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员 陈斌
看风向知趋势,事业单位改革要动真格了。2016年7月下旬,人社部召开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根据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由此可见,将取消事业编制的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一些地方已有试点改革了。日前,有媒体报道了深圳的一个案例:2012年开始投入使用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一家没有行政级别的公立医院,所有员工不再具有事业编制,“医生的年薪起点是40万,最高的顾问医生年薪将近100万,充分体现劳务价值和技术价值”。
就深圳而言,2015年5月深圳市通过的《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改革,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促进不同级别医院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依法治理”。
那么,如何理解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
先看看什么是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吧。如果一个行业,没有企业准入门槛限制,企业是自由竞争的,对雇员的从业资格也没有设置很高的前置要求;该行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价格管制,其他各类管制也较少。这可以算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
说得再细一些。一个行业可以细分为两个市场: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如果这两个市场都是自由竞争的,那这个行业就是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例如手机行业,市面上有N种品牌与机型,手机价钱是随行就市的,所以产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英语老师也可以去开手机公司,代工产的大门是敞开的,欢迎你去当普工,所以生产要素市场也是自由竞争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教育与医疗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公益性或非营利性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是不收学费的,高等教育及医疗服务是有价格管制的,比实际市场价格要低;因为这个,公立学校与医院享受政府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当然,也有一些中小校通过收取借读费、赞助费将部分学位以市价卖出去,一些公立医院通过特需门诊将优质医疗服务以市价卖出去。不过,总体上,这两个行业的产品市场是受到政府高度补贴与高度管制的。
一直以来,高校与公立医院是有事业编制与行政级别的,意味着这两个行业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高度管制的。曾经某地招清洁工提供事业编制,大批大学生或硕士去应聘;某地招城管提供编制,连博士与海归都去应聘,这就是编制的魅力所在。编制是值钱的。某地有编制的清洁工花钱雇人替自己干活,这中间的差价就是编制的市场价值。
有无编制造成同工不同酬,那还是小事。编制还是护身符。在事业单位,总有一些能力与德性低下的人仗着有编制在身,对单位贡献甚小甚至为负,但单位往往拿这种人没办法。要辞退一个有编制的人太难了。
现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取消事业编制与行政级别,公开招聘员工,与员工订立合同,让编制的市场价值归零,意味着这两个行业的生产要素市场得以松绑,由市场来配置资源。
所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含意是,继续保持这两个行业的公益性与非营利性,政府继续对这两个行业的产品市场进行高度补贴与高度管制,但要取消这两个行业的事业编制与行政级别,让这两个行业的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这才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正确打开方式。
另外,“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亦饱含深意。管办分离对教育与医疗这两个行业实现“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是至为关键的。此话怎讲?
“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有的。现在,由国资委来行使出资人的职责,掌管一个地方的国企与国有资产;政府部门专门行使行政管理功能,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这运动员与裁判员各司其职,没有利益冲突问题。但在教育与医疗行业,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既掌管辖区内的公立学校与公立医院资产,又行使对行业的监管功能,这是集运动员与裁判员的角色与一体。
未来,在教育与医疗行业,也应该设立行业国资委,或者干脆划归同级别国资委,让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来专司监管之职。这样,这两个行业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没门”才能一一被拆除,这两个行业的生产要素市场才能进一步实现由市场来配置资源。
总之,高校、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是打破铁饭碗,但天地会更宽广,必然会带来公平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