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吴 岩
一个曾走进中南海的农民的现实选择
■ 文/吴 岩
合作社以后还会进一步拓展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才能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刘天华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当地已经被许多人熟知,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曾经走进过中南海的农民,更因为加入他带头领办的合作社,已经成为当地农户靠种粮增收致富的现实选择。在刘天华的带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了种粮的队伍。
刘天华带头领办的合作社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已初步实现全程机械化,现拥有成员336户,种植基地1.2万亩,年均纯收入达到了500元/亩。
刘天华非常喜欢自己的种粮事业。因种粮,2015年1月27日,他作为全国亿万农民的唯一代表走进了中南海,参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畅谈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会后,他感到信心倍增、干劲十足。
今年46岁的刘天华原来是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的一位普通农民。魏集镇地处豫东平原,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芝麻等经济作物。由于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农业种植一直毫无起色。
2 0 0 6年,在外常年做粮食生意的刘天华发现,为种粮提供机械化服务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心中燃起了返乡创业念头。当年5月,他购买了拖拉机和一台联合收割机,在“三夏”、“三秋”期间挣了3万多元。在当时,3万多元在农村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劳力外出打工一年赚的钱的两倍。村民看到刘天华挣了钱,有条件的也跟着买农机。可农机多了,本地的活儿不够干,自己出去又势单力薄。于是,刘天华挑头把村里的几个农机大户联合起来一块干,并成立了农机作业服务队,进行跨区作业。2009年6月,刘天华带头发起成立了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无人飞机在喷洒农药
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便于机械化耕作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成立后,合作社首次流转了400亩土地,可种粮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由于缺乏技术,遭遇旱灾后,当年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的局面。
首次种植小麦的失败,并没有让刘天华气馁,反而让他更加重视技术,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主动到全国各地的合作社去学习。
学习后的刘天华对土地承包更有信心,第二年又接手了更多数量的土地。合作社与当地村委会协商,签订了托管村集体机动地的合同。合作社将这些分散的土地接手后,就近划分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地块,重新进行规划整理,将原来的水沟、土垄平掉,节约出耕地超过79.5亩,建成1个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千亩连片示范基地、4个百亩连片示范基地,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收益,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他也吸取失败的教训,采取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的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正式接轨,并与农业科研部门签订了种子繁育计划,进行订单农业。
随着规模化种植的扩大,合作社的机械作业量增加,减少了农户重复购买农机具的开支,减轻了农民农田耕作的劳动量,解决了“有机无田作业、有田无机作业”的矛盾。如以前,在播种玉米、小麦时,多是人工播种的,而土地规模化种植后,实现了玉米和小麦机械化播种,玉米播种机和小麦播种机等农机具利用率提高了18%。
开始时,合作社仅仅是进行土地流转和托管。在运行中出现了关键时期大型农机没有保障,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刘天华与合作社成员商议后决定成立华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购买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当地相关部门按政策,给合作社批了近20亩地,建成了机库棚、配件库、维修间、加油站、培训中心等设施,解决了农机具保养、农机手培训场所问题。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直接助推了天华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天华种植合作社首先实现了“统一种植、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成立了机耕队、机收队、排灌队、植保机防队、农田工程队等8个服务于粮食生产的工作队,利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等农机具,推广小麦和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技术。
此外,天华种植合作社通过铺设地埋管道,实施移动喷灌技术;通过开展机械化耕、耙、播、收、植保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农机和农技的融合。如“三秋”时节,农户人工收获玉米、整地、播种,平均劳作时间为 30小时/公顷—45小时/公顷,实行机械化后,平均劳作时间减少到 7.5小时/公顷—15小时/公顷。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天华种植合作社成为接受、吸纳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平台,推广应用了4项实用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包括实行保护性耕作,推行免耕播种施肥、机械化深松,控制杂草及秸秆处理技术,使耕地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得到提高,耕地变得更加肥沃。
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统一收割服务
在发展的同时,刘天华还在天华种植合作社推出了“粮食银行”,建立粮仓2000平方米、晒场1500平方米,彻底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卖粮难、晒粮难、储粮难的问题。
随后合作社更是迅猛发展,扩展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大型农业机械。2014年4月合作社购买了专用于农药喷洒的无人植保飞机,无人植保飞机的引入解决了人工喷洒农药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刘天华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年前,我就梦想着这一天。如今,投资42万元引进2架无人植保直升机,圆了最初的梦想,使合作社真正实现了从种到管到收的全部机械化。”
目前,合作社已经从以单纯的粮食种植发展为集土地托管、流转,粮食银行、农产品深加工、“农机+农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刘天华表示,现在平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合作社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问题。适度规模经营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适度规模经营,下一步合作社会鼓励成员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他们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合作社以后还会进一步拓展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才能让合作社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