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泄密者的结局

2016-08-04 10:02
南方周末 2016-08-04
关键词:曼宁尼克松罗马尼亚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赵灵敏

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7月22早上10:30,维基解密公开了美国民主党国家委员会内部绝密的19252封邮件和8034个附件。这批邮件,是由一个叫Guccifer 2.0的罗马尼亚籍黑客获取的。

又是罗马尼亚黑客

在当前的全球黑客格局中,罗马尼亚占有重要的一席,当年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为增强民族自豪感支持计算机科学发展,让这个国家沉淀出一批高水平的计算机人才,如今,Oracle、SAP、IBM、惠普和西门子等公司都在这里建立了商业中心。而在硬币的另一面,罗马尼亚的黑客文化也很发达。Google每年的漏洞奖励项目,罗马尼亚一直是获取奖励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驻罗马尼亚大使称,仅仅2012年罗马尼亚黑客就盗取了美国账户10亿美元的资金。

而Guccifer 1.0的经历则更为传奇。他的真名为马瑟尔·拉扎·勒赫尔,职业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013年因为攻击了小布什的电子邮箱,将这位美国前总统的一些画作发布到网站上而声名鹊起。不仅如此,他还入侵了罗马尼亚秘密情报机构主管乔治·马伊奥尔的私人雅虎电子邮箱帐号。2014年Guccifer 1.0被罗马尼亚政府起诉并获刑7年,随后被引渡到美国,本将于2016年9月1日宣判,但在2016年7月5日,FBI宣布他在弗吉尼亚的监狱中自杀身亡。

此事件一出,各种阴谋论满天飞,甚至有人怀疑是希拉里团队的人将监狱中的Guccifer灭口,更有人将此事与当年克林顿的亲信、白宫副法律顾问福斯特在“白水门”事件调查的关键时刻自杀一事相提并论。事实上,此Guccifer非彼Guccifer,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而在美国历史上,内部人士将政府的违规违法行为加以曝光、借以维护公共利益的事层出不穷,他们被称为“深喉”,不过“深喉”只是民间约定俗成的称呼,他们正式的名字是“吹哨者(whistle blowers)”。与Guccifer 1.0不同,虽然他们都泄露了机密,让美国政府很难堪,但并没有性命之忧。

不可或缺的“深喉”

近几十年来第一个广为人知的“吹哨者”是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曾担任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顾问,后在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工作。1960年代后期,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不能自拔,政府却公开宣称战事发展顺利。1971年,反战的埃尔斯伯格偷拍了几千份文件并泄露给媒体,这些文件显示美国政府如何误导民众支持战争,导致大量越南平民和美军官兵伤亡。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史和新闻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在《纽约时报》刊登了这些文件后,埃尔斯伯格以“间谍罪”被逮捕,累计刑期115年。1973年,法庭认为联邦调查局在办理埃尔斯伯格案件时非法获取证据,最终撤销了所有指控并释放了他。

埃尔斯伯格事件发生在尼克松任内,让美国政府颜面尽失,而不久后的另一起泄密案,则干脆让尼克松下了台。这就是“水门事件”。这起事件是被《华盛顿邮报》两名初出茅庐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报道出来的。《华盛顿邮报》的主编霍华德·西蒙斯于是给这位匿名线人起了个外号“深喉”,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一部同名色情电影。此后,“深喉”就成了内部人士向媒体泄密的专用绰号。2005年,在“水门事件”结束三十多年后,92岁高龄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主动承认他就是“深喉”,并宣称这样做是因为尼克松的行为太过无法无天。不过,也有人怀疑费尔特是为了泄私愤:1972年,执掌联邦调查局48年的局长胡佛意外去世,尼克松越过副局长费尔特,任命政治上更容易妥协、职位比费尔特还低的人担任局长,费尔特自然非常不满。

不过,不管费尔特泄密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他的所作所为确实抑制了尼克松滥用职权的行为,促使此后的总统要倍加注意政治行为的道德风险。2008年费尔特逝世,《纽约时报》的讣闻中这样写到,“没有他,公众也许不会发现一个从事非法密谋的总统,记者不会成为英雄,如他一样的秘密线人不会成为追求真理路途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吹哨者”处境恶化

埃尔斯伯格和费尔特在美国政坛掀起了滔天巨浪,但最终能全身而退,而近年来美国陆续爆出的几个“吹哨者”,其下场就要凄惨许多。

2010年4月,“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驻伊拉克美军滥杀无辜的视频,一个月后,视频发布者、23岁的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士兵布拉德利·曼宁在巴格达被捕。曼宁利用工作之便,拿空白光盘到办公室佯装下载歌曲,借机将美军的机密档案刻录到光盘中,他泄露的机密包括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及50余万份陆军报告文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泄密案”。在法庭上,曼宁称自己的举动“伤害美国”并进行了道歉。2013年8月21日,曼宁因“间谍罪”被判入狱35年。

在曼宁被判刑前不久的5月20日,中情局前特工爱德华·斯诺登飞抵香港,入住一家酒店,将一些美国政府秘密监控国内民众和外国政要的信息披露给英国《卫报》并接受该报采访。这一被称为“棱镜门”的事件在全世界引发轩然大波,各国对美国的监控行为深表愤慨,美国国内保护公民隐私组织也予以强烈谴责。但这无助于斯诺登遭遇的改善,离开香港后,斯诺登先后向21个国家提出了避难申请但都遭到拒绝,最终滞留俄罗斯至今。

“吹哨者”的源源不绝,内部人士反戈一击,促使人们关注美国政府机构运作的弊病,对政府的滥权行为是一种有效制约。但与此同时,“吹哨者”的遭遇在恶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当年埃尔斯伯格和费尔特能全身而退,就像埃尔斯伯格自己说的:1970年代美国处在反越战的群众运动洪流中,当年他被起诉后,还可以自由接受媒体访谈并且公开演讲,这一切都拜强大的群众运动与社会舆论力量之赐。而今天,在经历了“9·11”事件后,美国的社会氛围已大不相同,人们更多是从“不爱国”的角度看待泄密者的行为。所以埃尔斯伯格说,斯诺登这一次逃对了,因为他若留在美国,下场必然凄凉。

猜你喜欢
曼宁尼克松罗马尼亚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水危机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