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基础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影响研究

2016-08-02 13:11崔玉婷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摘 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据相关研究统计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缺陷,作为体育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通过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程的干预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养成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高职院校越受国家的重视,高职生的健康问题也倍受社会的关注。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据相关研究统计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缺陷,作为体育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

研究目的:借助体育基础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从中得出体育基础课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果,并进行分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研究依据。

研究对象: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随机抽取高职一年级学生500人,参与实验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上查阅近十年相关文献,以“高职生”“体育”“心理健康”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查询相关期刊论文121篇,以“体育基础课程干预”“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查询查询相关期刊8篇。

(2)实验法

对随机抽取的500名高职一年级学生进行1~500编号,进行问卷调查测量,然后采用相应的教学实验手段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再对学生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3)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定,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問卷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

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共 90 个问题,它涉及到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等方面。可概括为:(1)躯体化,(2)强迫,(3)人际关系,(4)抑郁,(5)焦虑,(6)敌对性,(7)恐怖,(8)偏执,(9)精神病性,(10)其他等因子。

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五个方格自左至右为 1~5 分。具体含义为:

“1 分”为“无”:自觉本周内无此问题或症状;

“2 分”为“轻度”:自觉有此问题或症状,但发生得不频繁,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3 分”为“中度”:自觉本周内常有此问题或症状,频度和严重度均大于“轻度”;

“4 分”为“偏重”:自觉本周内多数时间均有此问题或症状,其频度和严重性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5 分”为“严重”:自觉本周绝大部分时间都有此问题或症状,自感频度和强度已十分严重。

计算方法:总分即 90 个项目各单项得分的总和。获得总分后,再将此数值做变形处理。

(4)数理统计法

用EXCEL、SPSS 19软件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随机抽取的500名高职一年级学生,干预前进行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并及时处理相关数据,然后通过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的干预,再次进行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将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如下:

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的干预对学生心理健康躯体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77.6%提高到78.2%,得2~3分人数比例由21.2%降低到20.8%,得3~4分人数比例由1.2%降低到1%,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躯体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对学生心理健康强迫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55.6%提高56.2%,得2~3分人数比例由43%降低到42.6%,得3~4分人数比例由1.4%降低到1.2%,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强迫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62.2%提高到63%,得2~3分人数比例由36.4%降低到35.8%,得3~4分人数比例由1.4%降低到1.2%,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人际关系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学生心理健康抑郁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70.8%提高到73%,得2~3分人数比例由27.2%降低到25.2%,得3~4分人数比例由2%降低到1.8%,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抑郁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学生心理健康焦虑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85.2%提高到85.6%,得2~3分人数比例由14.8%降低到14.4%,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焦虑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学生心理健康敌对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64.4%提高到73.2%,得2~3分人数比例由29%降低到26%,得3~4分人数比例由5.6%降低到0.4%,得4~5分人数比例由1%降低到0.4%,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敌对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学生心理健康精神病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83.2%提高83.8%,得2~3分人数比例由15.4%提高到15.6%,得3~4分人数比例由1.4%降低到0.6%,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精神病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学生心理健康其它因子得1~2分的人数比例由60.4%提高到80.2%,得2~3分人数比例由35.6%降低到19.2%,得3~4分人数比例由4%降低到0.6%,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其它因子人数比例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程设置对学生心理健康各项因子症状人数比例都有影响,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程开展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2.学生心理健康里的躯体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因子和其它因子因受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程设置干预产生较大变化。

3.在抑郁因子和其他因子方面受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程设置干预产生最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晓.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2]刘巧玲. 积极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仲鹏飞.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作者简介

崔玉婷(1979-),女,讲师。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