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素,于冬梅,俞 丹,房玥晖,于文涛,赵丽云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 10005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北京 100050)
2010
—2012年中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
刘素1,2,于冬梅1,俞丹1,房玥晖1,于文涛1,赵丽云1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北京100050)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关键词:营养监测;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
添加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和糖浆,不包括食物天然含有的糖[1],主要包括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糖蜜、蜂蜜、吃烤薄饼所用的糖浆、浓缩果汁和葡萄糖。含大量添加糖的食物包括:常规软饮料、能量饮料、运动饮料和水果饮料;糖、蜜饯类;蛋糕;饼干;小吃、甜饼;甜卷、糕点和甜甜圈;乳制品甜点等[2-4]。近年来,添加糖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高度关注,2010年美国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出添加糖摄入的建议[4],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添加糖摄入做出了新的限定[15]。目前,尚缺乏关于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的大规模调查,本文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数据,对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状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24h正餐膳食回顾询问表”和“正餐以外的零食、饮料和营养素补充剂的消费询问表”收集的数据和家庭基本情况数据。
1.2样本量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中参加正餐24h膳食调查且人口学资料完整的有63 393人(除去2岁以下婴幼儿4人及孕妇254人);参加正餐以外的零食、饮料和营养素补充剂消费调查且人口学资料完整的共有26 959人(除去2岁以下婴幼儿1人和孕妇167人)。
1.3方法
将调查对象按年龄分为2~5岁、6~11岁、12~17岁、18~34岁、35~54岁、≥55岁;按学历分为小学及以下、中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按地区分为城市和农村。
1.4含添加糖食物分类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中的食物描述,将含添加糖食物分为以下8类:含糖饮料;乳类及制品;蛋糕、甜点;速食食品国;糖与糖果;其他谷类甜食、淀粉制品;水果类及制品;豆类及其制品。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AS 9.3软件。差异性检验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我国2岁及以上且基本资料完整的居民(孕妇除外)有63 393人参加膳食调查,其中有17 053人消费过含添加糖食物。消费过含添加糖食物的居民中,城市居民12 239人、农村居民4 814人;男性7 488人、女性9 565人。分年龄段来看,2010—2012年2~5岁、6~11岁、12~17岁、18~34岁、35~54岁、55岁及以上人群消费构成比分别为5.1%、8.9%、5.1%、14.6%、30.5%、35.8%。总体来看,消费构成比最高的人群为55岁及以上城市女性,达15.4%,其次为35~54岁城市女性,构成比达13.4%。
2.2各类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特征
2.2.1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构成比由表1可知,消费构成比最高的前3类含添加糖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和甜点、乳类制品,分别占38.99%、16.23%、15.04%。其中,城市居民消费构成比最高的前3类为速食食品、蛋糕及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所占构成比分别为41.68%、15.73%、15.26%;农村居民消费构成比最高的前3类为速食食品、含糖饮料,蛋糕及甜点,所占构成比分别为30.22%、19.77%、17.85%。
表1 2010—2012年中国居民消费的含添加糖食物种类构成比(%)
注:含糖食物分类:1含糖饮料;2乳类及制品;3蛋糕、甜点;4速食食品;5糖与糖果;6其他谷类甜食、淀粉制品;7水果类及制品;8豆类及制品
2.2.2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率 消费率最高的含糖食物前10位分别为面包(平均)、酸奶(平均)、饼干(平均)、烧饼(加糖)、蛋糕(平均)、可口可乐、乳酸饮料(发酵)、月饼(五仁)、月饼(豆沙)、蜂蜜;消费率最高的含糖饮料前5位为:可口可乐、乳酸饮料(发酵)、冰棍、橙汁饮料(汇源牌)、AD钙奶(椰树牌)。
2.2.3含糖食物供能比2010—2012年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占总能量的供能比为9.09%。分性别来看,2010—2012年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女性(9.31%)略高于男性(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P<0.0001)。分年龄段来看,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03,P<0.0001),两两比较,除6~11岁和12~17岁(P=1.00),18~34岁和55岁及以上(P=1.00),这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城乡来看,城市、农村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分别为9.80%、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8,P<0.0001,表2)。
表2 2010—2012年中国居民分城乡、性别、年龄段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
2.3消费含添加糖食物人群的特征
2.3.1人群消费率特征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是指调查期间3d 24h膳食调查中消费过含糖食物的人群占总调查人群的比例。由表3可见,消费率最高的6~11岁城市女性,为65.56%,其次为2~5岁城市女性,为65.14%;消费率最低的18~34岁农村男性,仅10.07%;其次为35~54岁农村男性,为10.71%。城市居民消费率高于农村居民;城市人口中,女性消费率高于男性;农村人口中,除2~5岁年龄段外,女性消费率高于男性;总体来看,除55岁及以上年龄段外,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随年龄段上升而下降。
表3 2010—2012年中国居民分城乡、性别、年龄段的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
2.3.2进食时间及进食地点进食时间中,早餐消费的构成比最高,占41.13%;其次下午零食消费构成比占17.66%;其他时间进食构成比由高到低分别为上午14.32%、晚上12.75%、午餐7.28%、晚餐6.87%。进食地点中,构成比最高为在家中,占83.06%;其他地点构成比分别为摊点3.28%、学校或幼儿园2.83%、单位2.66%、饭馆1.92%、亲戚/朋友家1.51%、其他4.76%。
2.3.3受教育程度构成比将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小学及以下、中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16%、中学文化程度占48.9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89%。
3讨论
添加了糖的食物和饮料变得有甜味、更可口,此外,糖具有防腐的作用,可改变食物的特性如粘度、质感、色泽等[5],因此含添加糖食物广受大众喜爱。李冬华等[6]含糖饮料消费研究显示,我国九省成人来自含糖饮料的添加糖摄入量平均为13.4g/(人·d)。有研究表明,摄入添加糖过多会影响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与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龋齿等有相关关系[4,7-12]。2015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儿童和成人控制游离糖摄入量低于总能量的10%以下,有条件时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将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13]。近年来,添加糖的摄入及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备受世界关注,我国居民的添加糖摄入量还不清楚,该研究为中国居民添加糖食物的消费状况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数据表明:(1)城市居民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率高于农村居民,原因可能为城市居民购买力强于农村居民,城市含添加糖食物的可及性也高于农村。(2)消费率最高的是6~11岁城市女性,可能是城市人群的含添加糖食物可及性大于农村,且6~11岁女性对口感好、风味佳的含添加糖食物喜好度更高。(3)除55岁及以上年龄段外,其他年龄段居民的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增强。(4)居民主要的消费食物种类为速食食品、蛋糕及甜点、乳类及制品,且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最多的含添加糖食物均为速食食品,原因可能是随着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习惯正在偏向方便快速的速食食品发展。(5)由于《中国食物成分表》尚缺乏添加糖数据,无法算出添加糖的供能比,只能计算出2010—2012年中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其总体供能比为9.09%。各年龄组中,2~5岁年龄组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最高(13.69%);城市居民(9.80%)高于农村居民(7.81%);女性(9.31%)高于男性(8.81%)。根据2005—2010年美国NHANES调查的数据,添加糖供能比在成人中占13%、在青少年中占16%[14]。美国人消费的添加糖的最大来源是含糖饮料、甜点、甜味水果和糖果[15]。与美国相比,中国居民的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量相对较低。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010—201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不是针对添加糖的专项调查,该调查数据用来分析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2)《中国食物成分表》没有食物中添加糖含量的数据,该研究仅计算出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因此下一步应该完善《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添加糖的数据,对于研究中国居民添加糖摄入状况,实现我国居民对于含糖食物的选择知情权,建立健康的膳食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2005[M].Washington,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
[2]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2000[M].Washington,DC.Accessed: Dec 24,2012.
[3]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2005[M].Washington,DC.Accessed: Dec 24,2012.
[4]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2010[M].Washington,DC.Accessed: Dec 24,2012.
[5]Joan Quiles i Izquierdo,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recommended intakes of sugar [J].Nutr Hosp,2013,28 (Supl.4):32-39.
[6]李冬华,于冬梅,赵丽云.中国九省成人含糖饮料消费及添加糖摄入量的趋势分析[J].卫生研究,2014,43(1):70-72.
[7]Lisa Te Morenga Simonette Mallard,Jim Mann.Dietary sugars and body weigh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cohort studies [J].BMJ,2012,346: e7492.
[8]Gibson,S.Sugar-sweetened soft drinks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interventions [J].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2008,21(2):134-147.
[9]Odegaard AO,Koh WP,Arakawa K,Yu MC,Pereira MA.Soft drink and juic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hysician-diagnose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 [J].Am J Epidemiol,2010,171:701-708.
[10]Palmer J R ,Boggs D A,Krishnan S.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frican American woman[J].Arch Inter Med,2008,168(14):1487-1492.
[11]赵畔畔,张彦,申东洙.中老年人糖摄入量与冠脉灌注压之间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12:61-62.
[12]Riva Touger-Decker and Cor van Loveren.Sugars and dental caries [J].Am J Clin Nutr,2003,78(suppl):881S-92S.
[13]WHO calls on countries to reduce sugars intake among adults and children[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5/sugar-guideline/en/
[14]Ervin,R.B.,Ogden,C.L.Consumption of Added Sugars among U.S.Adults,2005-2010[J].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Hyattsville,MD,USA,2013:1-8.
[15]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labeling: Revision of the Nutrition and Supplement Facts Labels [J]. Fed.Regist,2014,79:11880-11987.
(责任编辑李婷婷)
基金项目: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医改重大项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年)。
作者简介:刘素(1990—),女,硕士,研究方向:营养流行病学。
通讯作者:赵丽云(1964—),女,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人群营养监测与营养干预。
Consumption Status of Food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2010—2012
LIU Su1,2,YU Dong-mei1,YU Dan1,FANG Yue-hui1,YU Wen-tao1,ZHAO Li-yun1
(1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trition and Health,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ietary behavior of Chinese resident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ducting health education to prevent chronic disease by analyzing the consumption status of food containing added sugar.【Method】By using dietary recall of the Chinese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in 2010—2012,combining with Chinese Food Composition,we explored the consumption feature of 17 053 Chinese who had consumed food containing added sugar.【Result】Chinese residents’ consumption rate of food containing added sugar was 26.90%,the energy percent per capita was 9.09%,the food consumed most were instant food,cakes and dessert,and dairy products,6~11 years old urban female had the highest consumption rate.【Conclusion】The energy percent of food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2010—2012 was 9.09%,indicating that the consumption level was relatively low.
Keywords:nutrition surveillance; food containing added sugar;energy per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