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公共外交,助推中巴关系发展

2016-08-02 23:38张璐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

张璐

摘 要:中国“世界加工基地”、巴西“世界原料供应基地”,中巴之间存在很强的利益互补性,良好的中巴关系对于促进中巴两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仅限于高层之间,在巴西民众之间依然存在对中国的巨大认知分歧,巴西人对中国的文化、政治体制、民族、宗教等的不认可都严重阻碍中巴关系发展。那么,中国应如何改变在巴西的形象,积极开展同巴西民众的交流和沟通?将成为新时期中国日常外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中巴认知分歧现状以及分歧产生的根源,并借鉴巴西外交经验从而去解决中巴当前所面临的公共外交难题。

关键词:公共外交;认知分歧;本地化经营;媒体效应;精英理论

1 中国和巴西的利益互补性与认知分歧

(一)中国和巴西的利益互补

作为面临着共同机遇和挑战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巴西其实存在很多的共识,有着紧密的互补利益。中国和巴西都认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并主张建立一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为推动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持有相同或相似立场,如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而在社会层面,两国的共同任务是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环境的稳定。经济方面,中国对巴西原料的需求,巴西对中国市场的需要,使得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促进中巴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的坚实政治经济基础就是双方之间的相同的处境、共同的利益和使命和互补的经贸关系。

(二)中国和巴西的相互认知现状

尽管近年来中国和巴西两国高层互访频繁,高层交往愉悦,但中巴两国人民之间却缺乏足够了解,巴西民众对中国的存在诸多误解,认知差。

根据2009年的“拉美晴雨表”各国在巴西的认同度评估中,中国占到58%,日本占到63%,美国占到74%,而在2014年的皮尤全球態度中中国在巴西的软实力评估只占到43%,中国对巴西持负面印象占41%,由此也说明巴西对日本的印象反而比对中国的好。而且,每年两国之间旅游来往的人数相当少,只有几千人,这也阻碍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照抄美欧报纸成为巴西对中国的报道的一种常态,而且关于介绍双方的媒体对彼此也知之甚少。我们提不出任何研究中国问题的巴西专家,更不要说在中国有多少研究巴西的学者。很多巴西人仍然认为中国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诡异的国家。中国人对巴西的了解最多的是巴西足球,和热情洋溢扥的桑巴舞,还有巴西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此外,双方派驻的记者也极为有限,双方的媒体交流存在障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巴相互认知存在如此巨大分歧?

(三)中巴民众相互认知分歧的根源

在我看来,巴西民众之所以对中国存在如此巨大的误解,一方面是由于拉美国家对华固有的认知逻辑以及对华认知悖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劳资关系不协调、文化差异、民族认知差异、环境保护的观念差异、媒体沟通、语言障碍等因素的作用。

1.拉美对华固化的认知逻辑。在拉美国家,一直流传着这样几句谚语:“中国遥不可及,很神秘”“中国假货多”“像中国人那样脏,像中国人那样工作”,可见,在拉美人心中对于中国的生活方式是有着很大的不认可和误解的,在他们的思想中已然形成对华的固有模式,这种固化的思想模式将深刻影响着中巴间的交流与认知。

2.拉美对华认知悖论。巴西一方面希望依靠中国拉动经济,缓解对美的依附关系的同时吸引美国的注意,并共同推动全球秩序改革,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利用巴西原料制成工业品出口到巴西,进行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控制巴西的经济,并且巴西人认为正是中国榨取巴西原料,向巴西出口工业品,使巴西过早进入工业化。所以,巴西对华存在着收入与依附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巴西人对华始终存在一种戒备的心里,始终不愿意对华认可。

3.中巴劳资纠纷问题。中巴之间存在着一种角色认定的不同。巴西人喜欢超前消费,他们的享受要高于工作,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活,而不是工作,这就给以工作为重的中国企业形成了一种懒散的印象。而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是以工作为重,主张先吃苦后享乐,因此就要求员工每天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工作,这引起了巴西人极大不满,抱怨中国企业的工作时间长,工资报酬低,因此在巴西常常会出现中国企业与员工的劳资纠纷问题,严重影响着巴西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4.文化、民族认知差异及媒体沟通与语言障碍。巴西的文化属性是欧洲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崇尚精英治理,而巴西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教育,对于中国的威权体制有着极大的不认可;在宗教方面,巴西人信奉天主教与中国的信仰无神论的世俗观念有很大差异,特别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令巴西人反感,认为中国人对生命过于漠视;在媒体沟通方面,巴西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经常是照抄美欧报纸上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媒体的诱导,污蔑中国。另外中巴之间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中国能说葡语的人极少,因此造成双方文化和其他领域交流的困难。

2 公共外交对于增进中巴互信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

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不同,它超出了两国政府外交范围,将社会公众因素纳入其中,通过做公众的舆论工作,进而间接影响政府外交决策的制定。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确立正当性和认同度的一项重要战略。它所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跨国社会交往对外交提出的挑战,从根本上是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它所承担的理论使命是沟通不同的文明和文化裂痕,架起不同民众超越文明和文化隔阂的桥梁,它在塑造国家形象时依靠的是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采取的是不同于严肃的正式外交形式的生动活泼的非传统外交形式,以赢得别国民众的尊重和信赖为出发点,突出强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最终达到文化认同、政治互信的目的。

正是在此基础上,公共外交对于消除巴西人对中国的误解,达成谅解与共识,增进彼此政治互信、经济利益最大化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公共外交可为中巴互动创造信任机制。公共外交被视为在国外培植信任和理解的一种有效工具,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向国外民众展示本国正面形象,感化国外民众,以对本国形成亲和力。其次,这种“软性”政策最直接效果就是带来中巴两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情感与品牌、管理与价值观不再分离,与国外民众的信息文化交流将催生充满活力的大众消费社会。

当然,在面对公共外交对发展中巴两国关系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公共外交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二)中国公共外交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真正开展公共外交的时间并不长,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绩效,但仍有缺失,主要表现为重硬权力轻软权力、公共外交理论的不成熟,外交机制的不完善。

其一,重硬权力轻软权力。中国长期以来都十分注重发展自身在经济领域的硬实力,而忽视了对软权力的建构,其中包括塑造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价值。改革开放以后,在以提高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指引下,我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以经济为主导的外交思想。虽提高了国力,却使得一些人认为,国力是改变国家形象的唯一因素,致使国家忽视了对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的宣传,以及中国形象的塑造,致使“中国威胁论”长期在国际上蔓延,而缺乏应对政策,使巴西形成对华的长期误解。

其二,公共外交理论的不成熟,处理公共外交事件的机构不完善。文化差异决定中西方不同的外交政策。西方大张旗鼓的侵入式的公共外交模式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内向外交的”例如,中国是无法认可美国一些的外交政策的,认为其存在“干涉”别国内政的嫌疑。以此为鉴,中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就显得更为柔和,也忽视了对公共外交的一种建立,导致了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不成熟,机构建立的不完善,政府未在国外建立一种有效操纵一国的舆论和外部社会的外部宣传机制,始终认为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其实,这只是让外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也是符合国际法的规范的。

3 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

如何利用公共外交解决中巴分歧

面对中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应从公共外交强国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为解决中巴分歧提供方法和措施,并为中国发展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提供借鉴。

(一)巴西对非洲的关系对中国的启示

巴西在对非合作中十分注意策略,有其独特之处,受到世界舆论的好评和非洲国家的欢迎,值得我国分析和借鉴。

1.巴西巧妙利用文化渊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与非洲发展关系之时,巴西为了避免被怀疑为征服”“经济侵略”等,推出了基于和非洲历史文化同根同源的战略,巧妙运用种族、文化等方面的深厚渊源形成的天然亲近感,从走近非洲之时就强调其历史文化的深厚渊源,而且高度肯定了非洲文化对巴西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的贡献和影响,并且通过外交官、政界、商界甚至宗教界人士的共同参与下全面推进,从而建立起信任感,淡化其走进非洲的利益诉求。

实现本地化经营。这是巴西与中国和印度最大的差别,也是巴西受到欢迎和好评的主要原因。例如巴西建筑业巨头在安哥拉项目中90%的员工是安哥拉本国人,成为当地最大的私营雇主。巴西企业遵守当地法律,给予员工良好待遇,注重保护其各种权益,并进行技术培训,培养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既满足了巴西企业在当地的用工需求,也促进了非洲的就业和人才培养。

3.巴西关注非洲社会发展。巴西在进行商业合作的同时,还努力帮助非洲促进社会发展巴西将在本国取得成功的“零饥饿计划”和“家庭补助金计划”等减贫项目引入非洲,帮助非洲扶贫减贫。巴西在非洲实行的“光明计划”十分有名,用10年时间让300万非洲农民用上了电,获得联合国盛赞,被列为样板工程。巴西还帮助非洲国家防治艾滋病、疟疾等多发疾病。

(二)增进巴西民众对华了解的具体措施

其实,中国完全可以可以借鉴一些巴西在非洲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来进一步深化中巴关系,甚至成为中国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时的有效借鉴。例如,在增强巴西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感方面,可以诉说两国人民的共同历史遭遇和传统友谊,并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巴西社会发展领域加大投入,帮助非洲培训各类实用人才;推动中国企业着眼长远,适应当地文化风俗,逐步提高本地化经营水平,注意回馈社会,保持良好形象。

同时,我国还应加大对公共外交的资金投入,重视媒体外交,培养能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媒体单位,并邀请巴西媒体来华访问,将我们的正面声音传出去。还应在增强媒体沟通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首脑外交的积极作用,如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对巴西进行首次国事访问,给巴西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三张DVD光碟(是此前中国热播的《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恋33天》)这引起了巴西青年的极大关注,改变了巴西青年对中国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加强中巴兩国学者的跨国交往,通过对巴西精英受众的观念改变进而影响具有“跟随效应”的巴西民众。

4 结语

开展公共外交,助推中巴关系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在中巴关系发展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公共外交理论,构建公共外交体制。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论公共外交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中缅经济合作前景分析
美国和平队历史及影响探析
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体育外交
上海世博会芬兰世博外交效果影响的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