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博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专访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校长张炎
文/张 博
在北京市顺义区,有一所静默矗立百余年、孕育了万千学子的、普通却又不简单的小学,说其普通是因为她没有动辄千亩的校园面积,没有雄伟高耸的楼宇,更没有豪言壮语的宣传口号;说其不平凡,是因为在短短几年间,她就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发展成为深得学生家长赞誉、备受区教委领导夸奖的冉冉升起的教育之星。是什么让这所学校焕发出如此强大的朝气?是谁带领这所学校在百年历史中焕发新的生机?带着好奇与疑问,在一个碧空如洗的下午,笔者走进了这所学校,去领略其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波澜壮阔,听现任龙湾屯小学校长张炎对学校及教育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教育家》杂志:张校长,您好。关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许多教育人士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您对于教育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学校魔方益智社团赴国际鲜花港展示
张炎:教育应当以何为本?这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涉及教育本质的问题。鲁迅、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大家都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和根本”,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和发展人。我认为,学校内的“人”分为育人者与受教者,好的教育要两者兼顾,既注重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使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过得快乐、幸福、有意义,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龙湾屯中心小学始于1915年,前身为老式学堂。百余年的历史既是一笔宝贵的文化内涵财富,也是压在“龙小人”肩上的沉重责任。如何让这所百年老校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为了激发这所历史老校的内生动力,引领学校走出困境,我们进行了革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困境中谋求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这两年来,学校在发展改革中不断超越,积淀了鲜明、丰厚的学校文化,在“自主合作,奠基七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引导下,教育教学中落实“自主教育,育德、育行、育人才;多元引导,导知、导能、导人生”的办学思想,干部教师不断追求“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知恩报恩、责任担当、智优身健”的育人目标。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素养提升,在教师层面,为其搭建“高而坚”的成长平台,激发他们教学潜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发展;在学生层面,确定了构建多元社团的特色建设发展方针,让农村学子感受艺术、体育、科技、文化的魅力,为其精彩人生奠基。
《教育家》杂志: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建设总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任何富于深度的教育理论,都不能不触及师资发展,并最终落实到师资发展上。然而,一些学校的师资培训却过分在乎理论的“先进性”,不“接地气”,导致教师“听不懂”或者“一知半解”,最终培训“流于表面”,没有真正为教师发展带来帮助。那么,龙湾屯小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又是如何做的?
张炎:一些教育同仁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我认为教师不仅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朱元兆讲座
教师在工作中与学生朝夕相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他们能产生正向的引领作用。因此,宣扬校园正能量,树立教师正向价值观,既能够影响教师,又能影响学生。我为全体教师作了“大雁精神”报告,将打造一支具有大雁精神的优秀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赠送给每位教师一本《大雁精神》,供教师们学习、借鉴、反思,并提炼出大雁团队的五种精神,即团队协作、细致分工、目标一致、服从领导、自我牺牲。与此同时,学校开展了“榜样播报”活动,要求干部深入基层,全面发现教师显性和隐性事迹,将教师榜样事迹进行播报,宣扬校园正能量。经过长期的坚持实践,教师由最初的不适应、不好意思,到人人争先,主动争当教师榜样,树立了团队的发展意识,营造了工作积极认真、团队相处和谐、人人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我还结合区教育目标、教师现状、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以“扎根乡村沃土,谱写美丽人生”为题,为全体教职工做人生三种境界的专题培训。培训对教师的职业理想、原有认知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教师形成普遍共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价值观如何多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这些教师职业道德中最核心的内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散发出巨大的时代魅力和无穷的正能量,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必将指引着教师实现美丽人生。
在教师精神文明建设之外,我校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和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为教师认知进行把脉,从而产生思想共鸣;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课,通过专家的专业指导,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教改信息、教学方法。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的发挥,成立了数学加油站学科团队,骨干带领教师们共同梳理知识体系,分析重难点,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以点带面,促进发展。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肩负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我校为他们实施了“青蓝工程”,要求每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带领一名青年教师或校级骨干,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分析教学问题、寻找发展瓶颈、确定发展方向,通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实践的平台,发挥学校名优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想效果。
如今,学校已打造了一支精业、勤业、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其中1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北京市紫金杯班主任、8名顺义区骨干教师、1名顺义区百优班主任、1名中学高级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发展注入一支“强心剂”。
《教育家》杂志:一些教育专家认为,“缺乏特色的教育就好比‘炮弹’,教师只顾盲目地‘狂轰滥炸’,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生动有趣的特色教育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潜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像有了精确制导系统的‘导弹’,直击孩子内心”。结合您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张炎:龙湾屯中心小学作为顺义边远地区的农村校,学生的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相对较窄、课外生活较为单一,基本素质与城区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农村学生也有着淳朴、善良、热情的本性,并且积极向上、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在农村学校开展生动有趣的特色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多一份追求与自信,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精彩人生。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我校以传承历史为基础,深化落实北京市、顺义区新课程方案,做实国家课程、做细地方课程、做活校本课程,深入挖掘资源,构建“多元社团奠基精彩人生”的特色课程之路。通过各社团的校内外活动,为学生精彩人生奠基。学校的社团分为四大类别四十余项,即体育类:跆拳道、花样空竹、魅力足球、健康减肥;文学类:新芽文学、快乐英语、红色小导游、红领巾广播;艺术类:童画、书法、舞动奇迹、民族乐器、实验绘画;科技类:益智棋、航模科技、我爱科学、信息编程等多元社团。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申请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同时,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对学生进行不同能力的侧重培养,如低年级侧重艺术类社团,注重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中年级侧重体育与科技社团,注重身体技能及智力开发;高年级侧重体育与文学社团,注重提升文学素养与体能素质。
>>新芽三周年庆典
2014年以来,学校新芽文学社累计发表了80余篇文章,学生作品多次在京郊日报上发表;王天一同学荣获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少年·中国梦”首届新创意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演讲;焦凡同学获北京市阅读指导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跆拳道和魔方益智社团分别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国际鲜花港、七彩蝶园等地进行展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于同年11月接受了市教委颁发的市级校外活动站铜牌。红领巾广播社团被市少工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红领巾广播站”,中央电视台及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红领巾广播社团活动。红色小导游社团赢得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游客们的一致赞扬,社团活动案例被评为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典型经验在首都精神文明办专题会上进行了专题经验介绍,顺义电视台以“小导游唱响家乡梦”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学校共计开展42项社团活动,每项社团均在有计划、有方案、有条件保障的基础上如火如荼地展开,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教育家》杂志: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学校的领航人和实践者,谈谈您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有什么规划?
张炎:这两年的学校教育发展调动了家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极大的教育效果,收获了一些区、市级的奖项。学校未来的发展,要在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彩活动之外,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在德育上下功夫,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注重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
我校所在的龙湾屯镇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要深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校外特色教育。通过走访调查,学校与龙湾屯镇丁甲庄村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葫芦牛”沟通合作,将其100多亩的葫芦种植基地拓展为校本课程基地,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在校本基地参与葫芦的种植、管理、烙画,体会劳动的辛劳与快乐,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发展艺术审美素养。文学社可以去葫芦基地采风,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锦绣文章。学生可以在葫芦上烙印《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还可以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经典古诗文等文化瑰宝。镇内的柳庄户村在201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学校将依托这一资源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励学生建设家乡,进而热爱祖国,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活动中深入人心。
教育是对人的培养和发展。它不单单是一种知识教育,而是在知识教育之外的拓展和升华,它以“人”为最终着眼点,以促进师生内涵化、多元化发展为教育途径,为他们搭建不平凡的人生舞台,让他们体味到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采访后记:
在校园走访中,笔者随机对几位教师进行了采访,让他们谈谈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后自己的亲身感悟,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音乐教师于洋:“入职三年时间,我从最初的教育白丁变成了有自己教育思想的教师。通过教师培训活动,我学习了前沿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得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教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担任舞蹈社团教师的一年多时间,看着学生从最初的不敢跳,到后来的大方展示自己的舞姿,在舞蹈的魅力中学生拥有了自信心与团队意识。”
美术教师王上:“毕业一年时间,我以年轻教师的身份被学校推选进了区级名师工作室,在与教研员的交流学习中,在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中,我学习了许多的美术技法,与学生更加亲近,更能融入学生群体。学生在美术社团中自由地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心中的梦想与明天,在美术的陶冶中,达到了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
三年级班主任刘张新:“我校的办公室氛围非常好,老教师能耐心地对新教师讲解教学经验,在班级管理及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上,收获颇丰。我班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发现了自己在不同领域的闪光点,能够积极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
区级骨干教师孔祥春:“我在龙湾屯小学工作已有18年时间。近几年,教师间从独立探索变成了互助研讨,教育观念及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我自己也在多次培训与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从以前的‘教书匠’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在校长室内,笔者看到了一幅写有“厚德载物”的书法,字迹雄浑而写意。或许,这四个字透露出的那份海纳百川的襟怀正是张校长育人胸怀的真实写照,是其所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