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2016-08-04 05:58罗红希
社科纵横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物资贸易

罗红希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36;上海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444)

·史学研究·

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罗红希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36;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对外贸易政策,做出了以下重大调整:一是从开始的以本国抗战利益为重转变为以英、美等同盟国的世界反法西斯集体利益为重,注重资源互用与资源共享,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二是争取美英外援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三是内外销并重,将战后建国与对外贸易联系起来,体现了南京政府难能可贵的战略眼光。以上对外贸易政策的理念为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

太平洋战争对外贸易政策作用与影响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一直没有明确的对外贸易政策,“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使得原有的进出口贸易路线被阻,国民政府为了打开这种困难的局面,开始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实行贸易管制,无疑对抗战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日军不断扩大侵略而收效甚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以世界反法西斯的集体利益为重,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牺牲,努力争取外援,其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一定的战略眼光。

一、抗战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

抗战初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遭到日军的封锁与破坏,产生的弊端较多。例如对外贸易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混乱。物价低落,造成农业经营落后,妨碍了农产品的出口。贸委会的原本目的是为增加生产,促销出口,要实现这一目的,就绝对不能让农民吃亏,可是在具体收购过程中,一些收购官员为了牟取暴利,拼命压低农产品价格“已卖者亏蚀成本,未卖者无法销售”[1]。这不仅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伤害,还造成贸委会无法收齐货物。[1]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外销农矿产品日益减少。另外,机构腐败丛生,对外贸易遭到严重破坏。为了防止一些贸易管理机构的腐败,国民政府曾经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条例,但是,如前所述,《商务日报》揭露一公司令人心寒的贪污事实,腐败现象必然影响战时对外贸易的发展。抗战初期由于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相当大,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连续性遭到很大的破坏,使得我国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相当艰难。

二、争取美英外援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逐渐形成

在抗战初期易货偿债贸易政策中,国民政府就已经产生了依赖国外援助的思想。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总希望和平解决,后又指望苏联、美国出兵。这种指望外国援助的思想是抗战初期对外贸易的主要理念和目标。“对战时财政问题的解决,只寄希望于全体人民的自愿为国捐输以及从友邦得到财政和军事的援助”[2],宋子文认为贷款“如运用得当,借款可源源而来”[3]。驻巴黎的中国大使认为“我想中国政府当时认为,而且可能总是认为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能多帮忙”[4]。事实上,我们根据阿瑟·恩·杨格统计,到1945年抗战结束,“外国援助升到4%。”[5]可见,这种依赖的思想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驻美大使胡适、宋子文等在美国积极活动,财政部长孔祥熙也在积极争取外援。

三、太平洋战争促使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科学合理

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突遭巨变,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抗战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围绕三个条件展开:1.打通国际运输路线,推行进出口贸易;2.注重资源互用与资源共享;3.国家财政紧缩,政府统购统销。这些政策对抗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为一种临时性贸易政策,它还很不成熟,仍然有不少值得改进完善和反思的地方。因此,作为战争时期的一项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围绕战争这个主题,打破敌人的封锁,取得战争胜利,更要注意维护生产事业,以备培养战后贸易产品的输出力量,为战后对外贸易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国号称农业大国,出口货物基本是以农产品为大宗,如果以一时的外销停滞而使我国的生产基础发生动摇,那将绝对不会是战后短期内所能够恢复的,其结果在战后必将丧失原有的出口市场,影响输出贸易相当之大。单就战后我国很快恢复对外贸易市场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政策基本是成功的。所以在战争年代,更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国内外市场和本国产业之间的关系。

太平洋战争前,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经过了调整,在对日方面,由仅仅查禁日货而扩大至查禁一切为日人所统制的货物;由仅仅禁运食粮资日而扩大至禁运一切可为日人利用的货物。对其他国家方面,由一向的自由贸易而改为输出入的统制;由放任的售结外汇而改为一切出口货原则上均应结汇。这是抗战中的一个重大的进步。主要措施如下:1.查禁日货;2.禁运物品资日;3.统制输出入贸易。[6]以上三条措施,对抗战初期的日本贸易实施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打击。

国民政府曾经于1938年5月20日颁行了《商人运货出口及售结外汇办法》,1939年7月14日又制定了《出口货物结汇报运办法》,根据这次公布的新办法及其附件,有几个特点值得注意。1.在原则上讲,新办法把应结外汇货物的种类已经扩充为一切的出口货物;2.1938年对于应结外汇的出口货物报运转口内销,本不限制,其余的转口输往沦陷区域,1939年增加了12种货物被限制,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转口资日;3.1939年3月6日颁行修正《外销货物限制报运转口办法》和《外销货品指定限制报运转口区域表》,在这个表格里,增加了许多原来没有的限制转口区域。4.1939年7月颁发的新办法对于报运结汇出口货商人有许多优异的待遇,也是旧办法上所没有的。如商人可获得九成结算或豁免出口税的优惠政策。

从以上四条政策,我们总结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国民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有如下三个重要的特征和趋势:1.由放任自由的态度到逐渐统制的态度;2.由各地方暂时权宜的措施到中央逐渐统一的措施;3.由简略的规定到精密的规定。

太平洋战争前,国民政府曾颁布了《增进生产调整贸易办法大纲》,明确了我国战时对外贸易政策,“随抗战之进度,依照政府所定方针,努力进行调整工作,凡关扶助生产购运物资出主购统销货物,管制进口贸易,履行易货合约,维持国际市场各项业务,营办四年,成效弥著。就中对外易货,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骨干,所以充实抗战资源,维持国产出路,安定国内金融,树立国际信用,其成就尤为卓越。”[7]可见,此政策自抗战推行四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突遭巨变,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一)香港、仰光相继沦陷,原有的国际通路受到阻塞,我国物资出入更加困难;(二)英、美对日宣战,成为我国盟邦,此后彼此在物资供应方面,将有争取共同胜利的同盟关系,这就超出了过去通常贸易的范围。基于这个国际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审时度势,适当地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

1.维持物资出口,以供应盟国需要。英美对日作战之后,若干重要物资,反受到敌国的封锁,来源中断,这些物资全靠我国供应,特别是资源委员会所管理的钨锑锡汞及贸易委员会所管理的桐油、猪鬃、生丝、皮毛等,都是盟国作战必须的物资,盟国方面来说必须获得,打破困难,在我国来说,必须努力供给,勿使匮乏。2.把握国外市场,增进国产销路。我国可以供应盟国的物资,要继续供应,其他物资,也应设法出口,并要注意加工改良,提高品质,在海外市场树立信誉,以期永久保持销路。如过去丝茶出口,经常受到第三国竞争的干扰,这个时候,恰逢日丝日茶运销中断,特别要把握时机,要极力供给,目的在获取市场,不要斤斤计较于成本,这样就可以奠定日后外销的基础,这不失为增进日后国产销路的长久之计。3.发展内销市场,维护生产利益。在世界战争中,到处运输困难,国产物资外销很不容易,但如果根据外销状况而缩小产量,不但损害生产者的利益,而且还会摧残国民经济的基础。故一面应维护外销市场,一面还应拓展内销途径。如发展丝茶各物的内销运销,鼓励桐油提炼汽油,生丝羊毛赶制织品等,使国产物品销路畅通无阻,产量也不受影响,这既是培植国本,又是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可谓一箭双雕。4.改良国产品质,巩固生产基础。过去政府扶助外销物资的生产,总是只注重数量,不太注重质量的提高、用途的推广。在内销外销运输情况多变之际,不能只以偏重增产为满足,而应该积极研究,改良技术,加工整理,提高品质,推广用途,以倡导精产作为政府的扶助政策。如桐油的提炼,植茶技术的改良,茶膏茶素茶砖的炼制等,都是加工整理、推广用途的重要工作。这项成就,既可开拓当前的利用,又可开拓战后销售的市场,也是在巩固外销物资的生产基础。5.改订禁运政策,策应对敌经济作战。过去为防止物资资敌起见,曾经规定政府统销物品及结汇出口货品,禁止运往沦陷区域。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日本没有再将我国物资转运第三国的可能。因此,除军用必需资源外,若干普通货品,没有严厉禁运的必要。如统销货品中的茶叶,结汇货品中的锡衣五培子等,也可规定办法,准予运销沦陷区域。既可扩展该类货品的销路,又可换取沦陷区域的必需物资,满足双方的需要。至于战区内既是国防物资又是民生必需品,仍旧依照既往所定的方针,努力抢收,以策应对敌的经济封锁战。6.变通统购统销办法,扩大运销力量。外销物资在受新局势的限制下,应当变通办理,尽量另开销路。政府对于统购统销各项产品的购销办法,不得不略加修正,允许商人在法令许可的范围内参加营运,以协助贸易的进展。如统销的桐油,业经准许商民在国内为合法的采购存储转运;统销的猪鬃,准许取消商民存鬃数量及存储时期的限制;统销的茶叶,其内销的平衡费暂停征收,准许免证通行国内并运往沦陷区域。这种修改办法,足以使运销力量大为增加,但是仍然必须斟酌市场的需要,如桐油为国防必需品,用途日广,还是应该由政府大量收购,加强管理。[7]

以上六项措施,是在太平洋战争新形势下,国民政府根据国内外的需要特别制定的,这些政策既照顾了政府日益困难的财政形势,又兼顾了生产事业的扶植;作为战时的非常措施,又兼顾了未来贸易的发展;既注意了本国对外贸易的调整,又保证了对盟国物资的供给;既保证了国产外销,又保证了国内本身的销路;既争取了对敌物资,又兼顾了沦陷区的市场。客观地说,政府能够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时制宜,调整了统购统销的办法,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进步,如果说南京政府有意缩小对外贸易范围,显然有失历史的公允性。下面,以国民政府对美国、英国为例,分析太平洋战争对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第一,对美国的贸易政策逐渐走出低谷

中日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太平洋战争是中日战争的扩大。抗日战争与欧洲战争紧密相联,而太平洋战争又是欧洲战争的延伸。从此,欧洲和亚洲战场打成一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尤其严重和突出。严重的主要表现主要有:1.中美贸易运输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困难;2.中国出口货在美国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3.美货输出问题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4.中美关税问题因为太平洋战争影响,互相让步;5.外汇问题,可因太平洋战事的发生而减轻中国外汇的严重负担;6.中国生产问题已因为太平洋战争引起了严重的困难。[8]

面对严重的形势和困难,国民政府采取了不少单独针对美国的贸易政策,其主要原则有:1.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我国处在危机存亡之秋,贸易政策一切以辅助两国军需为原则。2.以交换物资为原则。如美国需要的棉花、汽油、药品、机械、军火应尽可能输入中国,而中国的钨、锑、锡、生丝等特产,中国应尽可能输出至美国以供应其军需工业的需要。3.不计成本。中美双方已经进入战时贸易非常时期,因此不能斤斤计较于成本及利润的得失,只要于军事有益就可。4.不以争取外汇为主要目的,一切都可以以记账的方式进行。5.取消一切贸易障碍。如美国关税和检查法的限制等。6.不可忽视战后建国及贸易的发展。7.内外销并重。8.锁定贸易国营政策。[8]

综观以上对美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这些贸易政策有这样两大特点:1.具有实际针对性。军事第一,物物交换,不计成本,不以争取外汇为主要目的等,都体现了南京政府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能认清形势,以共同抗战为大局,不推行单纯的民族利己主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2.具有战略眼光。如内外销并重、将战后建国与对外贸易联系起来,体现了南京政府难能可贵的战略眼光,“将来以农立国,以工商立国,走自由经济之路,凡此种种,在一面抗战,一面建国之初均应有一大体之决定。总之,今后形势无论如何,中国建设必须大量之生产工具,资本,及技术上之外来援助。而此等援助大势所趋,战后当然只有一美国可以胜任。彼时中国自可向美举行外债。但中国彼时其将以何种方法偿付此项债务。故此时理应注意日后之贸易发展,以备将来也。”[8]抗战胜利后,美国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充分证明了国民政府的预见是既符合了实际,也非常的科学。

第二,对英国贸易政策逐渐科学合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短暂的时间内,日军封锁香港、夏威夷、关岛、中途岛等,战火蔓延太平洋,我国对英国的进出口贸易自然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如运输不得不改道、贸易成本日益增加、运输越来越困难。但笔者认为,对贸易影响特别不能忽视的是两个特征。一是贸易物品量值的减少。我国对英的进出口贸易,无论在量额上或价值上,势必较战前退减,其退减的激缓,则要看整个战局的好转或恶化而不同。如“最近仰光方面中国对英输出入之减少,殆即说明此种必然之趋势。”[9]二是贸易物品类别的变化。由于运输紧张等原因,物品类别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凡是体积大、价值低或者质地脆弱而又不耐久运的物品,渐渐遭到淘汰,战后中英贸易逐渐侧重体积小、价值大与性质坚强而且经久耐运。如果不是这样,则不能充分利用轮船的宝贵容积与吨位,从而克服中英贸易在运输上存在的种种困难。

面对严重的贸易环境,南京国民政府本着“军事至上、建国至上”的基本原则,推行物资的合作与交换、不单纯以争取外汇为唯一目的、不完全斤斤计较于贸易成本、撤消关税壁垒的措施,不但维持了中英两国原有的贸易,还特别发展了中国对英各自治领及殖民地的贸易。如下表所示:

1940年英各自治领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所占之百分比[9]

“我进口方面所减少之物质,金属矿砂及金属制品,机器及工具,化学产品及制药木材等,悉为抗战建国之所急需,如棉纱、棉布及棉制品等,为我后方现在最感缺乏而最需要之民生必用品,应均能取给于印缅澳加等地;出口方面之所滞销者,为猪鬃、桐油、生丝、锡锑钨矿砂等,为我产量丰富之特产品而英各自治领殖民地轻重工业所必需之原料,亦宜均可源源供给印缅澳加等地”,“如各该自治领殖民地对我国贸易关系增进,则我国不难供给其因进口减少而缺乏之物资,获取其以出口降落而滞销之商品。互通有无,两俱有利”。[9]可见,我国多余的正是英国自治领及殖民地所需要的,我国所急需的也正是英国自治领及殖民地所多余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对英国的贸易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

首先,部分取代了英国与其各自治领各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英国与其各自治领各殖民地间贸易关系的密切,远非他国所能比拟。战后,因为各自治领各殖民地距离英国遥远,航运艰难,贸易关系日趋稀疏。中英两国既然是并肩作战的盟国,则各自治领殖民地因战争减少,对英国进出口贸易而对维持民生,支持抗战所有物资供应上的困难,中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能代为解决。特别是印度和缅甸,距离中国较近,更应该由中国解决一部分物资,如果战局好转,敌人被迫退出太平洋,而处于中国海或日本海,则马来,澳洲,新西兰等,贸易之困难,也可由中国代谋解决。“缅甸在1939年至1940年对英输出之米价值4,435,548留比,量达60,615吨;自英输入之各项丝织用羊毛价值106,918留比,量达44,297镑,火腿牛肉价值58,177留比,量达60,000镑。现拟以战事关系,货运阻碍,则中国纵不能全部销纳或供给此类物资,最少限度亦能代为解决一部分之困难”。[9]

其次,部分取代了轴心国及其所占据控制国家与他国的贸易。英国与各轴心国及其所控制占据的国家,因地域上临近,经济上的需要,历来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战争爆发,中英站在同一条战线,彼此合作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就货别而言,中国于1940年对若干轴心国家的一部分贸易关系如图: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轴心国贸易量相当大,“中英两国对各轴心国及其所占据控制国家贸易关系的比照,说明两方如果能够通盘筹划,彻底合作,彼此设法取代其前此对各该轴心国及其所占据控制国家之进出口贸易,借以互谋究实其军需民生必需之物资”。[9]可见,中国部分取代了轴心国及其所占据控制国家与他国的贸易。

最后,部分取代了轴心国及其所占据控制各国与英各自治领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战前轴心国轴心国及其所占据控制各国与英各自治领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关系密切,战后各自治领各殖民地在地理上,大多彼此相距遥远,战局严重,航行艰难之际,阻碍日多,我国则以地域毗连,运输较便之故,解决其困难,接济其所需,销纳其所余。“缅甸于1939至1940年取给于澳大利亚之腌肉火腿,价值30948留比,而对于澳输出之大米达234457留比,现以战事海运阻滞,则我国正可内运缅米以经民食,而以滇省宣威火腿、四川腌肉外销缅甸。此外对于其他各省自治领各殖民地,类似可能的情形,不知凡几。”[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对美国的贸易政策相比,对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得了与美国同样的效果,随着战争的结束,与英国的贸易就显得衰落了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土崩瓦解,与英国的贸易便成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单独贸易,与英国本土的贸易自然就逊色不少;2.二战结束后,美国贸易势力强大,与美国的贸易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战前相比,这种强烈的反差遮住了我国对英国贸易的光芒。3.对英贸易政策的实施本身存在一些失误。对英贸易政策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没有预料到战后的复杂贸易情况,只注重了战时暂时的贸易措施,如增开空运航线,加多远东的轮船和班次,合理分配航运吨位,增强运输的能力等,但这些措施没有继续贯彻下来,战争一结束就停止了,并丧失了战时对英国贸易的大好形势。其实在战争刚结束,我国完全可以根据当时民用物资需要仍然非常紧张的具体情况,调整战略,实现贸易政策的战后转型,与英国的贸易应该至少不会比美国逊色多少。

总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努力打破封锁,寻求对外正常通商贸易,加强同美英等国家的联系,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打破了日本对我国的战时经济封锁,为获取抗战的胜利起了一定程度的保证作用。

[1]冯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管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8(6).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1辑)[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40、141.

[3]孟默闻.美蒋勾结史料[M].新潮书店,1951:57.

[4]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M].中华书局,1985:534.

[5]薛光前.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M].商务书馆,1978:254.

[6]刘朗泉.两年半来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回顾[J].东方杂志,第37卷,1940(4).

[7]邹琳.太平洋战争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J].贸易月刊,第3卷,1942(7).

[8]徐敦璋.太平洋战争与我国对美贸易[J].贸易月刊,第3卷,1942(7).

[9]蔡鼎.太平洋战争与我国对英贸易[J].贸易月刊,(第3卷)1942(7).

K152

A

1007-9106(2016)07-0111-05

罗红希(1972—),男,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中山市青年社科骨干,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物资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被偷的救援物资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贸易统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婚罪及其司法实践——以湖北为例
救援物资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