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改革之关系

2016-08-02 12:39张美娜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摘 要: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改革都已经实施多年,而绩效考核对教学改革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限制。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例,指出教改后依旧存在的毛病,总结了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了绩效考核对教学改革的两点负面影响:教学依附权力和以绩效考核指标为纲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教研项目《新时期贵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编号15-17

对于知识的不重视和漠然在中国过去并不少见,但目前的漠视知识和以往相比有其特征,那就是知识分子自己对于高校教学的不认同。显然很多人在密切关注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建言献策,而为此中央在2005年前后提出思想政治课程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毫无疑问这是具有前瞻性的一次改革,也获得了很多学校的纷纷响应,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绩效考核,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教改虽有成效但仍有不足,而这些不足与绩效考核有许多交集,值得我们深思。

1 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1.1 教学内容的形式化

思想政治课程已经脱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使命,甚至在很多时候在理论构建上缺乏活力。在教育过程中,不敢尝试创新和突破,教育的内容枯燥无味,方式方法重复单调。大道理单方的灌输和简单重复不断的降低学生对于理想政治课程的兴趣。

从开设的形式来看,很多高校采用大课堂教学的形式,学生人数众多,难以进行沟通。从考核的方式来看,试卷式的应试方式依然占主導,无法真正检测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等等。从而,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有些高校甚至很严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足够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简单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而教学,就学分而学分,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解为简单的课程,而没有充分地理解其本质目标,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以起的有效地实际效果。

1.2 对学生吸引力降低

从学生的态度来看,依然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它当作简单学分制公共课,认为这门课没有太大用处,上课不认真听,课后通过简单背诵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还有很多同学把上课学习的内容看作是学校对于他们洗脑的工具,对于很多课题上的内容嗤之以鼻。简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也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很少有学生会继续去研究相关知识,甚至会排斥,认为这些知识是迂腐的人去关心的。这与以往思想政治课程代表的先进性是完全不符。

近些年为了迎合教学改革,很多高校思政课程增加了社会实践环节,本意是希望能通过实践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随便在网上复制粘贴一个调查报告交差了事。长期以来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让学生懒于花费时间在这种他们认为无用的课程上。

1.3 教师成就感降低

在现有学校体制中,教育者尤其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老师缺乏激情,难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教育是一项职业选择,而没有教育育人的事业心,上课只是一种责任,至于上课的效果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样的形式主义严重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有些高校一味的进行课程改革一再的压缩课时,美名其曰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和实践,然而结果却是适得其反,造成教师课堂课时不够,知识点讲述不清,甚至只能删减知识点,学生课外也并没有多花时间去自学和实践。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更是感觉思想政治课程可有可无,教师应付教学任务,缺乏积极性。

更有甚者在有些学校一些教师师德败坏,做出了很多违法乱纪、践踏道德的事情,严重损坏了社会对教师的影响,乃至贬低了在学生心中教师的良好形象。“正人必先正己”,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必须是积极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自身人品不好、师德不好,何以教导学生。可见,高校教师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良表现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学产生极坏的影响。

2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行的高校教师考核制度促进了高校师资力量的发展,但是其本身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这次抽样调查中有80.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存在的绩效考核系统并没有体现其应有的激励目的,而这点主要表现在考核主体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而出现的短期化行为。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规范考核主体长期行为的制度,因此在激励制度上还有不完善的因素,使教师普遍出现了短期化行为,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1]。经过笔者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和贵州一些高等院校的老师座谈交流得知,目前的这种绩效考核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2]:

2.1 教师差异化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教师绩效考核对教师的定位一般在于对其工作的鉴定上,过于看重对教师工作的鉴定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因素,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它忽略了教师的个体性差异,比如不同的教师会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单纯的以偏概全,一刀切式的考核定位会阻碍教师的个体化发展,影响教学质量;另一个方面是这种绩效考核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只会单纯的为教学而教学,为完成工作量而教学,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尊重知识的高校理念,并不能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

2.2 考核侧重科研而轻视教学

在座谈访问调查中的一些教师表示,自身所在的学校考核过于强调科研成果,使教师迫于压力研究论文,很容易放松了教学环节的课程。目前,高校比较看重政府和社会对其的评价,一些高校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就一味地追求科研,在考核的时候会将论文部分视为重点,在重要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已经成为评定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并且还需要有科研课题,按课题的比重发放科研经费。尤其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扩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变大,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却很难把握,往往通过教师的科研申报或项目资金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师看来,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就都显得十分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在科研和教学上做出选择。这造成的后果是,如果教师重科研,为自己的绩效考核加分,却只能在教学上不放心思,得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往往在学生考试题和考试分数上放松来“证明”自己的教学成果,使学生的本身层次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而如果教师重教学,从科研的考核指标来讲,不能使自己在短期内收益,仅仅通过教学质量是不能提高自身的学术声望的,因此对科研方面也不能放松警惕。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核逼迫很多的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变得浮躁和急于求成,使得很多学术泡沫的形成,往往过于量化教师的科研成果,忽视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质量。

2.3 学科特色区分不明显

对于高校整体而言,对教师的考核是一个统一的制度,有利于其考核和方便管理。而对于各学科的教师来说,这种统一的考核却不利于体现其本学科特色。高校中不同的学科专业其教学和科研都有不同的侧重,由于学科专业的限制,高校很难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的业绩。因为这些学科差异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则会造成学科偏重,不能使高校发展成综合性大学。如,一个教师的考核指标有其项目的大小和资金的分配,对于理工类学院来说,项目多,资金多,那么对于教师的考核也就偏高些。而对于文史类学院来说,项目申请较困难,即使申请到,资金也是偏少的,那么在考核的硬性指标下,文史类学院老师即使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也不及理工类学院的教师,因此高校往往容易忽视文史类教师的出色之处,不利于一所高校综合素质的提升。

2.4 绩效考核制度只重考核不重培训

在调查中,有70.3%的教师了解自身的考察结果,但只有35.6%的教师认为考核与教师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结合,通常考核与薪酬和晋升联系的较为紧密。这使得教师在考核后往往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然而,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绩效考核部门没有重视教师的培训。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只重于对教师进行“经济人”模式的薪酬分配,而忽略了对教师的培训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按照学校绩效考核的战略目标来分析,学校对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能力,使教师的发展符合学校整体战略目标的发展。而现在的考核,即便是结果区分出了教师的优劣,但是对于稍微逊色些的教师或者属于中间区域的教师,即无惩罚也无其他措施使其发展。就导致了高校中存在一些低不成高不就的教师“磨洋工”或者“混日子”的。这种无培训措施的考核制度还要深入地发展和完善。

3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对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当前教学现象和考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考核是如何变得强势的,强势的考核对于教学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3.1 行政取代了学术

随着考核逐渐提高限制,一方面,考核变得越来越强势,而与教学则渐行渐远。脱离了教书育人的绩效考核,更体现出对行政权力的依赖,这在教育界应该是人尽皆知的秘密。正是由于绩效考核,把复杂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简单的迎合行政偏好。教师被绩效考核所迫也有利益诱惑这一层的原因。很多时候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奖金、科研经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升迁,老师就必须根据绩效考核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行为。

而绩效考核很多时候落到实处就是为了体现多劳多得,更多的只注重数量而非质量,教师为了实现数量只有轻质量。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精力投入得不到正常的回报,花费精力研究课改不如多上几节课来的实际,于是对于课改就流于形式。比如有些教师为了应付课改任务进行所谓的“翻转课堂”,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让学生分组讲课,而没有真正领悟翻转课堂的意义。

3.2 教学以考核为纲取代了以就学生为纲

在这种氛围下,教师逐渐减少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转而寻求达到标准的接近。于是以往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的教学,变成了简单的根据考核标准来上课。尤其是有时学生非常有自身特点时,教学的内容往往会显得特别不协调、呆板和没有价值。而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很多时候都是由教研室统一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教师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特点安排具体教学。很多老师为了迎合考核都是使用统一的教案和课件,上课没有特色,更不会花时间去研究教学改革,只求考核通过不影响绩效,这样的情况下,教學改革更是停留在形式上。

参考文献

[1]周春燕.高校学术腐败的制度防范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28-131.

[2]黄骏.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J].教育探索.2003.10

作者简介

张美娜(1983—),女,贵州绥阳人,贵州遵义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