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药剂科 重庆 400037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倩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药剂科重庆400037
【摘要】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PC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治疗,2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t=4.328~6.356,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655~4.759,P<0.05),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出现显著上升(t=3.987~5.035,P<0.05),且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394~4.358,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U=3.703,χ2=4.882,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1.010,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PCI,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后循环缺血;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是临床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本研究针对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1—2014-01我院收治的PCI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的患者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组制定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病、重度高血压、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害、出血倾向及近期有外伤或感染史的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9~79(53.3±8.6)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脑梗死30例,病程6 h~13 d;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9~81(54.6±9.1)岁,TIA 22例,脑梗死28例,病程7 h~14 d。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病因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100 mg/次)、阿托伐他汀钙片(1次/d,20 mg/次),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调节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静滴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1次/d,320 mg/次,加入5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应用超声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分析仪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Vs)和舒张期(Vd)血流速度进行检测和比较;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透射比混浊法对血清标本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标准”进行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并据此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显效:NDS评分下降幅度超过45%;有效:NDS评分下降幅度为18%~45%;无效:经治疗,NDS评分下降幅度低于18%或上升。临床有效=显效+有效;对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6~0.325,P>0.05),经治疗,2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28~6.356,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5~4.759,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2~0.416,P>0.05),经治疗,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出现显著上升,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87~5.035,P<0.05),且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4~4.358,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03,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5)。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不良反应比较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1.010,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n(%)]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受累部位主要分为前循环受累、后循环受累和锁骨下动脉受累等类型,存在严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出前、后交通开放等代偿供血改变,患者的血管受累部位、狭窄程度均与其临床症状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PCI主要包括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两种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经常合并出现脑干、小脑受累症状。引发PCI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是引发PCI的最主要病因,血管狭窄症状多发生于基底动脉的中段部位,而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一般要高于TIA患者,血栓脱落也是导致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此外,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椎动脉缺如或发育纤细、颅内动脉炎等罕见病因也可导致PCI发病[2-3]。PCI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其病情容易发生快速进展和加重,甚至危及生命[4]。因此,对PC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
由于PCI具有早期临床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的病情评价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等脑血管造影检查是目前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评价PCI患者血管病变状态的有效方法,但DSA方法属于有创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应用禁忌,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常规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效率又不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TCD则能够在准确反映颅内血管血流情况的同时发挥价格低廉、伤害少、便于推广等优势,因此被较多地应用于PCI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价之中[5]。TCD检查还可实现对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动态观察,从而使对PCI患者的病情连续监测成为可能,在将TCD与CTA等检查方法联合应用时,可对PCI患者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识别和评价,从而全面评估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作出准确而全面的观察[6-7]。
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均是在流体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循环生理边缘学科,且这两类指标的变化也具有密切相关性。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均会对脑血管的压力流量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血液动力学特征。通过TCD等检测手段,可观察到PCI患者存在显著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出现后循环脑梗死和TIA的患者的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快和减慢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人,且以流速减慢较为多见,搏动指数及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和颅外段峰值流速差值也会出现显著升高,这种异常可部分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8]。目前,血流变检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全血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比积、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等。目前的研究已证实,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多种疾病均与全血黏度的升高具有相关性[9],而且血流变指标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也具有相关性,血流变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越差[10],对血流变学指标进行监测对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11]。
马来酸桂哌齐特是一种新型哌嗪类钙拮抗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地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可防止脑血管痉挛,保护神经元,从而发挥改善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因此,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根据一项针对15个随机对照试验、1 456例患者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与血塞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等药物相比,马来酸桂哌齐特能够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且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12],另外的一项针对7个随机对照试验、596例患者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要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13],还有不少研究证实了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PCI所致眩晕方面的显著疗效[14]。虽有报道称,在治疗PCI方面,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病率要高于应用某些复方中药制剂,但根据一项针对1 336例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病例的研究结果,应用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及皮肤反应,多数较轻微,不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且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因素无关,而与合并用药因素有关,因此,在合理配伍应用的前提下,该药的应用安全性较高[15]。
综上所述,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PCI,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4参考文献
[1]陈赪,郭富强,段霄燕,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效果分析[J].武警医学,2014,25(1):26-29.
[2]韩璞,罗宇,谭可,等.后循环缺血患者头颈部CTA观察及病因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10):896-899.
[3]张广平,刘楠,李慎茂.1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2):40-42.
[4]李文丽,刘丽.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及CTA特点[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3):347-349.
[5]杨翠娈.TCD在颅内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6):89-90.
[6]朱惠萍,李常红,张燕辉,等.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J].北京医学,2014,36(5):354-357.
[7]陈艳,郑峥,李建卫,等.超声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评估后循环缺血的颈动脉病变[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9)8-10.
[8]陈艳,郑峥,李建卫,等.后循环缺血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评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5):2 196-2 197.
[9]黄革,侯晓良,周梅,等.黔东南地区血液流变学参考范围调查及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4):434-435;437.
[10]郭建英.血流变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5-66.
[11]丁红军.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14-15.
[12]易湛苗,刘芳,翟所迪.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9):1 079-1 084.
[13]陈富超,方宝霞,李鹏,等.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的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9):2 325-2 328.
[14]孙艳霞,张芳,陈莉.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64-165.
[15]程向东,黄秋明,宋玉琼,等.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及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10):59-61.
(收稿2015-04-07)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3-0047-03