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凤
摘 要:一校多区的办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在给高校增加资源,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和挑战。在跨校区办学的大背景下,从跨校区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解决方法及可行性策略,并以安吉校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为例试行、完善相关策略。
关键字:学风建设;跨校区;新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大学办学规模和校园建设也逐步扩大,全国诸多高校都在进行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跨校区大学由此产生。这种地域因素的变化对高校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和教育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风是一所高校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跨校区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跨校区概况
为拓展学校教育发展新空间,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学校竞争优势,学校与安吉县共同建设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中德工程师学院)。新校区积极探索建立科院特色的书院制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目前,建有新竹书院、劲竹书院、雅竹书院、翠竹书院、秀竹书院、怡竹书院6个书院。
2 跨校区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优良学风建设意识薄弱
大学的学习则较为自由,缺乏教师、父母的监督和规划,需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业层面上,高中的升学压力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感到疲倦,许多新生对大学的学习产生懈怠的心理。另一方面,新校区位于湖州安吉,周边配套尚缺,交通不便。任课教师一般乘坐班车赶点上课,学生课余时间很难与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在疑难问题的解答上效果不理想。
2.2 缺乏专业认同感
学生专业认同感具体表现为对所学专业特征的认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内心情感体验及行为投入,[1]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调查发现,2014级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新生调剂比例高达70%左右,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很少,缺乏专业认同感。入学一周后,调查反映78%的同学对将要学习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中25%的同学有转专业意向。2015级新生调剂比例同样高达70%,轻工类专业省外生源高达91%以上,大一第一学期化学期中测试50%以上学生不及格,全院33%左右的学生有转专业意向。
2.3 缺少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结果。[2]目标的建立是学习活动的前提,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接受应试教育,学生受“考大学”为学习目标的思想影响严重。但是考入大学后迷失方向。调查反映是否有考研意向的同学只有6%,其他表示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新生在最初阶段会表现出对高中时期学习状态的依恋难舍之情和怀旧心理以及对未来学习状态的迷茫,这在某种情况下会变成学习上阻力,使新生难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3]
3 跨校区学风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始业教育体系
3.1.1 始业教育内容分析
始业教育是帮助新生顺利从高中过度到大学的关键时刻,促进新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重要内容,关系着跨校区形式下优良学风的建设。大学和高中在教育方向、方式上的差异需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思路,深刻认识这种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我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因此,始业教育的内容需充分考虑一下几个层面:
(一)适应性教育
适应性教育主要指根据群体、环境、关系的变化,对新生进行生理、心理、社会、人际等多方面的衔接性教育,帮助新生从原来的环境中走出来,顺利过渡到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二)强化归属感
新生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学习、生活,对新集体归属感的形成可以拉近新生与学校、专业、班级的感情距离,促进对环境的适应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三)开启人生规划
入学初期,为新生提供前期的职业指导服务,让学生认识就业市场,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导新生参加相关的活动认识自我。
3.1.2 始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
教育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视教育对象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成败主要表现在教育者是否有效激发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关注新生内心世界合理调整其情绪
对于大多数的新生来说,上大学意味着人生第一次远行、第一次独立生活。在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时,可能会产生陌生、彷徨、不安、失落等各种情绪,严重者可能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始业教育时需适当开展心理疏导、帮困助学等活动,帮助新生排解情绪,了解相关奖、助、贷等帮扶政策,切实解决新生的困难问题,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提高其归属感。
(三)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始业教育期间介绍各专业时可以从学生角度、学生需求、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及社会角度、社会需求出发,逐步扩大、加深。将初期对专业认识性教育工作渗透到课堂教育、专题教育中去,与各项具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3.2 构建书院朋辈课堂
3.2.1 书院朋辈课堂平台搭建
朋辈课堂是书院搭建的全方位指导学生发展的平台,侧重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提升大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优化人际关系。安吉校区六大书院书院以大学生通识教育为着力点,依托书院自身的特色和入住书院学生特点及其专业特色,整合小和山校区各学院的相关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朋辈课堂。
3.2.2 朋辈课堂资源整合
书院朋辈课堂需依据各自课堂的定位选择、汲取、融合社会、小和山校區、二级学院等各层面不同内容的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系统化资源体系。经过整合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在一定时期内为朋辈课堂带来良好的风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积极性因素的发展,但随着学生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迁,这些资源将会逐渐被耗尽或失效。因此,书院朋辈课堂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需形成一种持久的、能够有效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并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3 落实学院导师团
3.3.1 导师团队架构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专业造诣深厚,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学院导师团则是在学校导师制的基础上,立足本学院实际情况及文化特色,依托学科专业组建的导师团队。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为例,学院成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化工导师团、生工导师团、食品导师团、材料导师团、制药导师团、轻化导师团、包装导师团、包装(中职)导师。
3.3.2 导师团队运行
(一)团队职责。导师团队成立后,应履行以下职责。(1)学业指导。实施基于问题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帮助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并督促实施。(2)科研指导。实施基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团队科研的意识。设计适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6-10个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组培养学生基础科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3)日常教导。主动联系学生,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关注学生学业以及思想发展动态,使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指导方式。导师团队负责人根据本团队导师的特长对导师进行分工,并制定详细指导方案,督促团队成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记录指导内容,改进不足,保证团队持续运行。导师团队指导学生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面对面主题交流活动;科研项目小组探究学习;邀请知名专家、企业家或校友讲座;学习情况汇报会;校外企业、工厂等实践参观考察等,并借助电话、邮件、微信等多媒体形式开展线上异地指导。
4 结语
建设优良学风是造就大学生自我成才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风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实现大学梦的重要保证。针对跨校区学风建设面对的问题,从新生始业教育,书院朋辈课堂,学院导师团队三个层面加强建设,期望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跨校区的切实可行的学分建设构建机制及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亚飞, 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张凡,大学生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3] 张皓月,加强学风建设从大一新生抓起[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3-117
[4] 沈文青,卢新明,论高校学生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