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侠义精神与墨家的联系

2016-08-02 15:06李绍兴
卷宗 2016年5期
关键词:墨家

李绍兴

摘 要:自古以来,侠义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成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它已经逐步沉淀为国民性格的一部分;而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列的显学之一,其开创者墨子虽出身寒微,却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传道救世,“放踵摩顶, 以利天下” (《孟子·尽心上》)。墨子和墨家弟子的一言一行都为國为民,光明磊落,深合侠义精神。本文从侠出于墨或墨出于侠的讨论入手,继而详细描述侠义精神的内涵与墨家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阐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侠;任侠;墨家;侠义精神

0 引言

自先秦两汉以降至明清,历史上关于侠的记载不可谓不多;而民间关于侠的演义、笔记、小说,更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其形象,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立场看来,却褒贬不一。“侠 ”一词最早见于 《韩非子·五蠹 》篇 : “儒以文乱法 ,而侠以武犯禁”。在法家看来,侠是危害社会的五种人(学者,言谈者,带剑者(即侠),患御者,工商之民)之一;其贬抑不言而喻。在《汉书·游侠传》中班固更直言布衣游侠“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因此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若只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来谈仁义、论褒贬,则不免有失偏颇。故而司马迁称赞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可谓公道。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最为特立独行的一支。墨子家世不可考,据称为受过墨刑之人,在孔门受教过,后来却自创教义(钱穆《国史大纲》)。他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反对大国对小国的兼并,并广收门徒,推行并实践他的主张,其言行深合侠义精神。因此侠与墨之间的联系,成为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1 侠出于墨抑或墨出于侠

侠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士说、刺客说、诸子说、民间说、原始氏族遗风说、神话原型说、精神气质说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诸子说,即有侠出于儒、墨、道等不同说法。本文仅关注与墨家相关的部分而不及其余。

1.1 关于侠出于墨的讨论

王桐龄在《儒墨之异同》中写道:“墨子以行道为目的,以抑强扶弱为手段,开后世游侠一途。 ”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所谓侠者不又是堕落了的墨家吗? ……墨家失败了,一气愤,自由行动起来,产生所谓游侠了。”顾颉刚认为:“任侠源于墨家。”

这种观点的提出,大抵与韩非子的说法有关。《韩非子·显学》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而在《韩非子·五蠹 》篇中又说“儒以文乱法 ,而侠以武犯禁”。显而易见将墨与侠等同了起来。但韩非所言,恐怕只是将以文武犯乱法禁之人统称为儒和侠而已。正如《孟子·滕文公》篇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孟子没有列出儒家,只不过是想树立批判的标靶而已。因此依据韩非之言(反对方,至少是利益攸关方)而断定侠出于墨,依据似乎并不充分。

而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言儒、墨皆排摈不载,则易见侠之独立于两者,而没有传承的关系。《汉书·游侠传》中说:“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班固将战国四公子列为游侠,而并没有记载表明四公子是墨家。再者《墨子》中通篇未见一侠字,似也更加强了对于此说的疑问。

1.2 关于墨出于侠的讨论

冯友兰《原儒墨》说:“此种人(士)大别言之,可分为二类:一为知识礼乐之专家,一为打仗之专家;或以后世之名词言之,即一为文专家或文士,一为武专家或武士。用当时之名词言之,则一为儒士,一为侠士。韩非子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即指此二种人也”,“贵族政治崩坏以后,失业之人乃有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即上述之侠士。此等人自有其团体、自有其纪律。墨家即自此等人中出;墨子所领导之团体,即是此等团体。”

墨家的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最高领袖为“矩子”(巨子),成员称为“墨者”,由“矩子”执行“墨子之法”, 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种说法大致仍是基于文武的二分法,并未有对于其精神主张的限定;且如果当时的士非儒即侠,则司马迁必不至于痛惜侠的资料散轶匮乏了。而其中关于韩非子引文的部分,已在前一节中讨论过。

1.3 侠与墨的起源小结

侠与墨的起源显然并非简单的此因彼果的关系,虽然如此,并不妨碍我们比较两者之间的特质,即墨家具有通常意义上的侠义精神。正如西方的“骑士”或“武士”,与中国的侠显然并无谱系上的因果关系,但我们仍然可以拿来比较他们的特质与侠义精神之间的异同。

2 墨家理论及行动中所体现的侠义精神

2.1 言必信,行必果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盛赞布衣之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侠义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守然诺,所谓“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上的荆轲,明知入虎狼之强秦必不能回,却义无反顾,只是因为对燕太子丹的一诺。而《墨子·兼爱下》中也写道:“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这里的言和行,甚至要更进一层。言和行固然要一致,更要符合大义的要求。这是墨子的倡议,也是他终其一生的践行。

2.2 扶危济困,抑强扶弱,不求回报

《史记·游侠列传》:“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这正是侠义精神为世人所称道之处。人处逆境,莫不希望有人挺身而出,扶危济困。而助人者功成身退,不以为意,则犹为难能可贵,这正体现出侠义精神的光芒。

《墨子·公输》记录了墨子止楚攻宋的事件:公输般为楚国建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得知消息后,接连十天,昼夜兼程赶到楚国。在一番理论之后,楚王仗着公输般的攻城之具,以为胜券在握,并不为所动。墨子只好与公输般解带为城,以牒为械进行了沙盘推演。公输般攻,而墨子守;九攻皆败,公输般攻打的办法已经用尽,而墨子防御的手段还层出不穷。最后公输般只好说:“我知道打败您的办法,但是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的办法,我也不说。”楚王不明其故,于是问墨子。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不过是想杀了我, 这样宋国就没人知道怎么防御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在我来楚国之前,已经命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带了我的守城器械,星夜赶往宋国帮助守城。所以即使杀了我也无济于事。”楚王于是只好放弃了攻宋的计划;宋国因此得以保全。

值得回味的是墨子回来的时候路过宋国,正赶上天降大雨,无处躲避,而宋国守城的军士却不放他入城。至于墨子,是否對着这些军士夸耀自己的功劳,原文并无直接的记载;但“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其中的意味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试想,救国于兵灾,救民于水火,办下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毫不居功,这不是侠义精神又是什么呢?

2.3 慷慨赴义,不爱其躯

《史记·游侠列传》说:“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这些都体现了侠义精神里重义轻死的特质。这些侠士,往往知难而往,明知不可而为之。而《墨子·经上》篇说:“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是说宁愿损伤自己也要达到目的,这也正是任侠的精神。其实侠也未必不爱其驱,只是在他们的心中,有然诺,有大义,有比自己生命更值得重视的东西。

在《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中记载了孟胜殉城的事件。墨者钜子孟胜受阳城君之托守卫他的封地。后阳城君获罪于楚王,楚国要收回他的封地。孟胜并没有畏惧,而是决心与阳城共存亡。这时他的弟子劝他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反而使墨家绝世。孟胜说:“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这非常能体现墨家的价值观。大义的传承比保存生命更重要。最后城破,孟胜连同其弟子一百八十人皆死。其中三人更是在突围送信后返回就死。其慷慨悲怆令人何等钦佩!

2.4 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侠者不容于国,主要原因是他们并不以国法为是非善恶的标准,而是遵循天道,以天下苍生为念,止戈为武,为国为民。这是侠义精神的升华,也与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非常相似。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为乱,是因为君臣父子只知自爱而不爱人,因此损人而自利;“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因而他提倡兼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天志上》:“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这才是顺天意的义政。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历史上的游侠,限于能力,往往只在民间抱打不平,惩恶扬善,而墨子无疑达到了这种侠义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 结束语

墨子及墨家的传人具有伟大的信仰,并穷一生之力躬行。他们行侠仗义,救国救民于危难,为然诺慷慨赴义,视死如归。虽然他们不为统治者所容,屡屡遭受打击,但是他们的侠义精神一直流传下来,为民众所称颂。墨家最终归于式微,此后再也不见类似的团体。但他们对于侠义精神的践行与示范仍然激励着后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侠客行》中的名句,然而这世间事犹未了,却已不见斯人,又不能不让人唏嘘。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

[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冯友兰.原儒墨 [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 1935(2):279 -310

猜你喜欢
墨家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墨家修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
张荫麟论墨子和墨家
召公思想与墨家学说的渊源及现实意义——本刊专访中国古代思想史专家梁绍辉研究员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