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祠堂·岁月

2016-08-02 01:26甄长朴
志苑 2016年3期
关键词:歙县徽商牌坊

●甄长朴/文

牌坊·祠堂·岁月

●甄长朴/文

在徽州,牌坊与民居、祠堂并称为徽州 “古建三绝”。古徽州牌坊林立,虽经沧桑巨变,徽州大地上至今仍然留存许多古牌坊,让美丽神奇的徽州,更多了层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素有 “中国牌坊之乡”的称号,而棠樾村牌坊群更是举世闻名。

棠樾村地处歙县郑庄镇,古代为鲍姓聚居的村落,明清时期以经商著称。棠樾牌坊群的主人是鲍氏家族,是为历代鲍氏家族里涌现出的“忠、孝、节、义”典型模范人物而建。1996年12月,棠樾牌坊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明代3座,清代4座。明代的为慈孝里坊、鲍灿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清代的是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濑芳乐善好放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7座牌坊按照“忠、孝、节、义”依次排列,无论从东向西看还是从西向东看,都是以忠、孝、节、义为顺序,连成一线。

提起牌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贞洁牌坊。棠樾牌坊群中有两座节孝坊。一座是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的鲍文龄妻节孝坊,是为旌表鲍文龄妻子汪氏的贞操守节“贞节”坊。汪氏年仅25岁就丧夫守节,直到45岁病逝,石坊上所题“矢贞全孝”,赞颂汪氏至死守节的情操,“立节完孤”,则褒奖她不仅守节,而且还含辛茹苦地为鲍文龄抚育孤儿长大成人。一座是鲍文渊妻节孝坊,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为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 “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尽心抚养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业。吴氏守寡31年,60岁辞世。

古徽州被称为程朱理学的桑梓之地,棠樾牌坊群完整地体现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与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所以应当“存天理、灭人欲”。徽州女人在这种浓郁的礼教氛围中,要将“三从四德”意识深刻于心,谨遵“三纲五常”教导,规范言行,树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观。女人如果不幸成了寡妇,那么,虽不至于追随丈夫共赴九泉,以死尽节,但一定要做到尼姑般的自爱,修女般的圣洁。寡妇孤苦无依,周围往往遍布陷阱和雷池,一不小心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于是,她们深居简出,绝少抛头露面,将自己与外界隔绝,与是非隔绝,用作茧自缚的方式来保全清白名声。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寄托的。因此,她们或将全部感情与心血倾注在子女身上,悉心抚育教导儿女,羊羔懂跪乳,乌鸦知反哺,等到有朝一日子女长大成人,撑起门户,感恩尽孝,便可得享一份幸福的晚年生活;有的吃斋念佛,希望今生度尽劫数,来世修得美满人生;或在漫漫长夜里数着记岁珠,解着九连环,以此来打发漫长枯燥的岁月。一些寡妇甚至用种种极端手段自残,杜绝不让自己安分守己的心魔入侵,从而以决心患。日日月月年年,步步惊心,步步为营,直待到青丝变成白发,几十年的黄连苦熬,终换得一座洁白的贞洁牌坊,表彰褒奖她们白璧无瑕的一生,如同为她们的贞德与操守评价盖上了一枚大红的印章。女人生命中该有的温暖与幸福只换来贞洁牌坊上刻录的冰冷荣光。

除了表彰节烈的贞洁牌坊,牌坊还用来表彰为朝廷、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楷模人物。人们希望通过牌坊——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载体,将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宣传推广并发扬光大,从而实现光宗耀祖,彪炳青史,永垂不朽。

棠樾牌坊群中有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慈孝里,意即父慈子孝,是对孝道的最高礼赞。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者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此举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

鲍灿孝行坊和鲍逢昌孝子坊是两座以孝道为主题的牌坊。在徽州有关孝子的记载相当多,如《歙县志》中就有:歙素崇礼教,又坚守程朱礼学,孝友庸行,割肝代膊者不可胜记。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据说,通书达理的鲍灿,不求仕途,却十分孝母。在七十老母两足生疮,医药治疗多年无效时,昼夜吮疮去毒,不到一旬而愈,孝行感人,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右侍郎,且建坊旌表。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之父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顺治三年,逢昌才14岁,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终在雁门古寺与父相见,并将父请回家中。后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采药医治,更能割股疗母,因造此坊。

乐善好施坊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位于七座牌坊的正中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10万担,捐银3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乐善好施”的义字牌坊。

据说在歙县的牌坊中,建有许多官商牌坊。让在经济领域取得成功的徽商在政治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是正常而合理的用人机制。将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服务,是双赢政策,因此,造就了许多官商。

棠樾牌坊群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庄严肃穆依旧,耸然屹立在徽州大地。一座座牌坊宛如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带着悠远的历史回音沉重地落笔在棠樾,落笔在徽州这片深深浸润了程朱理学的土地上。牌坊千秋万代地矗立在光阴里,它们所表彰的那些引领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先锋模范人物,早已不闻人间烟火声,斯人已逝矣。那些“存天理、灭人欲”的坚定信念,那些“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伴随着以尽忠、尽孝、尽节的一生所换来的荣耀,湮灭在时光的灰烬里。前来观瞻的人们带着几分敬畏赞誉、几分沉重压抑、几分悲悯叹息的复杂心情,仰望着一座座高大的牌坊,在其间默然穿行,怀古思今,感慨万端。

在棠樾牌坊群旁边,有两座祠堂,一座是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座是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在男尊女卑封建社会,清懿堂的建立成为徽州的一个奇迹。棠樾女祠破了“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女祠堂,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女祠堂。清懿堂女祠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棠樾村大盐商鲍启运创建的,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做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家庭的妇女。女祠以清懿堂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一般的祠堂都是坐北朝南,唯独女祠却是坐南朝北,这种构思来自《易经》上“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哲理,因此,既为女祠,当然得与男祠相反。乾隆帝下江南时,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

在徽州,有一首流传很久的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往外一丢干嘛?离开家到外面的世界当学徒学经商去了。胡适曾经把徽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誉为 “徽骆驼精神”。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位伟大的女人,为他解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支持着他,支持着他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徽商离家创业,留守的徽州女人既是媳妇又是儿子,既是母亲又是父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担起对父母双亲、对膝下子女双重的责任与义务。女人的伟大总是和奉献联结在一起。自古商人轻别离,嫁给徽商的女人大都有着共同的命运。男人经商成功发达,如何对待家乡故里的发妻儿女便由他的思想品德来决定了,女人被动地等待着,接受着幸或不幸的命运。有情有义有责任感的好男人,与家人有难同当有福共享,让女人的辛苦与等待终有结果,圆了她花好月圆的梦想。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徽商,一去数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让花容月貌的妻子一生在等待与思念中灯枯油竭。有的在外乐不思蜀,停妻再娶,心安理得地做起了陈世美,让家中望穿秋水的女人的美好期盼都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棠樾鲍氏贞节烈女,明清两代达59人之多。如今她们的牌位赫然耸立在女祠享堂龛座上,她们的故事衍化成女祠中陈列出的蜡像长廊风景线,“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一个个故事,如同棠樾牌坊群所颂扬的“忠、孝、节、义”,虽然带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标签,但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其中所彰显的心怀感恩、敬老爱幼、一心向善、勇于担当等美好品德与高尚行径,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值得后人学习,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摄影/孙平)

猜你喜欢
歙县徽商牌坊
徽港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论“新徽商”的定义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白家牌坊
歙县推广烟菜连作模式成效及做法
歙县乡镇林业站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