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丁豪
摘 要: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时代发展差距扩大,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文探讨了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的建议,力争为高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选用的方法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有功能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积极特性,这些积极特性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产生促进作用。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 教育方法要与高校教育者的素质状况相匹配
方法本身具有客观性,但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工具,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则又不能不受制于主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也就是说,方法的实际运用成效,与这一方法运用的主体所实际具有的素质关系密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一种方法被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际运用成效与运用的这一方法的主体所实际具有的素质类型、程度关系密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既是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又是咨询者、指导者和资源获取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从业能力,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越高、能力越强,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有度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越强;反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就难以实现。
2 教育方法要与高校学生的特点相适合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决定的[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的实现,同样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思想意识发展规律等的适应性为前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的适应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思想特征的适应方面。正如美国威廉.斯通所指出的,“在选择说服方法、沟通方法的时候,听众的教育水平,他的专业兴趣,甚至成员的智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考虑用最有效的沟通方法将讯息传递给接收者时,要注意他们的知识和情绪差异。自尊和其他个性因素看来与可说服度无关,自尊低的人更容易被说服。个性动力可能会促使某些态度的发展并影响变化的敏感度。”[2]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教育对象的适应性,还表现在对教育对象思想信息接受特性的适应方面。如教育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其对任何思想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这种接受特性决定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是非强制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求教育方法要具有调动教育对象自身接受能动的刺激性和推动性。教育方法只有充分调动教育对象自身的接受能动性、自觉性,才能对教育产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的实现,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思想意识发展规律等适应为前期。当代的高职学生的特点明显,他们又有突出的优点,他们渴望成才,有强烈的上进心;求知欲强,乐于学习各种知识;喜欢独立思考,自信心强;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适应于学生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他们存在很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共产主信念不够坚定;爱国主义情感淡化,集体意识缺乏;大多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符合社会主流,但在行为上却往往出现背离;思想活跃,容易接受信息,但心理浮躁,难以落实行动,出现严重的认知和行为的背离。在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出现,需要他以自觉能动的主体去体察教育者的实际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领会其表达的意义,以自己的认知图式、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行为指令意义。而且,教育方法的选择,应照顾到不同层次,方有可能为多数的教育对象所适应和接受。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有所不同和侧重。
3 教育方法要与教育目的相适应
在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中,方法都是要为实现相应的目的服务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方法和目的同样呈现出这种基本关系。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用,都是以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依据的。这样做本身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应该具有的适应性要求。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调整和变化,其方法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4 教育方法要与教育环境相适应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它应自始至终创造性的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好环境中各种积极因素,抓住一个恰到好处的教育时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即使磨破嘴皮,也极有可能是无功而返,甚至会适得其反。转型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既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期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冲击,社会转型加快所引发的矛盾以及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都会暴露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问题和新困难;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许多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被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果。此外,腐败的滋生蔓延和其他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难把握,也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度,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小环境的变化,采用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5 结语
如何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遵循一般艺术规律,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思想信息接受方面的新特点以及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艺术原则,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灵活性、艺术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武玄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2]威廉 斯通.政治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