岗位模式;“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1-0059-03

当今时代,“互联网+”给社会带来无限发展可能。职业教育也对“互联网+”寄予越来越多的期许。车明朝、危英、桑倩倩、周吉友、钟莉等在相关刊物发表了“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文章[1-6]。相关研究认为,“互联网+”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带来的首要变革是教育理念的转型升级,根本变革是育人实践的转型升级,也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同时给教师的转型升级和管理的转型升级提出新的要求[7]。2015年,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立项首个职教课题“基于互联网+校企共建共享的职教人才培养岗位模型研究”,旨在组织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协同进行职教人才培养岗位模型研究,建成岗位模型库,为职教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育人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服务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同年12月28日在成都主持召开首次课题研讨会,52个课题参与单位和北京、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市教科院相关人员参加。笔者作为课题的相关研究人员,对课题研究给予积极期待。

一、职教人才培养岗位模型库建设的价值认知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适应发展需求,既包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包括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岗位模型库的建成能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人的生涯发展。

岗位模型库是基于职教专业对应的岗位群,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建构的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系统。目前,我国尚无岗位模型库,职业院校往往是自行或联合少量其他学校、少量企业调研分析获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此为前提所进行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育人质量评价,因样本不具典型性和有效信息少,导致缺乏普适性。并且,各个院校都独立进行,存在很大的重复投入。因此,采用"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技术获取大数据,建构大量专业的岗位模型和建成岗位模型库,成为职教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二、职教人才培养岗位模型库建设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

1.逻辑起点

现实存在的突出或紧迫问题是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成的目标,一是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技术建构一批职教专业对应的岗位模型;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技术建成大范围职业院校和企业能够共享的岗位模型库;三是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技术实现岗位模型的动态修正。

2.理论基础

岗位模型建构以“岗位胜任模型”理论为指导。“岗位胜任模型”是20世纪中期哈佛大学戴维.麦克米兰教授的研究成果,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六个层面,其建构步骤包括定义绩效标准(工作优秀和一般员工标准),基于标准选取分析效标样本(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各一部分),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建立岗位胜任模型,最后验证岗位胜任模型。这样的模型,不仅可作为员工评价的依据,也可作为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8-9]。

三、职教人才培养岗位模型库建设的“互联网+”支持

1.基于“互联网+”的岗位调研

调研的对象包括行业、企业、相关学校和毕业生,方法包括问卷、访谈和座谈会等。之前,无论是企业还是职业院校,由于缺乏互联网的思维、平台和技术手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调研都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获取的样本信息有限;二是不能动态掌握相关信息的变化;三是成果难以及时大面积传播。本课题研究以课题为载体,在全国范围聚合一大批职业院校和企业,按照统一设计的调研问卷进行调研,在职教互联平台上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而获取较为准确、更加适用的岗位信息。调研分析的成果是调研报告,将通过职教互联平台予以共享。

调研的对象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学校调研和毕业生调研。行业调研可以采取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鉴、经济年鉴和产业发展规划等途径获取相关数据,主要是为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企业调研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会等方式进行,主要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能力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职业资格要求、从业人员处长路径等;学校调研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会等方式进行,主要是为了了解一定区域内开设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的情况,包括院校数量、专业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培养规模、培养模式等; 毕业生调研仍然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会等方式进行,主要是为了了解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意见。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但凡参与问卷调查的方式,都可以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数据采集工具。

2.基于“互联网+”的岗位分析

岗位模型建构的基础性工作是召开工作任务、工作步骤与职业能力分析会(与之前分析工具略有不同,更利于建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分析各岗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有五至七个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有三至五个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的表述采用“名词+动词”或“动词+名词”短语,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表述方式为“能或会+操作要求+操作对象”的句子。由此形成一个专业的岗位能力系统。之前的分析成果,因主持人的水平、行业实践专家对岗位的熟悉程度不一,导致分析结果的质量不高,适用性不强。本研究将采用互联网的思维、平台和技术手段,对若干岗位分析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普适性分析报告。

3.基于“互联网+”岗位模型及库的建设

本课题所要建构的模型,既要服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又要服务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虽基于各岗位的分析结果,但应形成专业对应岗位群集的统整描述;虽基于各个专业的独立建构,但要形成服务于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岗位模型库。因此,一是必须采取“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技术手段建构岗位模式。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和知识、技能、素养三维。其虚拟的形状应是锥形。因为越是进入上一层级,各方面的要求就累积越多,且不仅是数量的增加,也有领悟的深刻和应用的娴熟及迁移的广泛。二是必须采取“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技术手段建设岗位模型库。有两个指向可供抉择,一是职业与岗位;二是专业与岗位。采用双维查询的方式设计搜索引擎。

4.基于“互联网+”的岗位信息更新

通过课题研究的吸引和驱动,激发职业院校和企业不定期上传岗位信息变化情况。以岗位信息的不断更新,进一步提升库的吸引力和岗位模型的适用性。库存岗位模型要努力发挥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成为标准,不用不行;二是成为标杆,不用不及;三是成为素材,不用耗费。就职业院校而言,可用之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将学生共同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需要发展的素养开发为核心课程,其余开发为方向课程。在此基础上,可开发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工具。就企业而言,可用之于员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资源开发,方法与职业院校相同。在此基础,可开发员工绩效评价工具。

结语

职业教育岗位模型库建设,不仅能为职业院校开发纵向系列化和横向集群化的专业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能为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成长路径和目标指向。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岗位模型库建设,因其大数据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所建构的职业教育岗位模型更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必将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37-45.

[2]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49-52.

[3]危英.“互联网+”思维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5(20):113+140.

[4]桑倩倩.试论“互联网+”对学院式职业教育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5(7):55.

[5]周吉友.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J].中国印刷,2015(8):55-58.

[6]钟莉.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J].中华少年,2015(26):191-192.

[7]金毅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J].2015(20):35-37.

[8]宋军.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员工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

[9]安鸿章.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完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4):42-45.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