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婕,吴庆宏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英语系,江苏 镇江 212013)
多模态视角下《小红》插图的解析*
□ 吴 婕,吴庆宏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英语系,江苏 镇江 212013)
《小红》是赛珍珠于抗战时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文字生动描绘了中国普通人民在面对战争时的家国情怀,而书中四幅插图通过其可视形象贯穿全文,在传递小说意境的过程中与文本相得益彰,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文本不可替代的功能。在视觉语法的基础上,从互动意义角度,集中对《小红》中四幅插图进行多模态解读,有利于探寻插图与小说情节发展的联系并丰富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维度。
《小红》插图;赛珍珠;多模态话语分析;互动意义
赛珍珠,一位以文学作品充当中西方文化传播桥梁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用手中的笔让全世界认识了真正的中国文化以及真实的中国人民。早在1930年,中国对赛珍珠介绍已经开始。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度走过了从褒贬不一到全盘否定再到新时期以来的逐渐走向公正客观评价的过程。现今,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倡实现彼此接受、彼此包容、互相融合的相对主义文化理念的赛珍珠的跨文化文学作品越发引起世人的关注。纵观整个中国文学界对于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其涉及的研究文本以中长篇小说为主,但对于赛珍珠于抗战时期出版的短篇故事集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笔者选取赛珍珠于抗战时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小红》为研究文本,期望丰富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维度。赛珍珠于抗战时期用英文写作的短片故事集《小红》由启发教育出版社发表于1987年。这部故事集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绘了一对脖子上戴着同样寓意深刻的红方巾父子在抗战时期被迫分离直至团圆的感人故事。赛珍珠讴歌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表露出她全力支持中国抗战的鲜明立场。全篇故事集中穿插着四幅色彩鲜明的插图。插图,即穿插于字里行间用于辅助说明文字内容的图像,通过其可视的形象,在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帮助和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伴随着插图艺术性的增强,其艺术欣赏的价值也逐渐提高。笔者尝试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辅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研究手段,分析短篇故事集《小红》中的四幅插图。通过解读图像的互动意义,深入探讨此故事集中插图与故事发展的互动情况。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所谓多模态话语就是指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式(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也就是说,多模态语篇指由任何一种或多种语言符号相互作用以达到实现表达意义的文本。小说插图一般位于文字描述的右边,与文字左右呼应,相辅相成,丰富语篇。由此,插图涉及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符号变体,属于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
(二)分析方法:视觉符号学
Kress&Leeuwen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建立了视觉语法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像也是视觉符号的一种,其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各种现象,也可以展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2]。因此,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人际和语篇这三大元功能为参照点,视觉语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将功能语法在单一语篇中的应用拓展到包括视觉模态和多种模态相作用在内的多模态语篇。
在视觉语法的定义下,图像中的人际意义是一种关于图像制作者、图像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图像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这三个要素来实现互动意义[2]。
1.接触。在视觉语法中,根据图像参与者是否与观看者存在目光接触,Kress&Leeuwen将图像分为两类,分别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在索取类图像中,参与者通过与观看者目光的接触建立了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引起互动。相反,在提供类图像中,图像参与者会避免与观看者产生目光接触,仅仅向观看者提供文本的基本信息。
2.社会距离。在视觉环境中,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受到距离选择的影响。一般来说,不同的社会距离反映着包括亲近、社交和冷漠这三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亲近距离能够体现出图像参与者的肩膀与头部,通过短镜头来体现;在表达社交距离的图像中,图像参与者只显示其膝盖以上的部分,表示图像参与者希望与观看者保持一定客观的距离;冷漠距离则是选择长镜头来展示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通常在此类距离中,参与者与观看者相隔甚远,表示参与者拒绝与观看者产生互动,是一种非社交距离。
3.态度。态度主要通过视角来体现,不同的视角能够反映观看者对图像参与者不同的态度。视角一般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类型。垂直视角分为仰视、平视和俯视,分别反映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参与者与观看者的权利相当以及观看者占优势地位。水平视角则是指图像制作人与图像参与者之间一种正平面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互动意义的上述四个方面来解析《小红》中的四幅插图。
图1:《小红》
第一幅插图向读者展示了图像参与者:女性参与者(妇女)以及其余参与者(耕作的农民)繁忙劳作的生活景象。插图中女性参与者以侧影示人,专注于自身行为(烧饭),与观看者不存在目光交流,是典型的提供类图像中;其膝盖以上的形象显示出其与观看者间存在社交距离,而其余参与者与观看者相距4-5人距离,是一种非交际距离。从情态角度上看,整幅插图大面积使用了对比鲜明、色调跳跃的颜色,使其在深度、再现、照明和亮度方面体现了高情态的量值。总体来看,这幅插图中参与者都只是在展示或者表演自身的行为动作,为观看者提供思考的机会,而并不要求观看者介入他们的生活情境。另外,女性参与者与其余参与者所展示的行为以及高情态值的色彩搭配均为观看者描绘出一幅战前男主人公小红所生活村庄安定祥和的生活画面。
第二幅插图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外敌入侵村庄之时。男性参与者(小红)以侧面示人,怒目视向外敌,向观看者提供他此刻对外敌愤恨的心情。插图中镜头的使用拉近了男性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使观看者在潜意识中跟随男性参与者的目光怒视外敌,并对男性参与者此刻心情感同身受。整幅插图背景色彩比较温和但是却更加衬托出男性参与者脖子上红方巾色彩的浓烈。这块红色方巾是贯穿全篇故事的关键物。男主人公的祖母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佩戴红方巾,不仅是为了保平安更是为了使其在人群中拥有高度识别感。因此这块红方巾在小红解救父亲大红时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插图中提供类图像、中镜头的应用,以及对比性强烈的高情态值色彩的使用皆反映出男性参与者期望与观看者分享他的感受并且产生互动。画面中的男主人公与其余参与者都是以平视的角度来面对观看者,反映了两者之间平等的关系。但是男性参与者以侧面示人,这也说明故事中男主人公所处的世界与观看者完全不同,观看者不能完全进入插图中的世界,经历男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发了观看者的好奇心。
图2:《小红》
第三幅插图描述了此刻故事的背景:汹涌的大海上,人头攒动。图像的参与者包括男主人公小红以及船只上的其余参与者,值得一提的是,船上有一位参与者脖子上有一块颜色鲜艳的红方巾,这与男主人公形成呼应。画面中的男性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目光接触,因此不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插图只是单纯向观看者展示故事发生的场景。插图左下角展示了男性参与者的脸部特写镜头,该镜头有效地吸引了观看者注意力,进而迫切想要进入图像参与者的世界,从而以主人公的视角了解正在发生的故事,并试图与观看者建立一种亲密的个人关系。其余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相对较远,并且与观看者没有目光接触,说明这些参与者与观看者是远距离关系。但其余参与者突出的那一位因与男主人公有红方巾的呼应,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其与观看者的关系。这幅插画颜色相较于其余三幅图略显暗淡,只有绿色与暗红色两种色调,这种情态值的色彩便于观看者营造紧张的氛围。
图3:《小红》
第四幅插图描绘了父子俩历尽艰难后终于团聚的画面。两位参与者相互拥抱,产生肢体互动接触,面向观看者,与观看者产生直接目光接触。在这幅索取类图像中,两位参与者的面部表情和姿势都是在“索取”观看者的关注,鼓动观看者分享他们的感受。插图中央展示了两位参与者的脸部特写,该近镜头的使用能够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试图与观看者建立一种亲密的个人关系。选取这种视角,体现出设计者的主观态度,他们期望该图像能够给观看者带来融入画面其中的感受。另外,插图中的两位参与者头像正对观看者,表明此插画的目的在于呼吁观看者参与到两位参与者的互动中并分享他们团聚的喜悦,水平角度的切入也体现了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之间平等的关系。
图4:《小红》
《小红》中插图依次描绘了这样四幅画面:家人平静劳作、外敌入侵、男主人公海上拯救父亲以及父子团聚。这四幅看似独立存在的插图其实连贯的反映了整篇故事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战争发生之前男主人公平静祥和的生活画面到外敌入侵,父子被迫分离再到男主人公勇敢救出其父亲到最终父子团聚,共同抗日。插图对故事情节加以形象地说明充分体现出其能够配合小说内容,跟随文本的主线,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后三幅插图在运用特写镜头对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起了展示作用。当男主人公的形象占据插图主导地位后,其人物形象被放大,举手投足包括面部表情都有了更为细致的刻画,表现出人物深层次的内心情感,同样使得插图符号的构形语言变得更加丰富,情感传递也更为真挚和感人。
总的来说,文字与插图作为书籍中的主要视觉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各司其职。文字以其精准的语义直观地传达小说内容。而插图的构造以及其色彩的分布均描绘出文字无法叙述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利于文本信息被更加准确地传达。插图设计者们在对画面参与者位置的安排、神情描绘、色彩渲染等方面也能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利用多模态手段对小说插图进行分析,对读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小说情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
[2]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don:Rouledge,1990.
[3]陈美足.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以英国《太阳报》的一幅新闻图片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09,(10).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5]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与多模态话语分析[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I207.41
A
1008-4614-(2016)03-0043-04
江苏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团队出国研修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苏教办师[2015]7号)。
2016-4-27
吴婕(1989—),女,台湾台中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