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建 肖海燕 白 静 史亚娟
⊙ 书评
时尚研究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桥梁—《时尚与文化研究》简介
郭平建 肖海燕 白 静 史亚娟
本文介绍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与服装系的苏珊.B. 凯瑟教授于2012年出版的新著《时尚与文化研究》。该书打通了时尚与文化两个研究领域,运用风格—时尚—装扮研究模式,探索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别情境中国别、民族、种族、阶级、性别等主体地位的交叉性与时尚主体构成问题。
时尚研究;文化研究;风格—时尚—装扮;主体构成
《时尚与文化研究》(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①是伯格(Berg)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一本服装理论方面的专著,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与服装系的苏珊.B. 凯瑟(Susan B. Kaiser)教授。苏珊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专家,她早期的专著《服装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ology of Clothing, 2ndedition, 1997)不仅被美国的多所高校作为教材,还被译为韩语﹑汉语等外语在国外高校使用。《时尚与文化研究》是一本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理论著作,研究内容非常新颖,在书后所列的313个参考文献中,最近的文献发表于2011年。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业内好评,在美国亚马逊上被评为具有独到见解的(very insightful)五星级好书(great book)。
《时尚与文化研究》一书是苏珊教授长期致力于将时尚与文化两个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也是连接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桥梁。文化研究需要依赖时尚来证实时间与空间﹑变化与持续﹑相同与差异﹑能动性与结构以及生产与消费等关系,而时尚则可以借鉴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的方法﹑概念以及情境的灵活性来将“高雅”与“大众”文化﹑当代与历史的种种观点结合起来。本书从文化研究和时尚研究的角度出发,主要应用风格—时尚—装扮(style—fashion—dress)这一时尚与文化研究模式,探索了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别情境中国别﹑民族﹑种族﹑阶级﹑性别等主体地位(subject position)的交叉性与时尚主体构成(subject formation)问题,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
第一章为时尚与文化:文化研究﹑时尚研究(Fashion and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Fashion Studies)。作者在这一章中首先表述了风格—时尚—装扮(style—fashion—dress)这一研究时尚与文化的模式,即一系列有关时尚与文化的概念。接着概述了时尚研究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并对时尚与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对用于文化研究和时尚研究的风格—时尚—装扮回路图(circuit of style—fashion—dress)(图1)②进行了阐述。该回路图由作者与凯莉 · 萨利文(Kelly Sullivan)改造于德·盖伊等(de Gay et al. 1973:3)用于文化研究的“文化回路图”(circuit of culture),包括主体构成(subject formation)﹑生产production)﹑分销(distribution)﹑制约regulation)以及消费(consumption)5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时尚主体的构成。
图1:风格—时尚—装扮回路图(circuit of style—ashion—dress)
图2:时尚主体地位的交叉性
第二章为交叉与跨国的时尚主体Intersectional, Transnational Fashion ubjects)。当今时尚主体的构成远比过去复杂得多,受多种时尚主观性的影响,在多种主体地位(国籍﹑种族﹑民族﹑阶级﹑性别﹑性取向)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图2)③。本章提出了有关跨国情境中交叉性时尚主体构成的6种理论假设,即:假设1:人总要展现外貌; 假设2:时尚具有跨国性—并不仅指西方或“欧洲现代”; 假设:风格—时尚—装扮过程中的主体构成是个体驾驭交叉性的过程; 假设4:交织(entanglments):从身份的独立性到身份之“结”(knots);假设5:情感结构—要通过主体构成和时尚过程来表现,用风格—时尚—装扮回路模式进行表述;假设6:身份模糊性的商讨过程不是一种公平竞争,而是一种跨国语境中的物质过程。
第三章为国家时尚主体的塑造(Fashioning the National Subject)。该章探讨的是“国家和跨国的时尚主体构成”﹑“ 国家主义的表征”﹑“ 全球化”﹑“ 反思国家历史,绘制世界版图”﹑“ 欧洲扩张:纺织品贸易和国家象征主义”以及“身份的交叉性与交织性”等问题。在文化研究术语中,“国家”这个词并不是指一个完全和其他国家文化不同的东西或实质。相反,国家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环境﹑持续建设中的场所。国家并不总是完全和自己的民族﹑主体身份或者受时尚影响的跨国主体完全契合,这里的时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分销和被消费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尚—随着其服装和广告图片的品牌化和全球范围的营销—描述成一种当代世界语言,能够打破社会和地区的界限,迅速地被人们接受④。人们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向全世界公开展示他们的国家主体地位和主观性(如墨西哥小姐后来成为环球小姐),但是每个人的主体形成的过程都会以各种方式和国家的形成,跨国项目和全球化联系在一起。
第四章为民族性和“种族”问题的再表述(Ethinicities and “Racial”Rearticulations)。国家﹑种族﹑民族和宗教。作为相互联系的主体地位,这些概念相互重叠,其含义随着所蕴藏的文化话语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本章阐述了“种族与民族概念的根源”,对原有的与诸如肤色﹑发质﹑面相等明显的身体特征的生物学概念的种族观进行了“再表述”。人类学家﹑文化研究学者认为:种族是个生物学概念,“这是因为一段殖民史固化了人们,包括科学家对人体的认知与思考”,而不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能突出显性差别的科学范畴⑤。越来越多科学与文化的佐证揭示了种族的起源,文化研究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于种族的认识:不要把种族当作一件物品而是要当作一种社会过程的构成,这种社会结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制造了社会差别。跟种族一词相比,民族这个概念似乎更加开放﹑包容—人们可以更容易去思考自己的身份识别与归属问题,更能够体现能动性的。民族的概念指的是人们表达其身份和群体的地域或空间,它还包涵着一个群体关于自己文化独特性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这是一个异中求同的过程。
第五章为阶级问题(Class Matters)。阶级是一个微妙而又变化不定的主体地位,总是与其他人的阶级主体地位有关。一方面,它被视为一个人的经济条件的底线;另一方面,围绕阶级这个主体地位又会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和复杂性。韦伯强调道,社会地位不仅是一个人拥有多少和能够消费多少的问题,而更多是他或她如何消费的问题⑥。本章对阶级这一概念加入了新的涵义,并对阶级结构的各种隐喻(或模式)进行了解读,如金字塔(pyramid)模式﹑二元化(binary)模式﹑公平竞争环境(level playing field)模式(亦即一个无阶级的社会)﹑社会阶梯(social ladder)模式﹑渗透(percolation)模式以及水平流动(horizontal flow)模式。上述解读或是出自社会学,或是源自批判理论,抑或是来自时尚研究,它们或多或少地阐述了与时尚—风格—装扮有关的阶级动态。然而,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解释各种运动或者流动是如何同时发生的。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探讨时尚与作为核心主体地位的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需要采用当代﹑跨国的时尚—风格—装扮这一研究模式来重新界定阶级。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为:性别时尚,性别塑造:超越二元对立(Gendering Fashion, Fashioning Gender: Beyond Binaries)和性取向与风格—时尚 — 装扮(Sexuality and Style—Fashion—Dress)。从人的出生那一刻起(甚至更早),性别就成为人们日常身体进程中的一部分。性别的视觉化—虽然存在一些二元对立的概念—主要涉及各种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符码系统,如颜色﹑面料﹑装饰﹑廓形﹑图案及其构成时髦身体的要素。这些符码系统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主观随意性,会随着时间和地点﹑历史与文化的改变而有所不同⑦。性别不仅仅被看做是与生俱来的“硬件组合”,而且更应理解为一种“软件组合”,即:通过对身体﹑时间﹑心理和文化空间的复杂表述来组合确定。性别的主观性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极为不稳定的阶段,随后则会迎来一些相对稳定的时期⑧。将性别视为一种软件组合,而非某种固定的本质属性,为“打造”性别提供了多元思维方法,这尤其对从跨国和跨学科的角度来探讨性别与性取向﹑种族﹑少数族裔﹑宗教﹑社会阶级﹑国籍﹑年龄﹑时代以及其他主体地位相互作用方面非常重要。这两章主要探讨的是:性别与时尚﹑时尚对于男女性别的不同意义﹑跨性别身体研究与同﹑异性恋的文化焦虑以及风格—时尚—装扮与同性恋身份构建等问题。
第八章为时空中移动的身体:年龄﹑年代与空间(Bodies in Motion through Time and Space: Age/Generation and Place)。性别﹑性取向﹑阶级﹑种族﹑民族﹑国别以及其他主体地位的构成不会发生在细细的“针尖上”⑨,而会产生于更大的时空情境之中。具有交叉性﹑具体化的主体地位不仅涉及到想要变为谁的问题,还涉及到何时在何地改变的问题。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抽象﹑而又十分重要的概念,既规范了时尚身体构成,又形成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概念,两者一起影响着我们看待和管理外观的方式⑩。本章首先探讨的是时空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以便将全书一直在讨论的交叉性主体地位问题置于具体情境之中。接着探讨了年龄﹑年代和空间这两个在第二章中讨论过的主体地位问题,这能使我们体验到经过时尚塑造的身体在时空中的移动变化。随着时空的变化,用来研究时尚主体构成的多种隐喻﹑模式也会出现不足之处,所以本章最后探讨的是封闭﹑开放的思维问题。
时尚不是一件物品或者一种本质。相反,它是一种社会沟通的过程。文化研究为时尚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无论时尚还是文化都有其复杂性,研究这二者需要多种学科或多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如人文科学(艺术﹑艺术史﹑设计﹑戏剧艺术﹑历史﹑文学)﹑社会科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相关交叉学科(性别学﹑民族学)以及生物和物理科学等学科。作为交叉学科领域,时尚研究和文化研究还需要运用多个领域的观点﹑理论﹑方法和实践,这样才能对时尚和文化进行恰当的分析。《时尚与文化研究》一书已由本文作者翻译,将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服装理论书籍在国内非常匮乏,《时尚与文化研究》的翻译出版必定能在我国服装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不仅有助于促进时尚和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也有助于促进我国时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书为服装工作者﹑时尚理论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研究案例,值得一读。
注释:
① Kaiser, Susan B.: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New York: Berg, 2012.
② 同①,p.14。
③ 同①,p.30。
④ Brewad, Christopher. The Culture of Fashion:A New History of Fashionable Dress. Manchester, UK: Ma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2, p.29.
⑤ Lancaster, Roger. The Trouble with Nature:Sex in Science and PopuarCulture. K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3, p.77.
⑥ Weber, Max. “Class, Status, Party.”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 Reader, ed. Joseph Lopresto and Lionel S. Lewis, 45—54. Newyaork:Harper & Row, Publisher. 1974, p.52.
⑦ 同①,p.121。
⑧ Fausto—Sterling, Anne: “The Problem with Sex/Gender and Nature/Nurture.” In Debationg Biology: Reflections on Medicine, Health and Society, ed. Simon J. Williams, Lynda Birke,and Gillian A. Bendelow, 123—32. London:Eoutlege.2003, p.128.
⑨ Cresswell, Tim. Place: A shortIntroduc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p.27.
⑩ Kaiser, Susan B. “Minding Appearances: Style,Truth, and Subjectivity.” In Body Dressing, ed. Joanne Entwistle and Elizabeth Wilson, 79—102. Oxford: Berg.2001.
本文为北京服装学院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时尚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AL-30)﹑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团队—国外服饰文化理论研究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4A-26)和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团队—中外服饰文化研究与传播项目(项目编号:PTTBIFT-td-001)的阶段性成果。
郭平建 北京服装学院英语系 教授
肖海燕 北京服装学院英语系 副教授
白 静 北京服装学院英语系 副教授
史亚娟 北京服装学院英语系 副教授
A Bridge between Fashion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Guo Pingjian, Xiao Haiyan, Bai Jing & Shi Yajuan
This articl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Fash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published in 2012, by Professor Susan B. Kaiser in the Division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This new book, bridging the two feilds of fashion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explores the issues concerning the transnational and intersectional subject positions such as nation, race, ethnicity,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subject formation in the global time, using the model of style—fashion—dress.
fashion studies; cultural studies; style—fashion—dress; subject formation
J05
A
1674-7518(2016)01-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